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段香”里,感受桐木正山小种红茶的细幽花果之韵,蜜韵悠长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村姑陈喝红茶的历史比较长。
而频繁喝红茶的岁月,是在金骏眉横空出世的那些年。
那时候,母上大人的办公室里,经常可以看见“金骏眉”的茶叶包装盒。当然,李麻花她爸她妈的办公室里也有。
那时候我们还不知道那些原来都是假的金骏眉,对红茶也是一知半解,只知道把茶拿回家去泡了喝。
对红茶的印象,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建立的。
大多数时候,我们喝到的红茶,都是甜甜的,蜜蜜的。以致于很多年都在怀疑那部叫做《甜蜜蜜》的经典电影,是在向我们胡建的红茶致敬。
这个感觉保持了好多年。
后来我们开始跟风喝岩茶,后来从方大师家开始喝白茶,直到现在,重新开始喝正山小种红茶......一直在村姑陈喝到真正桐木的正山小种之前,都固执地觉得,红茶的味道,就是甜丝丝的,蜜韵悠长的感觉。
然后,就喝到了真正的金骏眉,真正的桐木烟小种。
《2》
这才明白,原来,真正的桐木红茶,它的香气,是高雅的,它的汤水,是素洁空灵的。
原来,高山红茶与高山白茶,它的汤水里的灵气、灵韵,是如出一辙的。
是那种“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妹寂寞林”的感觉。
与之相比,从前那些红茶,都大红大绿,太俗了,这款小种红茶,就像梅花。
盛开在寒冬里,香气是幽幽的,细细的,清长的。
在那寒冷的冬夜里,鼻子里会飘进忽清忽远的花香,细丝细缕的样子,却又坚挺持久,是韧如丝的蒲草,把百炼钢,亦能化成绕指柔。
把人的心,给融化了。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是以,这款来自桐木的红茶,就唤作“一段香”吧。
闲暇时分,打开它,沸水泡了,在临窗的地方,闻一段香,品一盏汤,看远处的夕阳如歌,只觉人生,如此美妙。
【桐木小种红茶《一段香》品鉴笔记】
干茶:
采摘等级较高,多数为一芽一叶,少数一芽二叶。叶窄细,芽多。
揉捻到位,条索细长、紧结。
总体呈深褐,颜色均匀。闻之,有炒坚果的香气,十分宜人舒爽。
茶树为正宗桐木菜茶,非别的外地茶青、外山茶青所出的茶可比。
第一冲:
盖上热闻,是一股清盈的花香,娉婷袅娜,随风而起,缥缈若仙。
花香之后是微微的蜜意,是那种把鲜采下来的花瓣浸过水,拌上蜂蜜腌制起来的那种又香又甜的风味。
汤水细滑、柔软,较稠——许多新做好的红茶,汤水单薄,喝过之后,口腔里没有留下任何东西——没有挂浆与挂壁感。
而这款桐木的汤水,虽然较之陈年的红茶,稠度会略次一些,但于新红茶而言,尤其是当年新做好的新红茶而言,是极稠滑的。
这种稠度,在新红茶中,堪称翘楚。
想来,假以时日,当这款桐木红茶放到明年再喝,经过一年的陈化与转化,它的汤水,必将更为稠滑,更有浆感。
更有桐木高山的风致雅韵。
第二冲:
鲜爽轻盈的花香,是头一个冒出来的,它飘扬于盖上,轻浅如莲,仿佛颤巍巍走来的林妹妹。
轻盈的果香,是盖上第二个浮现的气息,它与花香同样空灵,同样轻盈,是一股属于瑶池仙品般的气味,不落俗套。
也唯有桐木的高山密林,云雾缭绕,才生得出如此钟灵毓秀的香气。
别的红茶,别的小种,也有着花香与果香,但却无这般的灵韵,这般的仙气飘飘。
汤中果香极浓,花香较淡,只在尾调中出现,是高山的上好茶香自带的花香,与发酵后生出的桂圆果香,博弈后的结果。
正是这种有浓有淡,有先有后,才令这款茶汤,更加地拥有了层次感,拥有了丰富感,拥有了不同凡响的深度。
第三冲:
热时花香渐淡,而果香馥郁深长,那种鲜爽的现摘荔枝,现采龙眼的清馥果香,十分地迷离深长。
像是夏夜里,台风后,游走在六一路的街头,满街的芒果,在枝梢间摇摇欲坠的感觉。
连风里都带着金灿灿的果香。
花香只在冷调里出现,清淡素雅,如同桐木山涧的一朵小花,它可以是白的,可以是紫的 ,可以是黄的,它的花蕊里散发着细幽的花香,清灵,却又持久不歇。
汤水的颜色并没有变化,仍然是亮亮的橙黄。卧看牵牛织女星的时候,它就像初升时挂在 天边的那轮满月,寄托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梦想。
如果你不曾为了谁“清辉玉臂寒”,是喝不懂这款的真谛的。
第四冲:
果香仍然是盖上的先驱者,在出汤的瞬间就盈满了鼻腔,花香施施然来迟,在盖上像是小花似地存在着,孱弱、灵巧,而晶莹。
汤水更浓了,倒汤入杯时生成的小气泡,密密匝匝地堆积在茶汤里,仿佛凝固的琥珀,又似剔透的果冻。
稠度极佳的茶汤,仿佛一瓣贝壳,把果香与花香都牢牢夹住,包了进去,在贝壳的夹缝中,花香与果香的混合香气,时不时地飘散一丝出来。
喝汤的时候,这充满高级感的花果香,似山间薄雾一般,迅速弥漫口腔,侵袭四壁,并牢牢在粘膜上生根。
这一次,汤水咽下之后,喝一杯清水下去,也觉得口齿生香,齿颊留香。
冷烛无烟,绿蜡干。
【后记】
世上的红茶有千百种。
而唯有真正的桐木红茶,有这般轻盈空灵的汤感。
像一位衣袂飘飘的白衣仙子,花颜玉貌,一拂袖,就洒下满山的鲜花。
充满了高级感。
自从喝了桐木的红茶,别的地方的红茶,都成了将就。
那种甜,成了腻。那种香,成了俗气。那种果汤,成了冗沉。
庸脂俗粉,不想再喝。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