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静心茶道行茶礼法

2022-05-02 04:49:53热度:87°C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是一首皎然所做的五、七言古体茶歌。该诗约作于公元785年(唐德宗贞元元年),题中虽冠以“诮”字,微含讥嘲之意,乃为诙谐之言。其意在倡导以茶代酒,探讨茗饮艺术境界。皎然在茶诗中,探索品茗意境的鲜明艺术风格,对唐代中后期中国茶文学——咏茶诗歌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创作背景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是诗僧皎然同友人崔刺史共品越州茶时即兴之作。皎然长年隐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但“隐心不隐迹”,与当时的名僧高士、权贵显要有着广泛的联系。崔石约在贞元(唐德宗年号,公元785—805年)初任湖州刺史,时皎然居于湖州妙喜寺,两人同饮茶,皎然做此作品。

作品鉴赏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是一首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诗篇,诗人在饮用越人赠送的剡溪茶后所作,他激情满怀,文思似泉涌井喷,诗人从友赠送剡溪名茶开始讲到茶的珍贵,赞誉剡溪茶(产于今浙江嵊县)清郁隽永的香气,甘露琼浆般的滋味,在细腻地描绘茶的色、香、味形后,并生动描绘了一饮、再饮、三饮的感受。 然后急转到“三饮”之功能。“三饮”神韵相连,层层深入扣紧,把饮茶的精神享受作了最完美最动人的歌颂。

这首诗给人留下有二层意义:一是“三饮”之说。当代人品茶每每引用“一饮涤昏寐”、“ 再饮清我神”、“ 三饮便得道”的说法。“品”字由三个“口”组成,而品茶一杯须作三次,即一杯分三口品之。二是“茶道”由来缘于此诗,意义非凡。茶叶出自中国,茶道亦出中国。“茶道”之“道”非道家的“道”,而是集儒释道三教之真谛。儒主“正”,道主“清”,佛主“和”,茶主“雅”,构成了中国茶道的重要内涵。皎然首标“茶道”,使茶道一开始就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是中唐以湖州为中心的茶文化圈内任何僧侣、文人所不可匹敌的。结合皎然其他重要茶事活动,可以认为皎然是中国禅宗茶道的创立者。他认为饮茶不仅能涤昏、清神、更是修道的门径,三饮便可得道全真。借助于饮茶使思想升华,超越人生,栖身物外,达到羽化成仙或到达参禅修行的美妙境界,是中国古代茶道的主要类型之一。皎然的“三饮”便得道把饮茶活动作为修行悟道的一条捷径,借助于饮茶活动得到物我两忘的心灵感受,达到仙人般精神境界。

名家赏析

舒曼:僧皎然这首诗即是佛家禅宗对茶作为清高之物的一种理解,也是对品茗育德的一种感悟。而禅宗历来主张“平常心是道”的茶道之理,是对抛却贪、嗔、痴的一种解读,三碗得道,通过对“涤昏寐”、“清我神”、“破烦恼”的描述,揭示了禅宗茶道的修行宗旨,表达了对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赞赏。

京华散人:皎然毕竟是个和尚,佛家的思想对他的影响更为深刻,由于他修习的是禅宗的“心地法门”,很讲究心性的修养,故而对茶的养心作用尤为重视。这一点在他那首著名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中国茶事大典》:该诗用饮茶的好处来诮(讥嘲)崔石的饮酒,并列举了东晋两个著名的饮酒人物:毕卓、陶潜。皎然讲述了他品饮剡溪茗的感受:第一饮达到涤昏寐,第二饮达到清我神,第三饮达到最高的境界——得道。同时指出茶是最清高的,而饮酒则是一种自欺。该诗首次提出“茶道”两字。

不治已病治未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大病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这里所说的“不治已病”,并不是说中医不接受治疗已经发生的各种疾病,而是强调注意力不应只注意已发生的病,更重要的是把“注意力”放在有可能即将发生的疾病上。

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宗就已经总结出了健康养生。在中医学中,医者的最高境界就是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表明了《黄帝内经》对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是防重于治。在这种思想原则指导下,历代医家和明智的统治者,都注意从讲究卫生,注意劳动保护和开展防疫等方面防治疾病。

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朱丹溪,在其著作《格致余论》中说到:“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这段话是说:与其有了病再去求助治疗,不如在病之前就注意养生。等到已经生了病而去依靠药物,几乎等于徒劳。所以“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的法则,未病先防,就是懂得了养生的道理。

那么,如何才能很好地做到未病先防呢?

一、提倡生活环境的卫生

追求生活环境的卫生是古今之人都在大力提倡的好习惯。无论是上层统治者或下层人民,无不向往美好的环境并尽最大努力使自己的居处清洁卫生,以防疾病的感染发生。

在古代人们非常讲究环境卫生,首先注重水土环境的改善。知道水环境与人体健康及地方病的关系,注意到一方面努力保护已有的清洁水源,另一方面努力寻找更好的水环境。当时人们已知道凿井而饮,并有了定期淘井的习惯。有的还采用井口加盖,用水消毒,提倡饮用沸水。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靠近城市的饮水多受污染,用时需煮沸后停一刻,待碱性杂物沉淀后再用。茶叶的饮用,最早时人们不是像现在那样作为调节和品尝之物,而是为了提高用水的卫生所采取的一种措施,后来经过长期的饮用,人们才把它作为生活中茶文化的形式保留下来。

