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办法去除茶的苦涩吗?
茶叶中的苦涩物质主要是茶多酚和咖啡碱造成的,虽然它们具有苦涩味,但也是塑造茶汤中滋味协调性的重要因子。所以,如果茶汤中苦涩味较重,就意味着含有较多的茶多酚和咖啡碱。
那茶叶中为什么含有过多的多酚和咖啡碱呢?这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与茶叶原料的品种有关。有些品种由于自身原因,其生长过程中含有较多的茶多酚或者咖啡碱,典型的如云南大叶种——用来做普洱生茶的原料,这也是为什么普洱生茶适合存放转化的原因:多酚的转化有利于普洱生茶的口感变得更加醇厚,刺激性减弱。
第二,原料采摘季节有关。由于气候的原因影响了茶树的生长,夏天茶树生长旺盛,所以夏茶原料中含有较多的咖啡碱和多酚。根据采摘季节论品质:春茶最好,秋茶次之,夏茶最差。
第三,与冲泡方式有关。例如泡茶时候茶叶用量过多、浸泡时间太久甚至温度太高等,都会导致茶汤苦涩。
除此之外,茶叶工艺的好坏也会影响茶汤的滋味,例如萎凋不足,揉捻过重、烘焙过重等等。
那怎么解决茶叶中具有较重的苦涩味的问题呢?
从源头上,可以控制原料的品质优异;从加工上,可以保证工艺的完善和改进;从冲泡上,可以改善冲泡的方法,这也是消费者能做到的方法。
我的建议是可以选择高氨基酸,低多酚,低咖啡碱的茶类,例如安吉白茶、黄金芽等白化、黄化变异的品种,这些茶叶苦涩味很少,而且鲜味和甜味比较明显。除此之外,可以减少投茶量、减少浸泡时间、降低水温等方法改善苦涩味。
现在流行一种叫冷泡法的茶叶冲泡方式,就是利用煮沸后冷却的冰水来浸泡茶叶,由于温度低析出的咖啡碱和多酚较少,所以口感鲜爽,不会有苦涩味,感兴趣的可以一试,但是要保证卫生,不要放太久,容易滋生细菌。
任何茶加工工艺本身就是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的。
但受限于原料本身因素,和工艺本身因素,有些茶,还是会出现苦涩。
那么就需要用泡茶的手法来减少苦涩感。也就是单位时间内茶汤中析出的内涵物质相对少。
茶叶必然是有苦涩味的,只是苦涩物质和香甜物质含量配比不同,感受不同。
在不换茶叶(不改变茶叶质量和工艺等条件下),可以适当在泡茶时候压一下水温,出汤时间。茶多酚在80°C左右有一个溶解阈值,用85°左右水冲泡,一般可以多香少涩。但也会少了一些鲜香。
具体还要看什么茶和具体品质的。
有啊!
茶叶认准白化品种为原料的!冲泡时降低水温!减少茶叶的投放量这三个是有效减低茶叶苦涩味的途径!
什么是白化品种茶树?
白化型茶树是一类叶色突变型品种,具有春季或全年新梢芽叶呈白色或黄色并可发生可逆性返绿的特征,氨基酸含量普遍明显高于常规绿叶品种,同时茶多酚含量降低。
氨基酸就是提高茶叶中鲜甜感的物质,而茶多酚就是让我们感觉苦涩味道的物质!
白化品种和普通茶树长出来就不一样现在市面上比较有名的白化茶树品种制作的茶品有:安吉白茶,黄金芽等等!
2021春茶新茶发售 极白安吉白茶礼盒装精品100g 珍稀绿天猫¥207.00去购买2021新茶绿茶上市 极白安吉白茶礼盒装一级100g 珍稀春天猫¥86.00去购买芳羽黄金芽50克 明前特级 黄金叶2021年新茶叶淘宝¥238.00去购买第二个办法就是在冲泡茶叶的时候降低水温
比如用85℃左右的水温泡茶
你试试,几乎都不会出苦涩味
如果你再搭配上方法三,再减少一些投茶量
那几乎就是很淡很淡的茶叶味道了。
但是就品饮价值来说,我觉得肯定是牺牲了!
毕竟喝茶于我来说,仔细品味千变万化的层次感还是更诱人的
泡茶其实是比较讲究的一件事情,我所说的讲究不是那些所谓大师的装神弄鬼,各种杂技技巧。
我所说的讲究指的是茶叶的冲泡方法,如果冲泡方法不对那么茶叶出汤后大概率滋味不怎么样。
北方人泡茶喜欢说沏杯茶,但南方人喜欢说冲茶,这一个“沏”和“一个冲”字可谓意味深长。
咱北方朋友的沏茶多数用于冲泡香片,也就是常说的茉莉花茶,最有代表的就是张一元这个品牌做的,茉莉花茶长时间浸泡会有苦味,但涩感不强,就我自己来说这一类茶也适合快速出汤。
咱南方朋友用冲茶,这个方法真的适合市面上大多数的茶,除了部分适合煮的老茶。
所以想要泡茶不涩,你用南方朋友的泡茶方法就好,那就冲!也就是注水后快速出汤,用盖碗泡最好。
接下来就我自己泡茶的经验说一说不同茶叶的冲泡方法:
1、绿茶:千万不能用高于85度的水长时间闷泡,要闷泡的话水温要在75度一下,这个时候你才能品到绿茶淡雅的清香;如果水温高的话就要快速出汤。
2、红茶:85度左右的水冲泡,一定要快速出汤,比如金骏眉、滇红、小种等。
3、半发酵乌龙茶或生普:100度左右的开水冲泡,快速出汤。
4、全发酵熟茶或黑茶:100度左右的水冲泡,头几泡适合快速出汤,四泡以后可以适当闷泡。
所以这么看来冲泡茶叶的时候茶具的选择也有点讲究,这里就不做展开了,感兴趣的可以看我下面的分享。手机码字还是有点累,如果觉得有用欢迎给冬宝爸点点赞。
冬宝爸爸说:如何选购茶具?性价比高的功夫茶具和整套茶具材质怎么选?一2021年618茶具茶盘推荐(最新)11 赞同 · 0 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