顾建芳巧手细心造茶壶
钟爱紫砂令顾建芳气定神闲
每一把壶皆全手工制作
今年四十二岁的顾建芳生长在宜兴潜洛村的一个制壶世家,从她记事时起,看得最多、听得最多的便是紫砂壶。上小学起,她就帮著父母打泥片,或者坐在奶奶的泥櫈旁,用一双小手把紫砂泥捏成小猫、小兔,对紫砂的热爱在不知不觉中沁入心间。一九八二年走出校门后,她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紫砂。
不善言辞的顾建芳,拥有一双灵巧的手和一颗细腻的心。进入紫砂行业后,她用心学习,勤奋备至,与紫砂泥朝夕相伴,披著晨雾朝霞,她苦练做枝梗竹叶,就著月光烛火,她学做果品竹叶。每一个细节,都反覆揣摩,全手工制作,作品力图充分表达紫砂丰富的层次和浑朴的质感。
对紫砂的挚爱令顾建芳进入浑然忘我的状态。在创作《南瓜壶》时,她不仅常到瓜地上细细观察,还每天采来鲜嫩碧绿的南瓜藤,反覆琢磨那自然扭曲的藤蔓、青翠欲滴的嫩叶和纤细精巧的绿丝。她运用紫砂泥的巧色,以亲近自然、贴近生活的手法,将状物抒情的色彩、浪漫天真的表达、率意的构思和严谨的创作,都在一把蕴含著浓浓田园情趣的《南瓜壶》中获得了统一。
《腰线四方壶》刚柔并济
《腰线四方壶》是顾建芳的紫砂壶艺韵致独特的代表作品之一,泥料为原矿紫泥底槽青,作品稳重大方,受到衆多藏家青睐。
顾建芳说,这把《腰线四方壶》首先在选择泥料上十分考究,泥料为底槽青,产于丁山黄龙山,此泥因产于紫泥最底层而得此名。质量上乘的底槽青为历代工匠推崇,此种泥料紫砂壶泡茶,温和典雅,茶汤韵味悠扬,沉著持久,日久泥色由棕变古肝色,越发古朴素雅。
而此壶的造型可以说是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壶身为四方形,饱满厚重,四角处理却为圆弧状,使壶体不因方而显得过于生硬,而具有中和之美。壶盖也以方形为主,四角处同样通过圆弧巧妙处理,刚柔相济,中正稳妥。再看壶钮,大体为方,却有圆润之感。壶嘴取圆弧状,形如半虹桥,然嘴孔取方形。壶把以半圆弧为状,四方棱为体,体现圆中有方。取其棱而成其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智圆形方的理念。
顾建芳说,《腰线四方壶》的另一个特点在于「腰线」,即壶体上的筋纹装饰。壶身上的两条筋纹线条使得壶体饱满而不张扬,内敛而显稳实。壶身和壶盖乃至壶钮均为对角线凹槽筋纹。整个茶壶连贯一体,线条分明流畅,虚实有致。
顾建芳制作的紫砂壶之所以备受青睐,不仅是由于工艺精细,还缘于她有一个懂得泥料的丈夫。
丈夫辅助 选泥上乘
她的丈夫名叫殷才平。他说一把好壶,款式做工固然重要,但泥质也非常关键。若壶的泥质不好,便会直接影响到茶汤的质量。
殷才平介绍道,紫砂泥又称岩中岩、泥中泥。即使在宜兴,也只有丁蜀镇郊黄龙山中的甲泥矿层里才能找到。紫砂贵在有「砂」,那是一种含铁量很高的独特材质。由于这种「砂」的作用,烧成后的紫砂壶外观,会呈现出远比一般陶泥黏土丰富得多的肌理效果,这种独特的肌理效果是世界上任何陶瓷材料都无法比拟的。
殷才平说,自己自二十年前开始潜心研究紫砂泥料。每一种泥料要经过几百次、甚至上千次的烧片、挑选。紫砂矿土从岩中取出,质坚如石,还须经过长期的自然风化,方能褪去火气,生泥变成熟泥的过程,就像储藏老酒,时间越长,酒越醇香。
好泥制好壶,有了丈夫的鼎力支持,顾建芳以优秀技艺,将一把小小的紫砂壶出神入化,演变出千万风情。她创作的紫砂作品《蚕宝宝壶》,在2002年中国华东工艺美术新品展中获金奖,《人神壶》在中国名茶博览会暨首届碧螺春文化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中获银奖,《圣桃壶》在2003年中国工艺礼品博览会中获金奖,《六方井栏壶》被香港博物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