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之旅想起的混搭
普洱之旅想起的混搭
文/王洪波
不久前,有朋友为装修套住宅伤透了神,首先是风格定位,每次一进装修市场就让人有些抓狂,什么“简欧”、“中式古典”、“西式古典”、“现代田园”、“东南亚”……让她五心不定,失眠了好几天,充满了纠结。后来,她去了一趟普洱旅行,回来时眉开眼笑,一脸轻松。见了面,我说:你不为你的装修痛苦啦?她笑笑:不了,走了这一趟,看了这路,我想通了,怎么好看怎么来,两个字叫“混搭”。我笑了。因为这位朋友是位很有思想,又冰雪聪明的人。
混搭,是近两年比较时髦的一个词,它开始是在女孩子的服装上流行起来的。有次去日本东京,同行的友人告茶叶蛋煮久了还能吃吗诉我,这里有个叫涩谷的地方,是世界的时尚之都,这里每出现件时髦的服饰或流行艺术,两小时后就会传到巴黎并流传到世界各地。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现在有了互联网,它的传播让世界变平了。当然,流行也是有多种原因的,它往往要和当地的习惯或个人的特点结合起来,这就产生了混搭。这就如同美国肯德基快餐到了中国,它的早餐要卖豆浆油条和皮蛋瘦肉粥。自然,混搭出来的事物有些美,有些也并不美。这是另一个问题,它取决于此时此地或彼时彼地,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群体或个人的品味。
糟糕的混搭是成不变的模仿和抄袭,而成功的混搭常常让人惊艳,它令人眼前一亮,惊叹它近乎于一种创造了。有时它接近于远缘杂交,产生出绝美的混血儿,心下不由嘟囔:杂种!“混搭”和“混血”当然也不是等同,许多为自然搭配,并非基因混交一类。
细想起来,成功的混搭也是要有条件的,首先是彼时彼地的文化个性或称有特色的文化传统;而其中支撑的又是文化的多样性和生物的多样性,而这样的多样性又多存在于中国的西部和南方。北方盛于大一统的儒学教化,几千年的反复冲刷,呈现出一种乏味的伦理道德观念;而南方的文化却较为芜杂,个人自由、浪漫情怀,理想主义却生长得更为恣意。更深一层讲,南方长期潜移移默化的是一种道的思想,禅的意识,它表达为一种隐喻“虚”。具体来说,“虚”更有种调和平衡的能力,它犹如一片热带雨林,而从不排斥任何物种,万千生灵在水、阳光、空气、土壤的条件下自由竞争;“万类霜天竞自由”这说,也就是在不失去自己位置的前提下,给别人让出空间,让别的“怪物”生长,这就是包容。只有包容才能发展,只有包容才能创新。这里的“虚”是万能的,因为它能包容切。这个原理在艺术上更为重要,大师们在创作
部作品时,总会有意识地留下一些未尽之意或空白,而将它留给欣赏者,让他们有机会去完成那个作品所传达的理念。大师的高明之处,正在于此。这呈现出一种现象:在强大的固化的思想意识的边疆,更容易出现创新,更容易包容混搭。因此,多元是混搭的前提,包容是混搭的基础。
回到文章开头我那位朋友的普洱之旅,她传达出一种丰富妙曼的感受:她看到热带与回归带的混搭:普洱茶“百山百味”与红茶、绿茶、咖啡的混搭;干栏式建筑与温带民居的混搭;木鼓、芦笙、象脚鼓与电声乐的混搭:原始拜物教、小乘佛教与耶稣基督的混搭;恐龙时代的活化石与现代转基因的混搭……她不再纠结,一点灵犀,豁然开朗,你说她不冰雪聪明!转自《普洱》杂志2011年6期,原题为妙曼缘于混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