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黑茶 > 云南普洱> 正文

略述普洱茶历史

2020-12-25 17:01:14热度:98°C

  这条通道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通道中地势最险要最复杂的文明文化传播的古道,完全由人和马的脚踩踏而成。马帮往来于这些坎坷崎岖的驿道,为内地与边疆源源不断地运送着茶、糖、盐、马匹、皮毛等,因此这条古道被世人称为“茶马古道”。

一、普洱茶的魅力
普洱茶是美的化身,普洱茶艺是美的哲学,一是自然的美,一是艺术的美。我们在受、想、行、识的世界中寻得她的踪迹:她的符号来自于茶马古道青石路上深踏的蹄印,来自于历史古镇集市中的熙攘;她的素材来自于少数民族世代流传的茶俗文化;她的文字来自于普洱茶特有的世界语——云南普洱茶艺。
1.普洱茶的由来
云南历史上的普洱茶,泛指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及以晒青毛茶为原料加工而成的各种规格的紧压茶。虽然普洱茶的得名始自明清,但大叶种晒青毛茶的生产却比较明清更为久远。可以说,云南历史上最初生产利用的茶叶就是普洱茶。
至于云南普洱茶的由来的传说,据说是在三国时代,蜀国军师诸葛亮带兵南征七擒孟获,进军途经西双版纳南糯山,因不服水土,士兵们一个个患了眼疾,在山壑间东撞西碰。诸葛亮心急之下把手杖插入地里,乍时出现奇迹:手杖活了,生根发芽长叶,成了葱绿的茶树。摘下茶叶煮水让土兵喝。茶有明目之功。士兵们恢复了视力,不久奏凯而还。自此,山上有了茶树,这里的少数民族称为“孔明树”,山叫“孔明山”,孔明叫“茶祖”,每逢农历七月十六日,即孔明的生日这天办“茶祖会”,高悬孔明灯,载歌载舞,“对月品茶,寄托思念。据今勐海县巴达南糯山的一棵人工栽培的大茶树看,经专家测算,该树树龄为1750年以上,其栽培始年,当为蜀汉三国时期,即蜀后主刘禅当政的223年~263年间栽种。此时期,恰值蜀相诸葛亮征云南,于是民间将孔明征南与茶树栽培联系起来,编造了许多孔明插手杖成为南糯山的大茶树、为防瘴气,孔明煮茶叶为战士治病的种种传说,后来清代编纂的《普洱府志》,也说茶树是“武侯遗种”。其实这些传说是一种附脍传说,除去传说成分,故事的时间与栽培茶的树龄起始年相符确实无错,证明澜沧江中游两岸人工栽培茶起始年为蜀汉时期。
最早的普洱茶的贸易要追溯到唐朝时期,景陇王国境域六大茶山所产的茶叶经普洱集散销往各地。普洱是云南省思茅地区普洱县的县名,唐、宋时与今西双版纳同属地方王权南诏国——大理国所置银生节度(府),宋、元、明时又是傣族首领帕雅真于公元1180年的所建景陇王国所辖12版纳之一 ——勐拉的组成部分。周围各地所产茶叶运至普洱府集中加工,再运销各地。普洱茶因此得名。
茶叶加工厂房建设合同/> 2. 普洱茶的传播
很久以前,祖国内地与边疆就存在着一条汉族与多民族交往的古老通道。古道绵延上千公里,纵横交错,分布甚广,这都是近年来专家们经过认真考证后的结论: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两条主要的线路,一条以现今云南西双版纳、思茅等产茶地为起点,向西北经今云南大理、丽江、迪庆到西藏昌都、林芝至拉萨,再经拉萨南下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和印度;另一条则从现今的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理塘、巴塘、昌都、拉萨等地,到达尼泊尔、印度。这条通道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通道中地势最险要最复杂的文明文化传播的古道,完全由人和马的脚踩踏而成。马帮往来于这些坎坷崎岖的驿道,为内地与边疆源源不断地运送着茶、糖、盐、马匹、皮毛等,因此这条古道被世人称为“茶马古道”。同“丝绸之路”一样,茶马古道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曾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普洱茶的产地古有记载,《滇海虞衡志》称“茶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专,六曰慢撒,周八百里”。清朝道光年间的《普洱府志》(古迹)中有这样的记载:“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镘于莽枝埋角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撤,固以名其山。”以遗木梆而得名的茶山——倚邦,因生产七子饼茶而闻名,年产茶叶近万担,远销西藏、港澳、东南亚各地。明、清时期,这里茶庄林立,商贾云集,热闹非凡。由于所产茶质好,每年都要进贡朝庭。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清朝政府为加强对茶山的管理和贡茶的运送,从思茅至倚邦、易武的崇山峻岭中修筑了一条用青石板嵌成的宽2米,绵延数百公里的运茶大道。这期间,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倚邦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内地与边疆交往的政治、经济中心,各种商铺、会馆应运而生。易武倚邦老人曾说明末清初,直到同治年间,是普洱茶最繁盛的时期。每年可以收茶叶万担之多(每担合75公斤),主要销往四川、西藏和内地,因其茶品、茶味及丰收,而中外驰名。宣统末年,尚存庆丰和,庆丰益、元昌、恒盛等四个茶庄,由他们将普洱茶运往昆明,下关。每年春夏两季,云南,四川汉族、藏族客商赶着马邦云集于倚邦,进行普洱茶交易,当地茶农也规定每年清明节后为“茶会天”,届时各地商人份份赶来,和易武茶农互相进行物资交易,场面极为热闹。当地人介绍,最繁荣时期有近100户居民,熙来攘往的各地客商、马帮等众多,人口约近10万人。
随着清朝政府的衰落,茶叶贸易也受到影响,而随后发生的几次火灾、战乱,使这里逐渐衰败。加之现代交通工具的迅速崛起,古道被乱草渐渐淹没,这里成了人迹罕至的角落。剩下的居民大多迁往别处,只留下30多户近400人。
不过,当年的种茶、制茶和饮茶习俗已广泛的流传开来,从省内到省外,从国内到国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推测,当今世界广泛流传的种茶、制茶和饮茶习俗,都是由我国向外传播出去的,并且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约于公元五世纪南北朝时,我国的茶叶就开始陆续输出至东南亚邻国及亚洲其他地区。公元九世纪时,由日本僧人将中国茶籽带回日本,逐渐在日本普及为大众化饮料。十世纪时,蒙古商队来华从事贸易时,将中国砖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带至中亚以远。十五世纪初,葡萄牙商船来中国进行通商贸易,茶叶对西方的贸易开始出现。而荷兰人约在公元1610年左右将茶叶带至了西欧,1650年后传至东欧,再传至俄、法等国,十七世纪时传至美洲。十八世纪初,品饮红茶逐渐在英国流行,甚至成为一种表示高雅的行为,茶叶成了英国上层社会人士用于相互馈赠的一种高级礼品。着名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于十八世纪开始大规模经销中国茶,并获得了巨额利润。1880年,我国出口至英国的茶叶多达145万担,占中国茶叶出口量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十八世纪末,英王专程派特使来中国商讨发展贸易时,从中国得到了几株茶树苗,随后即移植在印度,拟发展英国自己的茶叶生产。中国茶树苗经精心培植,终于长大成林,后来印度产制的茶叶即开始在伦敦市场上销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