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忙活了40年,崂山终于有了茶,起因就是毛主席的一句话

2022-04-30 10:47:22热度:80°C

上一篇文章,我说到,因为山东人爱喝茶,对茶叶需求量太大,国家供不上,所以有了山东自己种茶的想法,于是山东种茶这件事,就被提到了日程上,这就是著名的“南茶北引”。

今天我就给大家说一下南茶北引在青岛和崂山地区的经过,以及崂山茶是如何诞生的。

不过吊诡的是,关于南茶北引的资料非常混乱,有的甚至前后矛盾,各执一词,所以咚咚只能为大家梳理以下青岛地区种茶的大概的脉络,有些地方还要加以推断才能成文,不对或遗漏之处,还请大家海涵,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补充。

“南茶北引”到底是谁最先想出来的

关于在山东种茶的最初设想,有好几个版本,我给大家梳理一下。

版本1。1954年,毛泽东同志前往浙江考察,在杭州接见了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谭启龙。

当时谭启龙马上要被调往山东主持工作,毛主席对他说:“山东人口多,又爱喝茶,你到山东去工作,应该把南方的茶引到山东去”,并建议他“在山后多种些茶”。

1954年,毛泽东谭启龙在杭州谈话

这个版本出于山东省原副省长、山东省茶文化协会原会长王裕晏,并流传甚广,很多媒体和机构直接引用。

第二个版本知道的人不多,但也是和毛主席有关:1957年,毛泽东同志与其他中央领导在青岛开会,有一天,毛主席对谭启龙说:“青岛是个好地方,有山有海,空气湿润,这一点和我老家湖南有些相似,这么好的条件为什么不种茶呢?……可以尝试一下嘛!”于是谭启龙和山东省委迅速制定了南茶北引的计划,并付诸实施。

毛泽东和谭启龙

这个版本来自于崂山茶龙头企业万里江创始人江崇焕老爷子,据说是谭启龙晚年亲自对他讲的:“在青岛种茶的想法,是毛主席亲最早提出来的。”

第三个版本知道的人就更少了,很简单,一句话,南茶北引是群众性的茶树引种工作,并没有毛主席的提议背景,并举出了实例,说泰安县在1952年便开始引茶种植于徂徕山上,比谭启龙来山东还早两年。这个说法来源于曾在日照等地进行南茶北引的中国农科院的一些专家。

这三个说法,大家觉得哪个靠谱呢?

还是前两个靠谱,而且不冲突:第一次谈话毛主席只有个初步设想,第二次谈话,毛主席在实地考察,认为可行,并要求谭启龙和山东省委将想法落地实行。

南茶北引的奠基人,原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谭启龙

也就是说,在山东种茶,确实是毛主席提议的。

为什么第三种说法站不住脚,因为南茶北引的这个大项目不仅在青岛施行,后期也在日照、临沂、胶南、沂水、乳山等地陆续开展,全省100多个试种点,耗费如此高的人力物力,而且一干就是十几年,绝不可能是群众自发的行为,确实是省里统一协调推进的,如果没有毛主席的指示,这个项目恐怕无以为继,而且最高层面有当事人的回忆,所以“群众自发行为”这种说法是不现实的。

南茶北引第一阶段:经历失败,终于培育成茶苗

1957年(和上文第二个版本的时间对的上),谭启龙决定开始正式启动南茶北引工程,选择了青岛、日照、临沂三个地方进行试点。

在青岛,园林管理处选择了中山公园作为实验田地,并于1957年冬,从黄山引进5000株茶苗在中山公园进行试验。

青岛中山公园

通过移栽茶苗的方式进行茶树种植,一般来说要选择11月到来年的2月这个时间段,南方的经验是早一点栽苗,成活率能高些,但那是在南方,北方冬天要寒冷许多,大家要注意,过去青岛的冬天可比现在冷多了,零下十度以下很常见,大家又是第一次干,没人懂种茶,什么过冬措施没有,结果就是5000株苗一株没活,都冻死了。

但是大家没有气馁,第二年,也就是1958年冬天,青岛园林管理处又进行了试验,这次是从杭州引进的苗(一说是山东农业厅从浙江购进茶籽5000公斤,其中一部分分配给中山公园用于育苗),还是种在中山公园。这次园林管理处的人学精了,搭了棚、设了障,保温措施做的比较到位,70%左右的茶苗成功过了第一个冬天(官方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即“有30丛得以成活”),不管怎么说,青岛的茶苗终于种活了,但是其他地方的种茶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有的媒体之前说青岛第二次种植茶苗也是一个没活,这是不对的,因为58年在中山公园培育的茶树,到现在还有!最老的都60多岁了,有时间大家可以去看看。

