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黑茶 > 云南普洱> 正文

古六大茶山纪实(七)

2020-12-25 16:50:04热度:97°C

  1957年11月23日,云南农科茶叶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蒋铨先生与易武农技站张绍儒、杨家寨农民张六四、段寿康等前去考察时,一大片茶林都是高6米以上的粗细茶林,大的围茎1.2米以上,小的也有50厘米左右,显然小的茶树是大茶树上落下的茶籽自然生长起来,是栽培型,他们测量了几株,基一茎粗104厘米茶叶蒸咸鱼,分4枝,分别是24厘米、33厘米、31厘米、54厘米、高500厘米;另一株围茎120厘米、分4枝,茎粗分别是43厘米、43.5厘米、26厘米、32厘米。据蒋铨先生讲“这片茶树平均茎粗不下于江外(澜沧江以西)勐海县南糯山茶王树周围的茶树群,而树高则远远超过南糯山茶树,南糯山的茶树群”

  1985年10月,勐腊县副县长伍永文及中共易武区委书记周灿环一行5人到易武黑水垭口左侧考察一株野生大茶树,高11.3米围茎208厘米,也属于大叶白毫,1988年被野火烧死。

  2002年元月15日,笔者带领日本艾知大学教授松下智先生一行13人到黑水梁子考察一株野生大茶树,高15米,围茎180厘米,可惜已被野火烧死。

  2002年3月19日,笔者与易武乡政府朱光发、杨富贵先生,向导盘小老(瑶族)一行四人到易武金场河右侧考察一片10余亩的野生大茶树林,围茎140厘米的有4株,高12~15米左右,围茎110~132厘米的有5株,高10~14米左右,其余的大大小小、高高矮矮不计其数。这边野生大茶树林地处海拔1800米左右,距易武乡政府驻地18公里,方便参观考察。距易武乡政府最近的栽培型大叶白毫大茶树,位于易武街7公里的落水洞村后面,车子可直达。另一片野生大茶林位于距易武30余公里的刮风寨王罗河畔,面积约50余亩。最大的一株已两被砍,还被火烧过,茎粗205厘米,在距地面一米高的茶树桩上还发有几枝茶枝。跑这株50米处有一株茎粗198厘米,高15米,分四枝,茎粗分别是57厘米、54厘米、50厘米、45厘米。其余茶树高高矮矮、大大小小、世世代代自然繁衍生长。

  易武茶区的种茶方法,自公元220年左右将野生茶苗引来家旁种植作药用,后来需要量越来越多,并发展为饮品,既然可以卖钱,许多人便相约搬到野生茶林多的地方,将野生茶林改造为人工方便采摘的茶园。在唐朝“大兴土木”时期可改造的野生茶林少了,便开始进行人工种植,先备好地,待茶籽成熟时采茶籽来,以株距2米左右、行距3米左右挖穴种植,每穴种茶籽2~3粒,或1~2株茶苗,防止牲畜危害,每年锄草2~3次,深挖一次,不施肥,不修剪,每年锄草深埋的杂草就是很好的有机肥。当茶苗长至40厘米左右时去顶养枝,再长30~40厘米高时又顶养枝,进行3~4次后,茶树已长高,树冠逐渐扩大,就可投入采摘,产量逐年增加,进入盛产期,每亩可产茶150斤左右。一年采四次,第一次2~4月份采,称为春茶,质量最好;第二次第三次是5~8月采,称为二水、三水茶、质量较差;第四次是9~10份彩,称为谷花茶(亦称为秋茶),质量比二水茶、三水茶好,比春茶次之。

  采茶要采取留叶采及不留叶采,即:采春茶时除留鱼叶(发育不好的第一片叶)外,视情留1~2片真叶;采二水茶时上次留的老叶抹去,留1~2片真叶;采三水茶时又把老叶去掉,留1~2片真叶;采秋茶时全部叶片抹掉,枯枝、病枝、寄生物全部去掉。稀植茶园(古茶园)与新茶园(密植茶园)的采摘方法不同,密植茶园除靠自然肥、化肥供给肥力外,还靠叶片接受光合作用制作有机养分,供应自身生长,所以必需拥有一定的叶层厚度及叶面积指数。稀植茶园靠每年锄草腐烂的有机肥,及从土壤中吸收的肥力就能满足自身的肥力需要,不用施化肥,而且去掉病枝、枯枝、寄生物、叶片就去掉了病、虫害生存繁殖场所及条件,大大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不用使用农药化肥。

  茶园管理得好的,一年要挖2~3次,有“七(月)挖金、八(月)挖银、十冬腊月管明春”及“茶园不挖茶芽不发”的谚语。7~8月挖的效益是:经过1~3水茶人工采摘劳作,土壤变得板结,有些地方杂草丛生,深挖后改善土壤理化性能,促使秋茶发得更好。十冬腊月雨季已过,深挖能起到的保温保温作用,使来年春茶荫芽早而好。

  在老茶园中到处可以看到一株大茶树旁生长着许多大小不一的茶树,这是大茶树落下的茶籽自然繁殖的,茶农有意留下一部分,一是取去补稀,增加单位面积植株,二是留下替换枯老植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