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说普洱,我的普洱观(1-4):普洱古树茶的反思
对古树概念的一点反思:
1、在云南有祖先留下的500年、800年、1000多年的栽培型古茶树,但数量很少,且多以保护(对于所谓的XX山万亩千年古茶树我是不敢相信的,1000多年前的大宋朝有人在那栽培了万亩茶树,这是为什么呢?),这些茶树和市场上售卖的茶饼里的叶子一点关系都没有。。这就像岩茶中的大红袍,存在那6颗母树,但我们能买到喝到的大红袍绝不会是用这6颗母树制成的。
2、普洱茶兴于清朝中页,从那时到清末民国,前人为我们留下了15万亩树龄约100年—300年的茶树,但从市场诚信的角度,我个人不赞成“古树茶”的概念,而更愿意称其为“大树茶”,原因如下:
云南当地少数民族本身就称这些茶为大树茶,古树茶其实更多的只是近几年市场的一个概念,查阅云南茶学专家们的论文资料也很少有称古树茶的。
如果古树茶要成为一个专业名词,就要给出准确的科学定义,虽然有专家说100年树龄以上为古树(从这点也能看出所谓万亩千年是不靠谱的,如果真有那么多千年的,古树怎么也得从500年开始吧。。),但实际在茶山上,当你面对茶树,树龄是难以测定的;当你面对将要杀青的鲜叶,从哪颗树上采的是难以判定的;当你面对晒青好了的毛茶,你就更难以判定了。。。当茶友们在市场上面对一片片茶饼的时候,只有更加的无助了。。。
茶树的一生有其自身的生长规律,茶叶的品质最受茶树品种所左右,同时又随树龄变化、树势强弱、生态环境(冰块冰茶叶日照、温度、水、肥、土壤、维度、海拔)、栽培条件和不同的生产加工工艺、不同的仓储过程而变化。从壮年到老年,随着树龄增大,细胞衰老,同化能力减弱,物质代谢水平降低,茶叶的品质渐次。。。茶叶的品质片面强调树龄是不可取的。
就像今天市场流行古树茶概念一样,1999年后普洱茶市场也流行过野生茶概念,无论是勐海茶厂还是六大茶山茶厂等都生产了很多,到2004年云南省发文不准在包装宣传上使用"野生茶"概念,野生只是一个可供市场忽悠的概念,古树也是一个没法明确定义的概念。
对应着大树茶,当然还有小树茶(都是有性繁殖的)。相比于古树概念的含混不清,大树、小树则是一个清晰明了、一目了然的概念。
3、市场还流行荒山茶、野放茶的概念,基本是指早年(民国到解放初)有性繁殖人工栽培的茶园茶,由于历史的原因而长期无人管理,形成荒山茶、野放茶。。但在普洱茶兴旺发达的今天,荒山不再荒,野放不再放,荒山茶、野放茶的概念也快名不副实了吧,这些应该叫有性繁殖的生态茶比较合适。
4、截止到2011年,云南全省茶园面积565万亩,产量接近25万吨,其中无性系茶园面积占210万亩,有性系茶园面积占340万亩,大树小树茶(有性)占15万亩。。我觉得茶树的分类应该基于这样的基本事实,而不是臆造野生、古树等听起来好卖大价钱的纯市场概念!
我们知道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茶树的茶叶有重大区别,有性繁殖是群体种,会有几个以上的变异,并非一个品种;而无性繁殖是人工育种的单一良种茶。所以综上所述,我个人觉得云南茶树也许如下分类更简洁明了、也更对市场发展有益:
有性繁殖:大树茶、小树茶、生态茶(向有机方向发展)
无性繁殖:台地茶(向有机方向发展)
那么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茶树哪一个茶叶更好呢?
我随机从沈培平编写的《走进茶树王国》一书中摘录以下几组数据:
邦崴千年大茶树:茶多酚36.74%;咖啡碱3.55%;氨基酸2.10%
有性繁殖--大树:茶多酚28.76%;咖啡碱4.37%;氨基酸3.03%
云抗10号-台地:茶多酚35.00%;咖啡碱4.50%;氨基酸3.20%
云抗14号-台地:茶多酚36.10%;咖啡碱4.50%;氨基酸4.10%
一般认为茶多酚、咖啡碱含量高的更有利于制作优质普洱茶,从上面的数据中也可以看出有性、无性,大树、台地是各有千秋,其实2004年云农大和农科院的研究资料就有结论:我们找不到任何证据证明老树茶(即有性繁殖的生态茶)优于台地茶,从理化成分与矿物质含量来看,老树茶与台地茶各有千秋,唯一能说的是从茶汤口感来看,老树茶优于台地茶,主要表现在滋味协调、味厚回甘好,原因也许来自有性繁殖是群体种。 文/北京非常友普茶楼楼主高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