改善环境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保护人们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据有关史料记载,远在战国时期,就有关于居住处污水排放的措施。如考古发现了战国时下水道排水设施用的实物—陶窦。史藉记载汉代时有人设计并制造了保持街道清洁卫生,防止尘土飞扬的洒水车,曰:“灵帝三年,毕岚作翻车,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我国古代就有了公共厕所,据《周礼》记载,当时一些帝王宫内,就建造有专供宦者及宫女用的厕所。

及时清理生活垃圾也早已受到古人的注意,如《农书》记载:“凡扫除之土,燃烧之灰,级物之糠粃、落叶,积而焚之,沃以粪汁,积之灌之,不觉甚多,凡欲播种。。。。。。和匀种子。。。。。。待其苗长。。。。。。”可见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把打扫卫生与发展农业生产有机结合起来了。

二、注意劳动时的卫生环境

注重劳动卫生保护和防止职业病,是“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汉代就有关于冶炼时发生灼伤及烟火侵害眼睛及鼻子的记述,告诫人们在劳动中要注意保护鼻子和眼睛。在公元七八世纪时,中医家就告诫人们,在有毒环境劳动时,要注意避开毒气,如《诸病源候论》中记载道:“凡古井及深坑井中,多毒气,不可视入。五六月间尤甚。以其毒气盛故也。若事视必须人者,先下鸡鸭毛试之,若毛旋转不下,即是有毒,便不可人”。当时也有用动物测试劳动环境有无毒气的办法。

古代引起中毒的主要职业有开矿、打井、冶炼、和一部分从事化工性劳动,如调制漆等。如何防止和救治职业中毒。不少医家及科学家,如隋代的巢元方,明朝的李时珍及宋应星等分别在《诸病源候论》、《本草纲目》、《天工开物》中都有较详细的记载。在长期的劳动中,古人还发现在某些作业过程中由于长期与不清洁的水接触,会出现手、臂皮肤破裂的现象,如造纸、捕鱼、漂染、施肥等。医家告诫人们劳动后要注意洗净手臂,或尽可能地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总之,《黄帝内经》“治未病”的原则,仍然是我们防止现代劳动给肌肤造成伤害的指导思想,关键的问题是对此要有高度的重视和切实的防治措施,并持之以恒。

三、防疫是预防之要

疫毒致病,伤害极大,可在短时间内漫及人群,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2003年的“非典”想必现在很多人还记忆犹新吧,其实当时有许多中医名家都提出了正确的预防措施,部分医家还准确预测出了非典的结束时间。

《灵枢。剌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针对防疫,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疫情的预防。疫情致病多与自然气候条件有关。《黄帝内经》认为,春夏秋冬的四季运转是有规律的,到什么季节,应有什么样的气候,如果该暖而不暖,该热而不热,该冷而冷,或者不该暖而暖了,或者该雨不雨,该晴不睛等,就可能滋生某种病气,流行于人群,身染病气,正气虚者很快发病。

史载每到疫情发生,其势蔓延很快,死伤人数极大,染者十有六七,甚至全家不留。《黄帝内经》和历代医家告诫人们,当不正常的气候来临时,人们应当提高警惕,调适衣着及饮食,必要时服用预防药物。发现有人感染应及时隔离以防疫情的扩散。

茶道者,何为?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道被誉为是道家的化身。茶道源于中国,之后又传入西方。

起源

茶道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由此可见,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陆羽所创的煎茶茶道。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径山寺取经,交流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

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中国的茶道出现很早,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很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茶道”,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

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国茶道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唐代的茶汤与我们今天的概念完全不同。唐代饮茶,是将茶饼切碎碾成粉末过“罗” (“罗”,就是筛子。“茶罗”是一种专门用来筛茶粉的茶具)后加入沸水中煮成糊状,同时还要往里加盐、葱、姜、桔皮、薄荷等,类似于一种可怕的“胡辣汤”。也难怪这种彻底怪味、想象起来都让人觉得不堪下咽的“茶汤”能提神,能让人喝了不打瞌睡。 

唐代的茶道向后世流传,在经历了元朝统治的一百年后彻底在中国的土地上湮灭。反倒是日本茶道中保留了一部分唐代茶道的内容。元代兴起的茶叶泡水一直传到了今天,但这里已经没有了“道”的成分。今日盛行于中国的所谓“茶道”、“茶文化”,所谓“‘勤和简静’的茶道思想”,以及诸多扭捏姿态,全是近三十年来好事者向壁捏造故弄玄虚的胡扯。所谓“茶文化的研究”,自然更是瞎掰居多。还有更荒诞的所谓沤了若干年的一个普洱茶饼子价渝百万的宣传,则简直形同欺诈。这正是所谓器之不存,道亦不复。

所以,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词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行为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继承唐宋遗风。

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内涵,深入研究探索中国文化的复兴。茶文化既属中国文化范畴,即为以礼规范在品茶的各个细节,讲究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情绪等共同形成的一种意境之美。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礼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

茶道中的“非常道”

茶联的集大成者《百茶联》原创作者在天认为:“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庄老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

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茶道学者金刚石提出:茶道是表现茶赋予人的一种生活方向或方法,也是指明人们在品茶过程中懂得的道理或理由。

