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黑茶 > 云南普洱> 正文

寻访“金瓜贡茶”原产地

2020-12-22 17:13:12热度:130°C

  倚邦茶叶中的金瓜贡茶最为有名。据清人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普洱茶成团,有大中小三种;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称人头茶,每年入贡,民间不易得也。”制人头贡茶的茶叶,据说均由未婚少女采摘,且都是一级的芽茶,采下的芽茶一般都先放之于少女怀中,积到一定数量,才取出放到竹篓里;这种芽茶,经长期存放,会转变成金黄色,所以人头贡茶亦称“金瓜贡茶”或“金瓜人头贡茶”。1963年10月,北京故宫处理清宫贡茶,时任中华茶人联谊会副秘书长、高级经济师王郁风先生“就曾见过重为5.5市斤的普洱团茶……此茶的成品加工为普洱贡茶厂,原料及初制系西双版纳倚邦茶山”(参见《普洱茶与清皇朝》,王郁风撰);普洱茶研究专家邓时海先生在《普洱茶》一书中也言:“金瓜贡茶乃是采用西双版纳倚邦茶山之茶所制”。目前,清代金瓜贡茶的真品仅存两陀,保存于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被视为国宝而精心珍藏。

  “金瓜贡茶”原产勐腊县倚邦。今日倚邦街,是象明乡的一个行政村村公所所在地。村公所下辖5个村,彝汉族杂居。据文字资料介绍,从象明街到倚邦街有9.25公里,而据当地人说,实际有22公里左右,而且路况不好,一般的汽车很难通行。我们从象明街乘坐一辆大马力的拖拉机到倚邦街时,竟花了近4个小时。倚邦街钩沉

  明隆庆四年(1570年)划十二版纳时,以整董、倚邦、易武为一版纳,隶车里宣慰使司。清雍正七年(1729年),倚邦始改属普洱府思茅厅,设土把总治理。清乾隆九年(1944年),倚邦曼松所产之茶被规定为朝廷贡茶。清乾隆十三年正月(1748年),刻“禁卖私茶”碑。清乾隆三十二年(1768年),倚邦土千总曹当斋以军功提升土守备职(另一说为乾隆三十年)。清同治七年(1868年),西双版纳的茶叶、棉花市场由倚邦等地移至思茅。1912年,设第六行政分局于易武,后移治倚邦。1927年,改第六区为象明县,县治驻倚邦。1953年成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后改自治州),设版纳勐旺,办事处设于倚邦;1957作为乡级建置划归勐腊县;1969年改建为大队,1984年复建乡;1988年改建为村公所,为村公所驻地至今。1920年1月1日,车里、倚邦两地设立邮寄代办所,为西双版纳最早的邮传机构。

  据倚邦末代土司承袭人曹仲蓝生前撰文:“倚邦茶山的人在明朝时期,还不懂汉话,是一个没有汉族往来的地方。当时统治这个地方的,称呼老总,姓叶……由于茶叶发展,汉族往来逐日频繁,各地茶商闻风而至,由于语言不通,联系交易感到很困难……后来,有一个姓曹的到了倚邦,被老总看重,招为女婿。因曹是汉族,讲汉语,有利接洽外来商人,就让他代老总操办部分事务……老总死后,姓曹的女婿就继承了老总的职务……直至清朝的乾隆年间,才有一份曹当斋任内的历史材料记载写有祖父曹大洲当了土司。后来曹国柱承袭了曹大洲之职,再之后又是曹国栋代理曹国柱之职。这样传到曹当斋承袭了土司……由于曹当斋平定了广、黔之乱事,为朝廷立下了功劳,乾隆皇帝就封曹当斋为永守边疆倚邦茶山土把总之职,原有一张黄绸委任状,俗称圣旨,盖有乾隆大印,写着满汉二种文字……(随着一代传一代)共16人计11代统治了倚邦茶山三百余年。”衔接今日倚邦街的时空隧道

  今日倚邦街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有二,一是大块大块青石板铺设路面的茶马驿道,再是古石碑石刻石墙石柱礅等,它们无言地向我叙述着岁月的沧桑……

  今日倚邦街坐落在一小山顶上的平旷处。沿山脊铺设着一条2米左右宽、中间以长方形的大块青石板为主、两边以较小青石为辅的青石板路。据说,这就是清道光末年在原土石茶马道上铺设起来的茶马石板驿道的一段,现在称为茶马古道。如今,在不少地段,两侧的当地人家又用青石把原石路两边的空地全都铺设到自己家门前的石阶下,别具景观。

  在这条青石板驿道的一个缓坡处,还有一景观,因缓坡而起石坎,称七步坎,又叫七道坎,也就是七级台阶。听说,因为倚邦土司的官职是七品官,一品为一级,七级石阶,代表倚邦土司是七品官。清乾隆时,土司曹当斋由土把总而土千总至土守备,是倚九华山茶叶的特点邦16个土司中最高的官职。我专门查了一下,明清两朝地方官的职官,知县均是正七品;清制地方职官补充土把总为正七品、土千总为正六品、土守备为正五品。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曹当斋死,子曹秀承袭土把总;曹当斋由土把总升土千总再升土守备,皆因有军功而获提升;子孙承袭者无军功,只能承袭原土把总。把以运输茶叶为主的土路改为青石板路,是清道光末年的事,可能是曹瞻云承袭土把总时,先祖的荣耀官职已成过去,土把总是七品官,所以,修路上坡起阶为七级;也许,起这个坡的石阶刚巧以七级能上承下接……

