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黑茶 > 云南普洱> 正文

茶道 职场

2020-12-27 11:05:46热度:172°C

  《茶经》告诉我们,“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文化以人品为珍,原是可以雅俗共赏的;休闲与奋争的张弛相辅相成,同样可以各得其所。

  早知饮茶有道,茶道是一门艺功。然而,正所谓书不如思贵,意不可言传,书上得来终觉浅;在生活中悟得茶道之点滴,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才更有裨益。比如官场现在成了高危职业之一,如果官场中人能够在喝茶中偶有所悟,那是可以及早避免“被喝咖啡”的。

  茶亦刚烈

  不少文学作品习惯将饮茶或者茶馆和清谈、儒雅甚至散淡联系在一起,那氛围远没有酒文化浓郁。其实,茶亦刚烈。明代许次纾的《茶疏考本》中载,“茶不移本”,否则宁死不屈,古人把茶叫做“不迁树”。

  《镜花缘》第六十一回说了一段故事:曾任总兵的燕员外退休后修了一个绿香园,这位老先生一无所好,唯只喜茶。为了喝到好茶,不惜重资到各处访求茶树,遇到好茶树,无论路途如何艰险,也要连根运出。如巴川峡山大树,亦必费力盘驳而来,移植在自家绿香园中。谁知茶树不喜移种,移一株,死一株。纵移千株,从无一活。可以想象,满园枯树参天,那情景何等惨烈。这并非茶树难伺候,其“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在石砾缝中生长时根部能够将土地撑裂,破土而出,可见其秉性之顽强。

  本文发表于博锐管理在线|//www.boraid.com/darticle3/list.asp?id=136417|7

  正因为如此,古人将以身相许称之为下茶,以表达忠贞不渝,不可移易之志。古时不少地方的婚配以茶为礼,有“三茶六礼”之说。其中男方聘妇以茶为聘礼,向女方馈赠茶叶等物品,称下茶礼;女方接受聘礼,答应婚事,即为受茶,或称茶定。举行结婚典礼时,男女双方都要向前来贺喜的宾客敬茶;并要恭恭敬敬地向长辈献上香茗,以示孝敬之意。这同时也是在昭示结婚以后能够像茶树枝壮叶茂、子实累累那样,儿孙满堂,家族一代比一代兴旺。婚喜佳期茶礼之称、香茗敬老尊友之风,至今在不少地区仍广为流传。

  不幸的是,茶的这种坚贞在封建礼教中成了束缚女性的精神绳索,叫做好女不吃二茶。新娘永不变心,与新郎白头偕老当然是对的,但是忠贞不渝不能仅仅专对女子,男子汉同样应当践行。在婚姻关系之外也应当如此,尤其是对那些颇有权势的人物,他们的起家如果尚有可称道之处,其浩然之气就不可阉割。见异思迁、晚节不保,都是可悲的。

  不过,茶的刚烈是以柔示刚。人的志向的迁移虽然不一定会像迁树那样需要连根拔起,却可以在“人情往来”中使人悄然改变立场;像重庆文强那样,如果想站稳脚跟,不是靠芒硝火焰似的高亢宣言证明,需要警惕潜移默化。在这个意义上讲,纪检部门对贪腐变节嫌疑人的训诫方式“喝咖啡”,应当改称喝茶才对。

  茶累成荼

  以茶代酒值得提倡,但是如果以为饮茶多多益善,不会像喝酒过了头会误事伤身体,那也是一种误区。茶在古代称为“荼”。在我们今天看来,荼毒并称,和“神龙氏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完全相反。如果说“茶”是对“荼”的简化,毋宁说有深刻的寓意:喝茶失度,就好比将“茶”多写一笔,成了“荼”,即福鼎点头茶叶市场群使自认为是在喝茶,那也是在荼毒身心。

  唐代的陆羽给我们留下了一本《茶经》,“经”当是弘扬喝茶之道,我们即使不必把喝茶当经念,也应该像儒家对待四书五经那样拿来效法。其实,从其内容来看,视之为“茶诫”更合适。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喝茶对于解决“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等问题固然有益,但也有其副作用。陆羽称之为茶累,就像将人参吃错了、用多了要出毛病一样,会造成阴、阳、风、雨、晦、明“六疾不瘳”的后果。嗜茶者或成痰饮、或成痞胀、或成痿痹、或成疝瘕,多有洞泻、腹痛等等造成的黄瘦。当然,茶累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在元气暗损、精血渐消中形成种种内伤,终为其害。可见饮茶“福近易知,祸远难见”,不能不有所诫。

