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黑茶 > 云南普洱> 正文

普洱茶第三功能之—潜在的功能

2020-12-21 14:21:04热度:145°C

  普洱茶的饮用,对人体也产生潜在的功能。我们说它是“功能”,而不是“功效”,主要原因是因为“功效”能够被我们的感觉直接捕捉到,而“功能”却会躲过人体的感觉,需经一段时问,加上医疗等综合的检测方法,才能被发现。

  近二十年来,有关茶叶抗癌的研究“成果”诸多。但都只局限于专家的个人观点,没有形成最终的“科学定论”。当很多人将冲泡后的茶汤喂食实验用的小白鼠,去寻找抗癌机理时,首先就忽略了一个事实,茶汤内含的茶叶水浸出物有很多物质,到底哪些物质会产生抗癌机理?

  很多人也将茶叶内含的某种物质提纯出来,或口服或注射的方法,寻找抗癌的“因子”,但其结果离预期也相差甚运,到目前为止,没有形成重大突破。

  这里有一个误区,茶叶做为饮品,具有最基本的食品功能,与药品相差甚远。没有脱离食品“原形”的物质,不可能成为“药品’,甚至连“药品”的“药源”都谈不上。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发现某种植物内含有一种或几种物质可能成为未来“药品”的“药源”时,还需将这种物质反复“提纯”,并经过“再加工”,使其完全脱离“原食品”的形态和性质,方能成为某种“药源”。

  其实,就抗癌类药品的研究而言,已是世界性的难题。全球很多科学家近些年来将眼界投入到微生物与酶系上,主要原因是他们看到,很多发酵类的产品隐藏了可作为抗癌物质的“药源”。目前国际社会之所以青睐生物制药,也是因为他们越来越看到用生物制备的技术或许能找到这种“药源”。

  就茶叶类产品而言,假如也存在这类潜在的抗癌“药源”的话,那么唯一的可能只能是普洱茶。这是因为:

  (1)、普洱茶属于发酵类食品,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由于多种微生物菌群与酶系的“干预”,使普洱茶在后续的物质降解与演变中产生了大量衍生物质,这些衍生物质的“递次转化”,极易形成潜在的抗癌“药源”,为普洱茶具备潜在的抗癌功能提供了“物质”基础。

  (2)、很多科学家从普洱茶的茶红素缔结物中已经找到抗癌的潜在“药源”。虽然这项研究仍处在实验室阶段,离真正的成果还有一段距离。但为普洱茶抗癌机理研究提供了更明确的理论依据。

  (3)、普洱茶存在“实践在先”的特性。这个“实践”有着上千年的过程。清朝《本草纲茶叶品牌红茶目拾遗》的作者赵学敏对普洱茶的一个特殊品种——普洱茶膏,有过这样一个评语,“普洱茶膏治百病”。这个观点的提出显然违背科学常识。问题是,赵学敏毕竟又是清朝很著名的药学家,也是公认的一个非常严谨的治学者,怎么就能出现如此的低级“错误”呢?难道是他的“笔误”?还是他综合了大量案例才提出这一观点呢。当我们翻看他著的《本草纲目拾遗》,详尽查看他录入的近千种药品,唯独对普洱茶膏给出了“治百病”的说法。他为什么不说其它药材“治百病”呢。这种“夸张式”的评价是否隐含了另一方面的原因,当普洱茶膏能对某些在他看来根本不能治愈的“疑难杂症”却发挥治疗功效时,他已经找不到更准确的文字进行概括,只能用“治百病”这样高度概括的言辞去表达,以提示人们,甚至后人,对普洱茶膏的关注。其实,在人类社会进入现代科技社会之前,人们就经常将某一种“药”扩大适用范围,以期对各种疾病产生疗效。当一种“药”能够适合多种疾病时,这种“药”便立刻被视为“神药”。这样的例子,不仅中国有,西方也有,如1899年发明的“阿司匹林”,当初只作为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但在后来,其治疗的范围越来越广,如镇痛、解热,抗血栓,心血管疾病,最近几年,又有很多研究部门视它能抗癌。似乎“阿司匹林“是一个宝藏,几乎每十年都产生一个新的“适应症”。因此,对赵学敏的“治百病”说法也不能简单的一棒子打死。那么,赵学敏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疑难杂症”都有哪些病症,因为中国古代没有癌症一说,凡是当时医学不能确诊的病统称“疑难杂症”。赵学敏所说的“治百病”是否就包含癌症呢?

  换句话说,我们今天是否需要因为“普洱茶膏治百病”的说辞,仍然将普洱茶视为一个宝藏7西方对“阿司匹林”的研究有持续100年以上的历史,其成果颇丰。而我们对普洱茶的化学分析才刚刚起步,还有大量我们未知的物质需要我们一一破译。

  近一年来,有一个生物医药研究小组就曾对普洱茶膏的一个品种——普洱茶石(普洱茶膏的一种,又称“玉龙胜雪”)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普洱茶石已完全脱离了普洱茶的形态,其外观呈现重度白霜,是普洱茶膏长时间陈化后所至。这种白霜,是茶叶儿茶素与咖啡碱的络合物。

  同时,研究人员又发现普洱茶膏中茶红素的缔结物,因为我们目前的技术手段还不能分离纯化出茶红素的单体,只能分离出一类较复杂的红褐色酚性化合物。它有儿茶素酶促氧化聚合、缩合反应的物质,也有儿茶素氧化物与多糖、蛋白质、核酸和原花色素等产生的非酶促反应的产物。茶红素缔结物的二次萃取。经过对萃取物再纯化后,发现其有极强的渗透性。

  研究人员用致癌剂诱使实验鼠发病。使所有实验鼠在一段时间内产生诱使性细胞癌变。然后将上述纯化的“药物”分别采取口服或注射的方法对实验鼠进行分组试验。结果发现,这种纯化了的“药物”对实验鼠体内的癌细胞产生“扑捉”与“包裹”,再加上对普洱茶膏内含的特殊微生物进行结构性修饰,使其内切酶产生对癌细胞整体“切割”,阻断肽链,使其失去“营养源”,导致癌细胞的最终“枯萎”,丧失分裂与再生的可能,达到杀死癌细胞的功能。

  但是,这个实验只是对实验鼠进行的,只是抗癌药物研究的“前奏”,目前只局限在实验室阶段,离药品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需要声明的一点是,这种具备“药源”雏形的物质虽然来源于普洱茶膏,但它也经过了很多生物技术的再“改造”过程。尚不能简单地认定普洱茶膏就具备直接的抗癌功效。

  但有一点,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人体实际上也是一个“生物加工厂”,普洱茶进入人体后能否产生“再加工”的过程,以至由于这种“再加工”达到何种效能,是我们未知的。因此,我们也只能给它一个保守的定义:即普洱茶具有潜在的抗癌功能。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38532293 22931872 18722158 21584093 40932506 25063660 36605414 54140110 01103917 39175258 52582136'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90173) and MATCH(title) AGAINST('38532293 22931872 18722158 21584093 40932506 25063660 36605414 54140110 01103917 39175258 52582136'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