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

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使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是以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他还认为,“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应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因为,“和”是中国这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方法。“怡”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

负水斋居士认为:“茶道是构筑在特定的客观事物上的茶人的观念,它既是茶人的认识论,也是茶人的方法论与世界观。从广义来讲,“茶道”是人类发现并利用茶叶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各种茶叶制作工艺以及利用与其茶品相应的食茶、饮茶方法进行养生并冶炼情性的观念方法的集合;从狭义而言,‘茶道’就是饮茶人在特定的时空环境借喝茶之事修身养性以完善人格的方法论以及由此中折射出来的价值观。”居士继承并改造了陈香白的‘七义一心’而提出以茶事引导为中心的二元制茶道理论:《六义一心论》。他认为:茶道哲学是围绕‘易’发展起来的;中国茶道的精神道德价值的核心在‘怀仁’;中国茶道养生理论的中心则是‘启智’;整个茶道体系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养身与修身为其内涵,六义为其外延。茶道的六外延是:茶理、茶艺、茶礼、茶器、茶情、茶学说,合称六义理,茶事引导统率六义理。

茶魂

一、绿茶冲泡

1、茶具选用 

细嫩的绿茶一般不要用茶壶来冲泡,因为茶壶不利于散热,会将茶叶焐黄,使茶汤有一股闷熟味,最好选用直身无花的玻璃杯,杯身的透明度要好,使人可以观赏到茶叶在杯中舒展的身姿;质地较老的绿茶通常要用壶来泡,一方面茶壶的保温作用有利于茶汁的浸出,另一方面也是藏拙,客人可以品尝到茶的美味,却不会因茶叶的形态不美观而影响情绪。壶、杯宜选用瓷质的,青花瓷与白瓷都可以,与绿茶茶汤的颜色比较协调。 

2、泡茶温度 

绿茶的冲泡温度因茶的老嫩而有不同,对于质地细嫩的茶,冲泡的水温宜低些,在80℃为宜,过高的水温会让茶叶的香气很快地散发,使茶汤失去香味。而冲泡质地较老的绿茶,水温就要高些,要达到90℃以上,这样的水温才能让茶味完全地发出来。此外,现在还有不少茶人用冷水泡茶,甚至用冰水泡茶,这样的方法一要有好茶叶,必须是质量上乘的细嫩名茶,二是要看季节,在夏季时,用冷水泡茶效果会更好些。

3、茶水比例 

茶与水的比例应当是比较自由的,根据客人的具体情况而定。冲泡绿茶标准的茶水 

如何泡好一杯茶?温度、时间与茶水比例是泡茶的三要素,掌握了这三个要素,泡茶可以随心所欲。

4、冲泡时间 

不同品种的绿茶冲泡时间不一样,茶叶放入杯中后,首先注入少量热水,使茶叶浸润一下,然后再冲入七分满的水,如果是细嫩的名茶,冲泡时间在2分钟左右,待茶水喝掉1/3时,再注入热水,如果等茶水喝完了再续水,就会使茶汤浓淡不均,一杯好的绿茶通常可以续杯3~4次;质老的绿茶冲泡的时间要稍短些,时间长了会使茶味太苦,一般泡1分钟就可以了,冲泡的次数与细嫩名茶差不多。

二、红茶冲泡

1、茶具的选用 

冲泡红茶一般多用紫砂茶具,与红茶的颜色很相配,玻璃茶具也好,可以欣赏到红茶的如红酒、如宝石般的颜色,美不胜收。

2、泡茶温度 

红茶宜高温冲泡,水温在90℃左右比较合适,如温度低了,茶的味道不浓,香气也淡。如觉茶水太烫,可在冲泡好以后,往杯中加冰。

3、茶水比例 

红茶的茶水比例与绿茶相似,也是1/50~60,因红茶的干茶形较紧,看少去好象没绿茶那么多。用茶包的情况下,一杯茶用一包,如加冰,最好再加一个茶包,因为冷下来的茶汤的味道会比较淡,加冰也冲淡了茶汤。

4、冲泡时间 

红茶冲泡要洗茶,将沸水冲入茶中,马上把水倒掉,再次冲入热水,冲泡时间在1分钟左右。不同的红茶浸出速度是不一样的,袋泡茶的浸出速度较快,但不耐泡,普通的祁红滇红比较耐泡,但出味较袋泡茶慢些。在泡袋泡茶时,可将茶包在茶汤中上下提一提,使茶汤均匀些。

三、乌龙茶的冲泡

乌龙茶在许多茶艺馆是主打茶类,冲泡方法最讲究,程式最复杂。 

1、茶具的选择 

乌龙茶的茶具有两大类,一是盖碗茶具,这是闽式乌龙茶常用的茶具,一只盖碗,配上几只小茶杯;一是紫砂壶具,有一只泡茶壶,一只公道壶,几只配上闻香杯的小茶杯,一个水盂等。此外还有一个带茶仓的茶盘,可以是瓷质的,也可是竹木所制;一个煮水用的炉子,可以是用电的随手泡,也可以是潮汕小火炉。

2、泡茶温度 

在所有茶叶中,乌龙茶的冲泡水温是最高的,最好以沸水冲泡,温度高,则茶香易发,滋味也醇,如水温偏低,茶就会显得淡而无味。煮茶的水不可烧得时间太长,煮沸时间太长的水也不利于茶味。