  茶累的形成可能会发生在采摘、加工、运输、饮用等诸环节,即使不是假冒伪劣产品,“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皆不可避免。古人喝茶叫啜茗,其量不在多,“聊四五啜”而已,适可而止。按照《茶经》的说法,发挥茶的积极作用,饮茶是极有讲究的。莽饮则相反,不是一次性的张口痛饮鲸吸,就是过频过滥。如果嗜茶无忌,到了早晚不能离的地步,那就会为茶所累,潜伤暗损在所难免。

  茶累的存在本来应当引起我们警省,然而当茶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之后,人们“获益则功归茶力,贻患则不为茶灾”,很少会在意茶累成荼。有人甚至不会承认饮茶有什么问题,有病不悔。这种现象绝非在茶文化中才有,在重庆打黑中,涉黑团伙“黑老大”在受审时几乎都不承认涉黑。白宫书记张治安获刑后根本不认罪。也许在他们看来,自己是在促进一方经济,按照潜规则当属“正常”。殊不知真理再往前走一步就是谬误,对正确的理念作偏激的理解,存一点偏见,就会走到问题的反面。如果在其中塞进私欲或者私货,一时之快虽佳,终身之害斯大。由此可见,世固不可无茶,但罪恶之荼借茶道之行则理应剔除。

  人品为珍

  成都锦江沿河许多由简单茶座铺开的茶吧生意不错,每到下午3点,很多人悠闲地坐在那里的太阳底下喝茶。有人认为那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极不相符,是在浪费时间。言下之意,如果混迹在其中,就成了下里巴人。这是一种误解。《茶经》告诉我们,“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文化以人品为珍,原是可以雅俗共赏的;休闲与奋争的张弛相辅相成,同样可以各得其所。

  茶的自然属性相对于人的健康而言,固然有优劣之分,那也是由人去发现与认可的,需要慧眼甄别。这一方面要求茶的提供者利其器,善其事,忽悠不得。茶圣陆羽“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其精神境界堪为楷模。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饮茶者的口味和追求。龙盖寺有个喜欢茶又擅长品茶的和尚智积,平时非陆羽煎的茶不喝。当陆羽在身边长成离开龙盖寺后,智积就不再喝茶了。有一次智积奉召进宫,皇上命御用茶师煮茶奉上,智积略啜了一口就放下了。皇上密召陆羽进宫炙茶,再送一杯给智积品尝,结果智积一饮而尽,肯定地说“这当是羽儿的炙功啊!”

  的确,茶的自然功能具有相当的可替代性,大可不必攀龙附凤,保持茶的功效的原生态或者更为重要,否则不如不饮。我们知道菊花、桑叶之类可以当茶泡,而柏叶、槐角同样可得茶之妙。据《本草》记载,柏乃多寿之木,性后凋而耐久,禀坚凝之质;柏叶苦平无毒,作汤常服可轻身益气、杀虫补阴,使人耐寒暑、须发不白,所以道家常因地取材,浸酒辟邪,当茶服用。古人以槐为虚星之精,槐角禀纯阴之质,苦寒无毒。用槐角煮汤代茗,可以明目益气、补脑延年。故扁鹊有明目乌发之方,葛洪有益气延年之剂。这就告诉我们,喝茶当然可以追求上品,但是具备精行俭德的心态更为重要,应随缘而安。

  茶的品味可以因与仁人志士结缘而提高。反过来说,即使是乡茗粗茶,其品味也可以因人品的高洁而提升。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那是比以茶代酒更高的境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当然可以对品茗有所讲究,但万万不可攀比。一家快乐品茗网站上,一款20年的普洱茶一斤售价一万七千多,那远不是工薪阶层能够消费起的。考虑到商业精神的扭曲,凡是经过人为加工的食品,多少都有可能发生问题,身价高并不等于茶的品味高;即使茶为上乘,利欲熏心的人整日嚼味嗅香,难以尽得其妙。《人民日报》和人民论坛在一次联合调查中发现,不少领导干部的堕落轨迹与“小爱好”等“三小”息息相关,嗜茶攀比的“小爱好”同样会被“小兄弟”所利用,形成自己的“小圈子”,那就与君子之交背道而驰了。

上一篇:三分健康喝茶
下一篇:茶文化与艺术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18722132 54161901'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99076) and MATCH(title) AGAINST('18722132 54161901'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