  在现倚邦村民委员会的一排红砖房前,有一旷坝,旷坝上较整齐地横竖排列着几个已陷入泥土里的平面圆石礅,圆石礅直径约60公分左右,在中间的平面上,又十分规整地凿凹成5公分左右深、40公分左右直径的圆……村支书徐辉横说,这就是当年土司(土把总)府的房基上的柱礅石,房基就是现在村委会前后这片圹坝,这些石墩一直就埋在土里,基本没移动……车里宣慰使刀家的房屋柱礅石我见过,直径也在60公分左右,但中间没有平面凹圆,凿工也没曹家的这般精致。

  据说,过去倚邦街道的建筑规模与思茅相似,有三条街道,其中两条分别为上接思茅下至整发隘口和上接思茅上至旧岭隘口,主要是上运贡茶和茶商的茶,下运出口老挝、越南的茶;另一条主要是以七步坝为主的本地干道线,衔接曼拱老街、曼庄街、牛滚塘街等地,主要是集中各地茶叶,街道两侧商铺马店房舍屋宇连甍,多为平房,但也有学堂(先是私塾,后为启蒙小学),为2层楼房……由于运输茶叶,马帮不绝于途,不仅繁荣了经济,兴旺了百业,而且,佛教、道教等也相继拥入,除在土司府后面建有五省会馆外,远远近近的还建有孔明庙、川祝庙和城隍、土地、观音、药王、子孙等庙宇……

  在今日倚邦村委会往东走6公里左右的茶山上,有一段长500米左右的山梁子,因山梁上葬有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的坟墓20来座,当地人称“官坟梁子”。这些坐南朝北的坟墓多用青石砌成,并雕凿有出檐的墓碑;其中,又当数距这些墓约300米、占地20平方左右的曹当斋墓(当地人称“官人坟”)最为显赫;原墓前的石牌坊虽仅存遗址,但却幸存一个大石狮。在曹墓右侧10米左右处,有一雕凿精巧、两条龙头相对于中间方形印章(字迹不清)、下凿碑文的墓碑,当地人称“安人碑”,这就是曹当斋妻子叶氏的墓碑(乾隆在封曹当斋为昭信校尉的同时,赠封“毓质名闺”的曹妻叶氏为安人)。在西双版纳六大茶山中,女人荣获皇帝封号的有几人?

  倚邦有三块石碑可存史,值得一记。其中最早的为“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刻的“为严禁官弁贩卖私茶、兵役入山扰累并奸商滚利盘剥,以恤穷夷……”的“禁卖私茶”碑,为管理倚邦茶山,土千总曹当斋统四山头目将告示刻成石碑,以示“永远遵守”;此碑从另一角度折射出清政府早在乾隆年间就对倚邦茶叶严格控制和管理,另两块碑,一是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四月二十二日的“贡茶钱粮按茶抽收其银”碑,为倚邦土司转抄思茅抚彝府布告后勒石碑以记;再是“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七月初七示,光绪十四年二月初六遵刻的“雇工身亡照旧于凶信扳到该工家属之日截止”碑,为倚邦茶政兼管钱粮事务军功抄思茅厅布告后刻石碑以记。后两碑的碑头也都横写有“永远遵守”四字,之下才是竖写的碑文。“乾隆”碑和“道光”碑完完全全的是说茶事,“光绪”碑虽未明说茶事,但内容多为茶事所引起。由此可以看出倚邦茶叶在清朝约300年间所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

  倚邦还有一木匾,木匾中间横排4个大字:“福庇西南”,右侧竖写小字为“光绪二年岁在丙子季夏之吉旦”,左侧坚写小字为“护迤西道事前署普洱府思茅同知加三级记录十次”。

  据倚邦末代土司承袭人曹仲蓝生前撰文言:倚邦茶叶,据说在明末清初、直至道光年间,是最繁荣鼎盛时期,那时,户口不少于万户,人口也有八九万之多,每年收购的茶叶达万担之多(每担合150市斤),当地茶农把每年清明节前后定为“茶会天”,与四川、西藏、云南等地茶商进行茶叶交,马帮云集,驿道充塞,商贸极为繁荣……

  倚邦茶叶自清以来的“三起三落”(即三次兴盛时间和三次衰落时间,而且,即使兴起,后来的兴起也不如前面的),“三起”为乾隆至道光为一起,光绪二起,民国三起;“三落”为咸丰一落,宣统二落,抗战三落;特别是1943年,倚邦街被焚,几成废墟……现在的倚邦街,主要是解放后陆续发展起来的。

  之前,我只知道易武有块清道光十八年的“断案”碑,很珍贵。这次到倚邦街,特别是见到清乾隆十三年的“禁卖私茶”碑,以及另外两碑和柱礅石、石挡墙、七步坎等等,才深感古茶山有待认识和发掘的东西还很多。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49162335 23350116 01162980 29802547 25472517 25171872 18720117 01175213 52131890 18902156'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92073) and MATCH(title) AGAINST('49162335 23350116 01162980 29802547 25472517 25171872 18720117 01175213 52131890 18902156'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