3、茶水比例 

乌龙茶的茶水比例最高,一般要放到小壶或盖碗容易的1/3,一些老茶客还会再多些。如果是用玻璃杯来泡,茶叶的最就要少一些,与绿茶相仿。

4、冲泡时间 

好的乌龙茶可以泡到四次以上,通常第一泡的时间为40秒左右,以后每泡增加15秒,每次行茶时,都要将壶中的茶水倒净。在第一泡之前,也有个洗茶的程序,将开水冲入茶壶中,然后倒去茶水,再次冲入开水。泡乌龙茶有一个淋壶增温的程序,在冲入开水,盖上壶盖后,还要用开水浇淋壶身,使壶中的水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温度。

四、普洱茶的冲泡­

1、茶具的选用

冲泡普洱茶一般是用紫砂茶具或瓷质茶具。泡茶用盖碗,盖碗利于洗茶时将普洱表层的污物与异味洗去,盖碗要选缘口外翻较多的,可使用时注水不宜过满,以免烫手,如果用壶,要选用宽口扁腹的紫砂壶。紫砂的壶温稳定,能将茶品的缺点陷没而提升品质。公道壶也用紫砂,紫砂可去除异味,聚香含淑,使茶韵不散。 

2、泡茶温度 

普洱茶的冲泡用现沸的开水。沸水可以使茶的异味尽快地散去,使茶香味更加浓郁。 

3、茶水比例 

普洱茶的茶水比例一般是1/40~60,喜欢煮茶的话,通常50克茶叶要放1.5至2公斤的水。一般老年人饮茶浓些,青年男女的饮茶则淡些。 

4、冲泡时间

普洱茶的灰尘较多,首先要洗茶,好的普洱茶洗一次就可以,有的普洱茶气味过浓,要洗两次,洗茶用沸水,时间在3秒以内。第一泡时用刚烧沸的开水,约92~95℃,泡制时间为20~25秒,然后斟茶入杯,第二泡时水温约88~90℃,泡20~25秒,第三泡以后,将水烧沸,每泡30~45秒,第七泡到九泡,沸水,45~60秒。

五、花茶的冲泡­

1、茶具的选用

花茶的种类较多,不同的花茶所用的茶具也不相同。普通的花茶一般用较大的瓷壶来冲泡,喝茶的杯子可以用瓷的,也可以用玻璃杯。较大的壶盛水多,散热慢,因此要选耐烫的茶具。造型花茶一般选用玻璃杯,这样可以很好地观赏茶的形态。玻璃杯要用无花透明的,也可以用鸡尾酒杯来泡制造型茶,更显得时尚。

2、泡茶温度 

冲泡花茶的水温不宜过高,一般在90℃左右,冲入沸水后一定要加盖,以免茶香散逸。泡造型茶时,要先用温水将茶浸润一下,也是冲洗掉茶外表所沾的灰尘。

3、茶水比例

花茶的茶水比例一般在1/40~60之间,如果用杯泡,茶叶用量可以稍减,用壶泡时,茶量稍多些。优质的茶叶用量可以少些,质量较次一些的,用量要多。

4、冲泡时间 

普通花茶的冲泡时间可以参照绿茶,一般在1分半钟左右,较嫩些的花茶冲泡时间较长些,较老的茶如果泡的时间长了,会比较苦。造型茶的冲泡时间以茶的造型放开为度,一般在2分钟左右。普通的花茶不需要洗茶,在茶喝掉三分之一时就要掺水,以保持茶汤的均匀。 

六、白茶的冲泡­

1、茶具的选择 

白茶是一种观赏性的特种茶,为便于观赏,茶具以直身无花玻璃杯为好。这样可以从各个角度来观赏杯中茶叶的色泽与变幻。

2、泡茶温度 

冲泡白茶的水温较低,茶叶放入后,先在杯中冲入少许70℃的开水,使茶叶浸润,然后再冲入开水。

3、茶水比例 

泡白茶的茶杯的容量一般为100至120毫升,放茶叶2克。

4、冲泡时间 

在温润泡时,茶叶浸润时间在10秒左右,冲入沸水后,要观察杯中茶叶的形态与色泽的变化,这是欣赏白茶的重要过程,大概在5分钟左右,杯中茶的形态舒展,茶味浸出,这时可以饮用了。有些白茶的浸出时间还要长些。

茶文化的“核心”

中国茶文化核心是茶道,其内容包括:各茶品饮之道和思想内涵(即通过品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将精神升华到具有哲理的境界),陆羽的《茶经》第一次提出茶道的概念,并将茶道的两个基本点充分体现出来。 什么是茶道? 茶道是通过品茶活动(沏茶、赏茶、饮茶)表现一定礼节、人品、美学观点、精神、意境的一种品茶艺术。

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主要讲究五境(即茶叶、茶汤、茶具、火候、环境)的和谐,并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中国茶道起源 中国茶道起源于八世纪的中唐时期,陆羽是中国茶道的创始人。唐代煎茶道代表人物有陆羽、皎然、卢全、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等。唐代茶人完善了煎茶茶艺,确立了品茶修道的思想。 

