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从陈永记到华胜茶庄(上)
民国时期,是普洱茶的一个转型时期,也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可以探讨,可以追溯的时期。这一时期,传统的茶叶经营模式仍然在发生影响,但茶庄更多地取代了清代的茶铺;传统的产品、销售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沱茶横空出世,饼茶一家独大的局面被改变。为了更好地探寻这一时期昆明的茶庄和茶业经营状况,笔者多次走访老茶庄主人,华胜茶庄的陈佩仁先生。陈老先生高龄接近90,记忆却仍然清晰,它的描绘加上我所掌握的资料,使我能够完整地勾画出当年昆明市茶叶行业的精细的画面。
民国初年的昆明,电灯还是稀罕之物,火车刚刚开通,百货公司还没有出现,商业经营格局与现在完全不同。那时的商业主要有生产、流通、仓储、销售几个环节。而这些环节,又由一些行业帮会(如红糖帮、纸烟帮)或地域帮会(如川帮、滇西帮、滇南帮)所控制。为了打破行业帮会体制,一些商人则正在筹划创立公司。具体到茶叶行业,民国前生产、运输由茶帮专营,茶帮以石屏人为主;下关、四川方面的茶叶经营者则加入滇川茶叶工会,也就是另一个行业、地域结合形成的商帮;仓储、批发由茶行垄断,茶行的经营中国茶叶连锁店者一般也是茶帮成员,比如天申行老板周肇京在茶帮中地位就很高;销售则由芦茶行的茶铺(或茶庄)负责。三大涉茶行业各司其责,各安本分,茶庄不去批发与零售,他们只在茶山收购茶叶,压制饼茶,并组织马帮运到昆明;茶行既不做茶,也不零售,只做茶叶的批发生意,在卖方和买方中收取佣金;芦茶铺则坐在店中,卖些芦子、槟榔、草纸、川烟、茶叶等物。至于茶馆业,则与这三个行业关系比较疏远。到了民国,昆明的茶铺变成了茶庄,不但可以零售,也可以进行自己的加工了。
陈佩仁先生的爷爷陈绍实(字克斋)和他的曾祖父一起创立陈永记烟茶铺,既卖川烟,也销滇茶。由于陈克斋经济眼光高超,思想独到,同时愿意为公众服务,他被推举为芦茶行业聚会地点芦茶会馆的管事人,负责芦茶会馆的管理和召集工作。1920年前后,陈永记有两个名字,一个叫烟局,一个叫茶庄,可以看出,除了茶叶行业,那时他在黄烟行业中的地位应该更高。
陈佩仁先生的父亲陈纶(字绶若)生于1891年。陈纶非常聪明,虽然读书不多,只读了3年私塾,但他喜欢研究问题,喜欢动手,很多工作不用别人教,他自己就能琢磨出个大概。1920年他19岁的时候,父亲命他去公益茶行学点新东西。那个时候,到别人家工作的时候需要有保人,如果做学徒是没有工资的。茶行的业务和茶铺、茶庄有很大区别,他们主要负责为茶庄存储茶叶,同时,鉴定茶叶的品质,向买方推荐茶叶,在卖方把茶叶储入茶行的时候,他们还负责向他们提供无息或低息的短期贷款。1922年陈纶在公益茶行“管理柜务”,也就是说他已经成为公益茶行的伙计或先生了,他有权在每年的盈利中分红了。这一年,陈纶先生的父亲为了扩大业务,去广州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