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元村”的财富密码都是卖茶,夹江三管村为何产值过亿
夹江是中国绿茶出口强县。在全县30万亩茶园中,唯独吴场镇三管村产值过亿元,三管村也成功入围农业农村部2021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夹江几乎所有农村都卖茶,为啥三管村能过亿?都是卖春茶和夏秋茶,为啥三管村全村3859人,人人年收入轻松破3万元?记者采访了在三管村工作了十余年的村支书陈朝军。
种茶半个世纪 三管村底子厚
得知三管村入选“亿元村”的时候,村支书陈朝军正在村道扩宽项目施工现场忙碌着。在陈朝军看来,产值过亿是三管村结出的“硕果”。“2017年三管村凭借茶叶入选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今年这个‘亿元村’其实是‘一村一品’的‘回头看’。”陈朝军认为,三管村能当“亿元村”,首先要归功的是其悠久的种茶历史。
上世纪60年代末,三管村就开始种茶,到70年代开始制茶。从最早的100亩茶园,到1000亩,再到3000亩,茶园一点一点扩大,曾经放弃种茶的村民,全都返乡种茶,连片的茶园最终成型。“一些地方总是宣称自己的种茶面积有几千亩,但大多都是分散的,这一块那一块,产量和品质上难以保证。”陈朝军告诉记者,三管村是100%完全连片的6500亩,这为全村茶叶产量奠定了基础。如今,三管村的茗茶每亩能产100斤,夏秋茶每亩能产4000斤。
产量上去了,价格也保持稳定。陈朝军告诉记者,这些年除了去年受疫情影响价格有所下降以外,三管村6500亩茶园每亩鲜叶销售价格稳定在9000元上下,全村光鲜叶销售收入就达到了5850万元,已经占到产值一亿元的一半多。除鲜叶外,全村还建有6个茶叶粗加工厂,成品茶一年销售收入达到7000多万元。
产量高卖得还勤 三管人5点采茶
回想起今年春节期间采茶的情景,村民张素琼现在都还历历在目。从去年腊月二十五起,张素琼就开始和乡亲们一起采茶。从早上5点起,到下午6点收班;从腊月二十五起,到正月初八,张素琼除了除夕休息了一天以外整整采了13天,腰都快折了。张素琼告诉记者,今年春节她一天至少采7斤以上,每斤能卖到60元,一天就是420元的收入,13天下来,她就挣了5460元。
在村里的茶叶加工厂,从今年2月7号起,12台机器24小时不间断加工,每天加工600斤鲜叶出成品龙井茶150斤。“价格在290元/斤左右,去年才只有220元/斤,除去鲜叶收购及其它成本,7号到19号我已经赚得净利润3万多元。”加工厂负责人曹富兴说。
“价格的根基是品质。”陈朝军告诉记者,三管村这些年不断改良品种,推出了奶白茶、黄金芽等高端产品。“除了成功推广了35个茶叶品种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是推进全域化机采,机采率达到了98%。”陈朝军告诉记者,通过机采和手工采摘相结合,三管村的茶叶高效率供应国内和国外市场,三管村也成了夹江最大的出口茶叶备案基地。
此外,田间地头的把控,三管村也十分重视。陈朝军告诉记者,这些年,他鼓励全村人探索实施“无药无化肥”,摸索了一套标准化管理体系。
“首先,在全村范围内全域推行粮茶间作套种,茶园在夏季、冬季套种大豆和油菜,不仅能抑制杂草,减少病虫害,还为茶树提供绿肥。”陈朝军告诉记者,同时,还依托周边几家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将沼渣、沼液集中处理后,通过肥水一体化解决周边万余亩生产用肥问题,实现了猪—沼—茶生态种养循环。“今年三管村成功建成了全省出口最大的茶质量安全示范区。”陈朝军说。
传承是魂 三管人手工制茶
除了产茶卖茶,三管村还深藏了一批手工制茶师。连续三届获得夹江县手工制茶大赛一等奖的汪学仲从事手工制茶已35余年。传统手工制茶考验体力更考验毅力,能坚持下来的人寥寥无几。为了让这项极其珍贵的传统技艺传承和发展,三管村在本村遴选了17位不同年龄段的茶人组成了手工制茶“递进班”。
“我北漂了几年,后面回来了。当初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跟着汪老师学习。手工制茶严格的工艺流程,执着的‘工匠精神’让我少了很多浮躁,我想留下来把三管建设得更好。”递进班学员汪建兵说。
手工制茶“递进班”让三管年轻人有了留下的理由,“茶乡秧歌”艺术团让三管老年人有了展示的平台,以茶为主题的涂鸦墙记录了三管孩子们快乐的童年。
在陈朝军看来,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风文明正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三管村在做大茶产业的基础上做强茶文化,还夯实文化底蕴以破旧立新。”陈朝军说。
“乡村振兴是在下一盘大棋,只有迈好‘关键步’走好‘精准棋’才能保证落子无悔。下一步,我们将全力打造茶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生态茶园景观,推出茶旅民宿,实现以茶促旅、以旅兴茶,全力助推乡村振兴。”吴场镇镇长杨冬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