点茶道形成于北宋中后期,代表人物是赵佶、蔡襄、梅尧臣、苏轼、黄庭坚、陆游、审安老人、朱权等。宋代茶人创立了点茶茶艺,发展了饮茶修道的思想。 泡茶道形成于明代后期,代表人物有许次纾、冯可宾、陈继儒、田艺衡、徐献忠、张大复、张岱、袁枚等人。明清茶人创立了泡茶茶艺,且有壶泡、撮泡、工夫茶泡三种形式。并为茶道设计了专用的茶室。 

坚实的思想核心——“和” “和”是儒家、佛家、道家共通的哲学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是指世间万物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气以利万物。 茶道中的“和”表现在:泡茶时,体现儒家“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待客时,表现明礼之伦;饮茶时,表现谦和之礼;品茶时心境表现俭德之礼。 

无所不利的修习之路——“静” 儒、释、道三教都以“静”作为修行方法。中国茶道为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延伸出“茶须静品”的理论。通过茶事活动创造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中国历史上的文人雅士、高僧、儒生,都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要途径。 

愉悦的心灵享受——“怡” “怡”字含义深广,据《说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悦也、桨也。’ 中国茶道体现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不讲形式,不拘一格。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的人对茶道有着不同的追求。 茶道的终极追求——“真” 包括真茶、真香、真味;环境要真山真水:字画要真迹;器具要真木、真竹、真陶、真瓷;还要对人真心真诚;茶事活动要认真,以达到真、善、美的境界。

茶文化的升华

古代有一首茶诗云:虽是草木中人,乐为大众献身。不惜赴汤蹈火,欲振万民精神。即把自然界的普通植物升华出一种志存高远的哲学境界,实现了由实用到审美的精神嬗变。

又如继承日本茶道和有突出贡献的绍鸥说:“放茶具的手,要有和爱人别离的心情”,他这种心情在茶道中称为“残心”。“茶心”,即品茶时一个简单的动作、表情也需具备深沉的思绪与情感,渐渐地生发出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味道,抵达一种形而上的境界。

茶道唯情,禅道唯心,这是根本的区别;所以有相对于禅宗的“戒、定、慧、缘”而确立茶道的“敬、和、清、寂”四大要旨,在出世的精神中融铸着高尚而通脱的世俗道德——处世恭敬、为人平和、品质清洁、身心静寂。这种修身养性的境界与传统的儒、道、释的宗教价值观殊途同归。

能够以茶心观照世相,由茶情推及人情的,是一种才情与智慧的表现。“茶褐园林新柳色,鹿胎田地落梅香”(李觏《送黄承伯》诗),洋溢着超拔的才情;“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情”(苏轼《汲江煎茶》诗),蕴藉着深邃的哲理。

因此有人断言:酒是诗,而茶近乎哲学。不置一词而心有灵犀,空杯在握却如揽兵戈风云。如《景德传灯录》载,僧侣问雪峰义存禅师:“古人道,路逢达道人,不将语默对,未审将甚么对?”禅师答曰:“吃茶去。”又有僧问保福院的从展禅师:“古人道,非不非,是不是,意作么生?”

从展禅师干脆举起茶盏,以无言作答,此举“灵犀一点,化通万象”,是以茶心喻为与人心灵深处的谐振,非常规可以理喻。茶乃俗中雅物,世人皆可饮,而能从中饮出茶心境界者,却寥寥无几。饮茶饮到一定层次,往往花样也会繁复多变起来,譬如茶圣居茶道,其外在形式早已超越了吃茶本身,而成为一种茶的文化,它的精髓似乎更多地体现在循序渐进的饮茶方法、心平气和的饮茶态度以及人茶合一的意境上。

茶本是无情物,却因饮者的学养、操守与品位而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也因物赋情,传情见色,造就了茶心艺术。

静心茶道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

1、是茶文化以茶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2、是茶文化是应对人生挑战的益友。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市场竞争下,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不轻。参与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应对人生的挑战,香港茶楼的这个作用十分显著;

3、是有利于社区文明建设 。经济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浊,道德不能沦丧 和丑恶。改革开放后茶文化的传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变社会不正当 消费活动、创建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4、是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显。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 ,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5、是促进开放,推进国际文化交流。上海市闸北区连续四届举办 国际茶文化节,扩大了闸北区对内对外的知名度,闸北区四套班子一 致决定茶文化节要一直办下去,并投资在闸北公园兴建茶文化景点, 以期建成茶文化大观园。

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国界 ,广交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静心茶道—“敬、淀、涤”

