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邦茶山和小叶种普洱茶特点
倚邦茶山小叶种普洱茶特点介绍,倚邦茶的特征是:倚邦是小叶种为主,芽头较小,条索较短细,汤色黄绿,叶底黄绿,苦淡,苦中带甜,涩显于苦,汤质饱满;回甘快且较长久,香气显,由于长于山野,环境好,山野韵好,杯底留香。
倚邦茶区产茶着名的地方有倚邦、曼松、习崆、架布、曼拱等。茶区种茶历史悠久,茶区种茶历史悠久,在曼拱茶园中还保留着基部径围1.2米,高6米,树龄500年左右的古茶树。
倚邦茶区内有大叶种茶和小叶种茶,倚邦的小叶种茶有说法是明末清初由四川人带来的,但在攸乐古茶园和景迈古茶园中也有一定量的小叶种存在,因此不排除是当地大叶种变异的可能。
小叶种不像大叶种那样苦涩浓烈,在六大茶山区种植后既保留了小叶种传统的香甜柔和,又增加云南茶区的山野气韵,倚邦小叶种茶一到清宫内,自然被子皇室所看中,定为贡茶,以产小叶种为主的紧松茶成为了六大茶山中地位最尊,价格最高的茶
勐腊东北部逶迤起伏、云缠雾绕的群山之中,一架虎背型的山梁上雄踞着一座青块、青石条筑造的茶马古镇,沧桑岁月、战乱动荡抹掉了她往日的喧哗繁荣,却抹不去她沉积厚重的历史和镌刻的记忆。土司府衙门遗址残留的一个个鼓状石礅。无数人行马蹄打磨光滑、凹陷的古街石板。街道两旁战乱遗留的残垣断墙,散落古镇、茶山的一块块雨浸风蚀的石碑、石雕、墓志,扇形般伸向四面连绵大山、无数马蹄踏陷的一道道石条路,仿佛在超越时空的默默讲述着遁去的辉煌。这便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发祥地、明清两朝的普洱茶古六茶叶续水三次英文大茶山政治、经济和普洱茶集散中心----倚邦古茶山。
倚邦古茶山,位居勐腊县象明乡东部,北接景洪市勐旺乡南连曼砖茶山、西接革登茶山,居于普洱茶古六大茶山通往普洱府属思茅厅要津、结合部,是滇藏茶马古道源头的中心枢纽。明朝隆庆年间,车里宣慰使把所治区域划分为12个行政区域称为"西双版纳",倚邦划为十二版纳之一的版纳倚邦,因盛产茶叶,又称"磨腊倚邦",傣语意为"茶水井"之地,统一管辖当时的六大茶山。
自清.雍正七年至同治年间,由于石屏和四川、江西的客商、茶农大量前来开垦茶园、建茶庄商号,倚邦古茶山茶叶生产贸易一直保持着兴旺繁荣的景象,道光年间达到鼎盛。倚邦古镇位居形似马鞍的山梁上,方圆l平方公里左右,四面山峦耸立、沟壑纵横.犹如群山之中的孤岛城堡,易守难攻,住户最多时逾千户,古镇主街和3条支街两旁茶庄商号林立,大小茶庄商号50多家,有不少客栈、杂货铺等等,商贾往来频繁,马帮铃声不断。一派喧闹繁荣,茶叶年生产贸易总量达一万担以上。直到清末,倚邦一直保持了"六大茶山"的政治、经济、茶叶贸易中心的地位。
倚邦古茶山包括如今象明乡的倚邦、曼拱、河边三个村委会的茶山,古茶树以云南大叶种茶为主,保存有少部分四川引种的小叶种茶。这里的普洱茶滋味浓厚,香高馥郁,苦涩味轻,回甘爽口,历来为客商首推。其中又以曼松茶品质、滋味最佳,自古就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说。因此,自清-雍正年间起,曼松头拨春茶制作的普洱茶被列为朝廷贡茶的首选,"年解贡茶二十担"。采办贡典之茶一直持续到清末光绪年后期,由于社
会动荡,边关不安,道路艰险,贡茶押解途中累遭盗匪抢劫,官府只好作罢。倚邦茶山所产的普洱茶紧团茶,又称"元宝茶",主要销往四川、西藏、贵州各地,并部分通过老挝、经泰国销往东南亚及港澳地区。清朝末期,社会动荡,盗匪猖獗,内地商人不敢入山贸易,加之易武古茶山的兴起
六大茶山的普洱茶生产贸易中心逐步移到易武古镇,倚邦茶山茶商茶农四散,贸易锐减,老茶园荒芜。至宣统年间,倚邦街仅有庆丰和、庆丰益、元昌和恒盛等四家茶庄在惨淡经营。1912年以后.倚邦茶山的普洱茶产销重新出现逐渐恢复势头。1942年,基诺族、瑶族起义,攻打倚邦古镇,战火把古镇变成了一片废墟,倚邦古茶山、古镇从此走向衰落。
普查队实地踏看、普查了倚邦茶山曼拱一、二、三队,河边队、老街子、倚邦、细腰子、麻粟树、夹布老寨、习空、曼松、背阴山等古茶村寨,大小山梁都有古茶树分布。倚邦古镇古迹遍地,茶史文化古迹保存众多。青石条铺成的古镇街道.青石条茶马古道从这里伸向远方.记载和彰显着普洱茶古茶山远久的茶史和蕴涵丰富、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主要古迹还有位于倚邦寨的官坟梁子完好地保存着倚邦"土千总"曹当斋及夫人之墓。曹卒于1'799年.乾隆二年皇室敕功德碑一块,内容都涉曹土千总及曹夫人叶毓管茶功绩,可见清王朝对普洱茶古六大茶山的重视程度;倚邦街村委会保存着乾隆、道光、光绪时期的三块青石碑,记录了当时的重大茶事;在新发寨山神庙一大茶坑旁的茶拜堂,保留着古代茶农、茶商祭祀茶祖孔明、祭茶树神的遗迹遗物;安乐的江西庙、四川会馆遗址等等,足见当年的兴盛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