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茶小记(一):小结一年
普洱茶,亦步亦趋,走得艰难,但完全的市场化是必由的趋势,只是未曾料想,这样的必由之路是这样的艰难、如此的漫长。
在这样的过程当中,许多人会有收获,也注定会失去许多。
无奈的是对“什么是茶”、“什么是普洱茶”这样的问题现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忽视,茶的本质逐渐被一些光鲜的外表所取代,也被许多茶人、茶商有意无意的放弃。人们穷奢极欲地都满足于其物质性,普洱茶,正在变成一种悲剧而兼具奢侈能势的炫耀性消费工具。更糟的是,我听到的大多从业者似乎都在谈论的是“产业”、“规模”、“效益”和“成功”,仿佛这些才是茶本身,不同点仅仅在于完全迥异的关于茶本身的解读苦荞茶叶壳。——茶,难道不应该只是茶本身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个现象,你可以把这个现象比作一桌盛宴:古树的外衣,辅以手工等佐料,加上名师的爆炒,好了,上桌了。当下的市场从来不缺热点,但对于一些颇具“江湖地位”的人来说,他们可能忘了或者说不知道古老的中国有古老的四个字:亢龙有悔。。。
对许多品牌、许多商品,所有人都在说良莠不齐,这样的老调每年都在谈,良莠不齐的核心问题是从业者制作水准与市场需求提升之间的矛盾。质量问题始终是质量问题,没有其它的借口,也不要去找其它的借口。现在虽然每年都会有数不清的茶品上市,但很多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普洱茶,这些有失水准的商品通过实体、网络等渠道争相上市,但对消费者来说却没有实际的消费价值和意义。一批批的从业者倒下去,一批批的从业者又站出来,如此循环往复,在目前这样的“大环境”难以改变的前提之下,也只有、唯有倒下去更多人——因质量问题而倒下去,进而影响到其他的从业者,才会改变一些当下市场上的许多乱象。
茶,终究是茶,而不是其它;做茶,做的也永远是茶,“剑走偏锋”地去拼人民币、拼一些啼笑皆非地所谓实力,拼到最后其实是拼谁最了解茶、谁最了解消费者,而能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的,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图文/ 抿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