一、焚香静气,活煮甘泉

”焚香静气”就是通过点燃这支香来营造一个祥和肃穆,无比温馨的气氛,希望这沁人心脾的幽香能使大家心旷神怡,并随着这悠悠袅袅的香烟升华到悟道的境界。

宋代苏东坡是一位精通茶道的茶人,他总结泡茶的经验说"活水还须活水煮",活煮甘泉,即用旺火煮沸壶中的泉水。

二、孔雀开屏

孔雀开屏:是向同伴展示自己美丽的羽毛,我们借助孔雀这道程序向各位嘉宾介绍有关泡茶用的精美茶具。

1、紫砂壶:产于江苏的宜兴,它具有吸香性和透气性,茶叶在里面溶出的营养物质达95%以上,所以用得越久的紫砂壶泡制出的茶汤就越香,此壶专用于冲泡乌龙茶。

2、闻香杯:主要用于闻茶汤的香气。

3、品茗杯:主要用于品茶汤的味道。

4、茶荷:又称茶撮,专用于盛茶、赏茶。

5、茶道:由茶针、茶斗、茶勺、茶匙、茶夹、等组成。

三、叶嘉酬宾“叶嘉”是苏东坡对茶叶的赞美,“叶嘉酬宾”就是大家鉴赏乌龙茶。

四、温壶温杯就是用烧沸的开水冲入紫砂壶内,再一一的倒入公道杯、品茗杯和闻香杯内,其目的是提升茶具的温度,使茶叶在里面能更好的发挥色、香、味、型的特点。

五、手法

1、乌龙入宫

就是把乌龙茶叶放入紫砂壶内,"宫"是形容紫砂壶的重要性。

2、涤茶留香,春风拂面

乌龙茶因为制作工艺比较复杂,"涤茶留香"就是指用水洗涤一下茶叶,并能让茶叶吸收一定的水份,使茶叶处于一种含香欲放的状态。"春风拂面"指用壶盖刮去茶壶表面泛起的泡沫及茶叶,使壶内茶汤更加清澈洁净。

3、乌龙出海,重洗仙颜

品功夫茶讲究"头泡水,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华"的道理,头泡冲出的茶水一般不喝,注入茶海,因茶汤呈琥珀色,从壶口流向茶海就好似蛟龙入海一样,故称为“乌龙入海”。

“重洗仙颜”是武夷九曲溪畔的焉得虎子,摩崖石刻的喻意,在这里喻出。第二次冲泡完时加上壶盖后,还要用开水洗烫壶的表面,内外加温,有利于茶香的散发。

4、游山玩水,慈母哺子

紫砂壶泡好茶后,在茶巾上沾干壶底的残水,并把茶水注入公道杯内,此过程就叫"游山玩水,慈母哺子"。

5、祥龙行雨,凤凰点头

将公道杯中的茶汤快速均匀地依次注入闻香杯,称之为"祥龙行雨"有其"甘露普降"的吉祥之意,当公道杯中所剩不多茶汤改为点斟,手法要求一高一低有节奏地点斟茶水,此法称之为"凤凰点头"。

6、龙凤呈祥,鲤鱼翻身

将刻有龙的品茗杯倒扣在刻有凤的闻香杯上,称之为"龙凤呈祥",也称之为"夫妻和谐",把扣好的品、闻杯一并翻转过来,称之为"鲤鱼翻身"。中国古代神话传说"鲤鱼翻身"跃进龙门可化升天而去。我们借助这手法祝福在座的各位家庭和睦,事业发达。

7、奉茶,手法:"众手传盅"

此时将龙凤杯双手捧奉给各位宾客,要求龙、凤正对客人,并从右到左依次奉上,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8、手法:鉴赏双色,喜闻茶香

把闻香杯倾斜45度提起,置于掌心迅速滚动,请客人闻杯时的茶香,随着品茗杯温度的升高,陶瓷制的乌龙图案就会变色,此时就会看见茶汤色和凤凰的变化,所以称之为"鉴赏双色"。

泡茶的手法

1、首先是我们最常见的泡茶方式,水烧开了之后对茶叶进行1-2遍的冲洗,之后对茶叶进行浸泡等待茶叶开叶(基本大家都是不叶就冲出来喝了,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开叶之后即可饮用。

这种泡茶方式:

泡出来的茶 优点是:清香、甘甜、有回味

缺点是:茶叶味道不够浓,只有清香,不大适合我国往北上的地区

2、在一个就是煮茶:指的是把茶叶直接放入容器,之后在加温设备上对茶叶直接加热,茶叶半开对茶叶进行冲洗(很多人都是全开之后对茶叶进行冲洗,这样使得茶叶头遍的味道全部流失,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冲洗之后再对茶叶进行加热直到烧开饮用

这种泡茶方式:

泡出来的茶

优点是:茶叶泡出来的味道够浓,茶叶整体的味道被发挥出来了。茶叶到喉咙之后有甘甜感

缺点是:煮茶,稍有不慎容易把茶做苦,极难入口。达不到泡茶的清香效果。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北方人使用

3、另外在福建地区还有一种叫做打茶。这种泡茶方式比较少见:指的是把茶叶用乌龙加工技术加工好之后把茶叶进行打碎,之后 把烧开的水对茶叶粉末进行冲泡

优点是:入口顺滑,静品回味极其的强,茶的味道始终。就好像在前俩样的中间

缺点是:长饮用 会感觉嘴巴难受有异味、对茶的水质要求特别的高。

千年文化——茶

“茶”字出于《尔雅‧释木》:“槚,苦荼(即后来的“茶”字)也。”茶的古称还有荼、诧、茗等。

茶树喜欢湿润的气候,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广泛栽培。茶树叶子制成茶叶,泡水后使用。茶树种植3年就可以采叶子。一般清明前后采摘长出4-5个叶的嫩芽,制作茶叶质量非常好,属于珍品。广泛流行于世界的保健饮品,起源于中国。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汉族饮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三皇五帝时代便有神农以茶解毒的故事。

中国俗语中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亦都表明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在古中国和平盛世的时候,茶也开始成为了文人雅士们的其中一个消遣,和“琴棋书画诗酒”并列。

