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顿茶膏:十年力作,穿越古今,从博物馆拾起的记忆
北京故宫博物院,现今依然保存着清代光绪年间制作的宫廷普洱茶膏,放置在玻璃柜里的“普洱茶膏”,由锦缎匣盛装,其翻开的锦缎匣盖上有木刻印刷的文字,上面写着:“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噙口过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血者,研敷立愈”。
虽然距今已逾百年,但茶膏表面的浮雕依然清晰可见,四只蝙蝠围绕着中间的团寿图,寓意福寿双全,这一切都在诉说着岁月雕饰的魔力。
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乾隆皇帝在热河行宫(今承德避暑山庄)接见英使团马嘎尔尼一行,回馈的珍贵礼物中就有宫廷御制普洱茶膏26匣,茶膏就此出洋海外。
数千年来,中国古代茶人,或者说极少数的能工巧匠们,一直在不间断地尝试将茶叶的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对茶汁再加工,还原成精华茶膏。
由于不是茶叶发展的主流,因而没有进入茶学专家的视野,却逐渐演变成高端茶的一条分支,沿着这条线走出来的茶品,都被冠以“贡品”的头衔,成为历代皇室的“奢侈品”,历经千年而不衰。
从诞生伊始,它就成为皇家独享的养生御品,尤其是到了清朝,开辟了独领风骚的皇家贡茶二百年的风光历史。
为何它如此珍贵呢?首先它的原料是由世界茶的发源地——云南——进贡的最好的普洱茶。其次它的工艺精湛,是由故宫内的御茶坊亲自制备。先在清水房把云南贡茶经历“检验-解块-漂洗-再检验”的预处理后,才正式进入御茶坊压榨制作。这个压榨工艺非常复杂,全程操作都是在常温下进行。制出的茶膏品质卓越,成为茶膏典范。再次它的规制非常严格,锦缎盒内共四层茶膏,每层七行四列计28块茶膏,每块茶膏重量四克。茶膏四角为四只蝙蝠,中间一个寿字,共计112块茶膏,448克重。最后,连它的说明书都不一般,由清朝著名药学家赵学敏亲自撰写,非常推崇茶膏的养生价值。
作为一个极少数人群才可以享用的茶品精华,随着1912年清朝灭亡,普洱茶膏的制作也随之终止了,制作方式也逐渐失广州茶叶回收茶叶检验设备传。
但是,时间赋予一件物品的变化和价值往往让人充满希望。茶膏,这一个传奇般的茶品和历史并没有因为清王朝的覆没而永远凝固在那深宫之中,因为人们对科学和历史的探究永远没有停止。
从2002年开始,蒙顿茶制品公司倾注大量心血,采用现代生物科技对清朝皇宫的“压榨制膏”工艺进行破译与复原,其“低温萃取”工艺使普洱茶膏的品质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整个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艺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而“茶膏”也真正意义上从历史和文物中“复活”到现代人的生活之中。
其实这些年,围绕故宫的文创产品,市面上早已琳琅满目,就连大清皇帝那些御批的字都被复刻得无处不在(比如“朕知道了”)。但为什么在故宫里享有盛名的清朝宫廷普洱茶膏复刻版却迟迟没有人做出来?答案很简单,因为这需要很高的技术含量,除了蒙顿,我们想不出第二家可以做这款产品的人选。
普洱茶膏作为中国古代最有技术含量的农产品,而清朝宫廷普洱茶膏实为茶膏最高典范。2005年,蒙顿茶膏成立之初,就以还原和发扬清朝宫廷茶膏工艺为己任,10年来不断精进,已经成为普洱茶膏类别工艺标杆。
蒙顿这十年,就是在创造和制定茶膏话语体系,出版了目前唯一的茶膏专著,创办了目前唯一的茶膏博物馆。如果没有蒙顿,就不会有今天的茶膏产业。
蒙顿十年,一直怀揣着对客户的感激一路走来,也同样感谢云南这片土地所给予的一切,我们再次走进景迈山,带着我们当年在故宫发现茶膏的那份激情,将这份精心制备的清代宫廷普洱茶膏(复刻版)回馈给一直支持我们的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