由于中国各地方言对“茶”的发音不尽相同,中国向世界各国传播茶文化时的叫法也不同,大抵有两种。比较早从中国传入茶的国家语言依照汉语比较普遍的发音叫“cha”,或类似的发音,如阿拉伯、土耳其、印度、俄罗斯及其附近的斯拉夫各国,以及比较早和阿拉伯接触的希腊和葡萄牙。俄语和印度语更叫“茶叶”(чай、chai)。

而后来由于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先后占据台湾,从闽南语中知道茶叫“te”,或类似的发音,所以后来了解茶的西欧国家将茶称为“te”,尤其是相距很近,互相之间完全可以用自己语言交谈没有问题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对茶的名称却完全不同。

历史发展

茶的最早发现与利用,是从药用开始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晋张华《博物志》也同样有“饮真茶,令人少眠”的说法。

陶弘景《杂录》中所说“茗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君服之”。其实对丹丘子饮茶的记载还有早于此的汉代的《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栖之余,乞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

丹丘子为汉代“仙人”,茶文化中最早的一个道家人物,历史上的余姚瀑布山为产茶名山。因此“大茗”与“仙茗”的记载亦完全一致。这几则记录中的“荼”与“茗”,也就是今天的茶。

更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早在晋代郭璞在注解《尔雅》时,即解说:(茶)树小如栀子,冬生叶,一名葬,蜀人名之苦茶。此中所谓“蜀人”之记载,即可视为饮茶习俗在古巴蜀的最早萌芽。还有西汉壶居士在《食忌》中所说:“苦荼,久食羽化。”都说明茶开始时被利用是和药联系起来的。

现今的中国茶道传承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茶艺、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在浩淼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国家很多宝贵的非物质的文明已经在岁月中淹没,而中国茶道是为数不多的被一脉传承下来的其中之一,并越来越散发出它独有的魅力与生命力。纵观中国茶道的兴衰起伏,不难看出它的兴盛与低迷,无不与彼时的国力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优劣,息息相关。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之时,茶道也会相应的蓬勃发展。

中国文化是浸润在孔孟思想中的传统文化,是儒道互补的涵盖理论与实践的文化。儒家在社会人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文化艺术领域,老庄道家影响更大。道家崇尚无为、自然,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性的淳朴、率真。表现在茶道中,不像韩国、日本那样注重茶道的礼仪和形式。中国茶道崇尚自然、简朴、淡泊、清净,不拘礼法形式,任运自在,率性而为。所以在中国茶道中,就儒释道在其中发挥的影响而言,道家是第一位的。其次是儒家和佛教。中国茶道正因为受到道家这种不拘礼法形式,自由简朴思想的积极影响,才得以在民间以极强的生命力传播、应用下来。所以说茶道的传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儒释道精神得以结合后传承的载体。

毫无异议,中国是茶道的发源地,荫于晋,兴于唐,甚于宋明,衰于近代。而近代的中国经历了起起伏伏的时代变迁,期间接二连三的战争、内乱、饥饿、运动等,考量着的中华儿女的生命韧性,可是无论我们在战争中流离失所,还是在其他恶劣的环境中顽强生存,我们都仍然没有放弃我们的名族瑰宝——中国茶道。我们可以简化喝茶的礼数和讲究,我们可以让茶道幽而不明的存在,而正是源于这份执着的传承,炎黄子孙才得以让茶与茶道,温暖着曾满是疮痍的心,直到每一个春暖花开。

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承的中国茶道,其重点在于“道”,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参悟大道。纵观历史长河,无论在皇家宫闱、布衣街巷、还是深山古刹,始终都会飘荡着一股茶香!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茶道也是中华名族一脉相承的基础之道。

“茶道”一词首见于中唐,可追溯于公元八世纪末。“熟知茶道全尔真,惟有丹丘得如此”,出自于唐诗僧、茶人是皎然的诗,该诗不仅描写了饮茶之道,还描写了饮茶修道的过程,“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清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道不可得,所谓得道即正道、悟道。皎然的“茶道”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通过饮茶之道来修道、悟道,从而涤昏昧,清心神、破烦恼、全真得道。此外,中国古代的“茶道”概念,不仅涵盖“饮茶之道”、“饮茶修道”,而且还包括采茶、制茶、藏茶之道,含义广泛。明朝中期的茶人张源就在其《茶录,一书中单列“茶道”一条,“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

受历史、政治、经济的影响,中华茶道衰于近代,复兴于上世纪末。随着中华茶道的复兴,人们感到有必要对中华茶道的概念予以科学的界定,一些茶人、专家、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有的认为茶道就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礼法式的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有的则认为茶道就是修身养性的手段。而现代人更多的是把中国茶道定义为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其目的是借助饮茶艺术来修炼身心、体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更好的传承了中华茶道的精髓。

“道”作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一般指宇宙法则、终极真理、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万物的本质或本源。有儒家之道、道家之道,有佛家之道、各家之道不尽一致。那么茶道中所修何道?可为儒家之道,可为道家、道教之家,也可为禅宗及佛教之道,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茶道中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这也是茶道得以传承至今,仍能得以发扬光大的最大原因。修道的理想追求概括起来就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证道是修道的理想结果,是茶道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证道则天人合一、即心即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极高明而道中庸,无为而无不为。茶道自始至终都在以最朴实、最直观的状态诠释了所有关于“道”的本真内涵,使得大道至简,落于实地。这是众生的“道”,是王侯与平民皆可论的道,所以也是最有生命的道。

考察中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依茶艺而言,中国茶道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茶艺是茶道的基础,茶道的形成必然是在饮茶普及,茶艺完善之后。唐代以前虽有饮茶,但不普遍。西晋虽有茶艺的雏形,但远未完善。晋、宋以迄盛唐,是中国茶道的酝酿期。唐朝肃宗、代宗时期,陆羽著《茶经,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又经皎然、常伯熊等人的实践、润色和完善,形成了“煎茶道”;北宋时期,蔡蘘著《茶录》

在中国茶道从煮茶道到泡茶道的过程中,整个茶道的文化体系逐渐得以完善,并对周边的东亚三国茶文化的发展和完善,产生了深远积极的影响,至今仍然璀璨流光。期间,茶道在中国被作为修道养身的载体被广为传播。特别是通过三国宗教上的交流往来,促进了中国茶文化在韩国、日本等国的广泛应用。并与近年又返回来对复兴的中国茶道产生积极影响。在宗教茶道中,有茶禅一味的说法,道就寓于吃茶的日常生活之中,道不用修,吃茶即修道。后世禅门以“吃茶去”作为机锋、公案、广泛流传。道法自然,修道在饮茶。大道至简,烧水煎茶,无非是道。饮茶即道,是修道的结果,是悟道后的智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顺其自然,无心而为,要饮则饮,从心所欲。不要拘泥于饮茶的程序、礼法、规则,贵在朴素简单,于自然的饮茶之中默契天真,妙合大道。

中国茶道是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饮茶之道”是指饮茶的艺术,“道”在此作方法、记忆讲;饮茶修道是指饮茶艺术来尊礼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在此作道理、真理、本源讲;“饮茶即道”是指道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饮茶即是修道,即茶即道。“道”在此作真理、实在、本体、本源讲。

综上所述,中国茶道的传承得以有三义: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饮茶之道是饮茶的艺术,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与诗文。书画、建筑、自然环境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的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饮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实到饮茶的艺术形式之中,重在修炼身心、了悟大道;饮茶即道是中国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无非妙道。在中国茶道中,饮茶之道是基础,饮茶修道是目的,饮茶即道是根本。饮茶之道,重在审美艺术性;饮茶修道,重在道德实践性;饮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所以,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所以我们常说:品茶就是品人生。中国人喝茶,豪饮和细啜,都是当下的需要,是心情的一种寄托,是一种与中国文化,与祖先连接的方式。一代代的中国人用茶酝酿出文化,又用文化滋养出精神,所以我们的茶道精神可概括为清、和、静、真、美,既包含了老庄道家的思想,又有儒家和佛教的沉淀。因此说中国茶道的传承就是中国博大精深、儒释道思想的传承。

饮茶修道

中国茶道成于唐,继于宋,盛于明。

中国茶道形成于八世中叶的中唐时期,陆羽为中国茶道的奠基人和煎茶道的创始人。煎茶道的代表人物有陆羽、常伯熊、皎然、卢仝、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齐已等。唐代茶人对茶道的主要贡献在于完善了煎茶茶艺,确立了饮茶修道的思想。煎茶道鼎盛于中晚唐,历五代、北宋、南宋末而亡,为时约五百年。

点茶道形成了十一世纪中叶的北宋中后期,代表人物是蔡襄、赵佶、梅尧臣、苏轼、黄庭坚、陆游、审安老人、朱权、钱椿年、顾元庆、屠隆、张谦德等。宋代茶人承先启后,创立了点茶茶艺,发展了饮茶修道的思想。点茶道鼎盛于北宋中后期至明朝初期,至明朝末期而亡,为时约六百年。

泡茶道形成于十六世纪末的明朝后期,代表人物有张源、许次纾、程用宾、罗廪、冯可宾、冒襄、陈继儒、徐渭、田艺衡、徐献忠、张大复、张岱、袁枚等人。明清茶人对茶道的贡献其一在于创立了泡茶茶艺,且有撮泡、壶泡和工夫茶三种形式;其二在于为茶道设计了专用的茶室——茶寮。泡茶道鼎盛于明朝后期至清朝前中期,衰于近代,复兴于二十世纪后期。

中国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煎茶道、点茶道在中国本土早已消亡,唯有泡茶道尚存一线生机。唐宋元明清,中国的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先后传入日本,经日本茶人的崇新改易,发扬光大,形成了日本的“抹茶道”、“煎茶道”。茶道发源于中国,光大于日本。

中国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的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

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饮茶过程中,还创作了很多茶诗,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汉族茶文化的基础。茶叶,为中国茶坛大放异彩。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

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用木头做亭子、凳子,搭设茶室,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供人们小憩,不由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这比“茶风俗”、“茶道”的范畴深广的多,也是中国茶文化之所以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的原因。

茶文化特性

1、历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汉朝 ,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茶”,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

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 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2、时代性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 了新的内涵和活力,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 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 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3、民族性

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 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 ,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 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 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4、地区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 区茶文化。中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 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 、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 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 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5、国际性

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 文相结合,中国茶文化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 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

中国茶的历史及其发展,不仅仅是形成简单的一种饮食文化的过程,而同样映射出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的精神特质。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30184836 48361872 18722132 21324848 48481872 18723281 32812308'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356104) and MATCH(title) AGAINST('30184836 48361872 18722132 21324848 48481872 18723281 32812308'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