初战告捷 谭启龙决定扩大种植范围

1959年,谭启龙的肝病又犯了,省委安排他去青岛治病疗养。

虽说来青岛治病,但谭书记也没闲着,他利用闲暇时间去青岛的郊区考察。

谭启龙是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人,吉安这个地方,自古就产茶,谭启龙很可能从小耳濡目染,对茶叶比较了解,而且他还在浙江任职多年,对茶叶种植应该是比较懂行的。

当他转悠到崂山之后,发现哎这个地方不错,三面环海,空气湿润,气候也比较温和,而且水质还挺好,适合种茶。于是他立刻和青岛市委的领导进行了多次调研与座谈,最终决定,在中山公园试种成功的基础之上,来崂山进行扩种,崂山出地,不懂技术不要紧,潭亲自联系浙江相关同志求助,两地于是建立了联系,青岛方面派出多人前往浙江学习种茶制茶技术。

1959年冬,崂山的第一批茶苗终于插下去了,种植地点选的极有学问,就是太清宫小广场前的一片地。

大家看太清宫这地理位置,确实是块宝地

太清宫这个地方,是崂山绝佳的风水宝地,背山面海,三面都是巍峨的高山,南向大海,年平均温度全崂山最高,小气候非常温暖,被我们当地人称作"小江南",太清宫内众多的奇花异草就是印证。

太清宫这块地,2000多年前就被方士们盯上了,到现在也是一样,选这个地方种茶,绝对没错,你要选在北九水种茶,嘿嘿,保准都给你冻死。

北九水这个地方,冬冷夏凉,被称作“小关东”

这一种,就是5万株茶苗,最后获得了成功,到现在这些茶叶还都在,大家去太清宫玩的时候可以去看看。随后青岛市委趁热打铁,又在晓望、姜家村等地引种,扩大了实验面积,也获得了成功。

5年之后,也就是1964年,崂山林场克服重重困难,用这些成年茶树的茶籽重新培育茶苗,又获得了成功,播种之后出苗完全正常,这说明,崂山已经具备大规模种植茶树的条件了。

茶苗成功了 老百姓们却死活不当茶农

茶苗终于培育成功了,那下一步咱们是不是该在崂山大干一场了。

天真了,技术是过关了,但是老百姓这关可不好过。

崂山这个地方,气候是挺好,但是人太多,能耕种的土地又少,所以直到80年代改革开放之前,地瓜干那都是主食。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这么句话:“千难万难,不离崂山”,这句话是崂山即墨地区鼎鼎有名的胡峄阳,胡神仙说的。他是明末清初人,那个时候崂山的人烟甚少,崂山物产丰富,这句话还真没错。

从凡人变为神的胡神仙

但是到了清朝末年,崂山地区人口急剧增长,人地矛盾越发凸显。我之前写过,为了挣山林,崂山村民跟道士们打过一次仗,还死了人,崂山地区的生存压力可见一斑(为了“捡”崂山上的东西 村民和道士们拼了命 不为鲍鱼为草木 )。

为了缓解生存压力,崂山地区的村民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向东北移民,也就是解放后山东地区又一次闯关东,我奶奶的父母,我姥姥的妹妹都加入了这次移民潮,撇家舍业,为的就是能缓解生存压力,吃口饱饭。没成想90年代之后,家里闯关东的亲戚们又都回来了,但这就是后话了。

我说到这,大家大概就能猜到崂山地区推广茶叶种植的难点了,那就是老百姓不愿意拿出土地种茶叶,家里有地也要种地瓜打粮食,毕竟吃饭才是第一位的!

过去的崂山,地瓜干是主粮

老百姓不配合,你强推根本没用,举个例子:当年上面想在村里推广茶叶种植,农民不乐意,想了个招,把发下来的茶籽用开水煮熟了,然后种下去,紧接着就补种花生玉米什么的,意思是你看,我们这地种不出茶叶来,只能种粮食,就别逼我们了,你们该干嘛干嘛去吧。

这不是崂山地区的特例,山东其他地方也是这样,为了推广茶叶种植,省里下了这么个政策,说一亩茶叶换3斤尿素,而且在坡地上种,据说在很多地方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在崂山地区给尿素也不好使,因为坡地也得种粮食,哪有地陪你们种茶玩?

而且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种茶叶经济效益差!

80年代分田单干之后,崂山地区的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可以搞副业了,但大多都选择种植苹果、梨树、蔬菜等作物。因为崂山之前的水果种植业比较发达,比如过去崂山的窝梨是远近闻名,很多外地商贩都到崂山来收购,几千亩梨树开花极其壮观,是30年代青岛的十大景观之一,也就是著名的“登瀛梨雪”(到现在小河东还保留着登瀛梨雪的一部分),所以分田单干之后种植果树是顺理成章的,就比如我老家的乡亲们,基本上都是果农,我家也是,零星有几家80年代初期尝试种茶叶的,也没坚持下去。

这是我P的,过去登瀛梨雪的胜景大概就这样

那这是什么原因?就是崂山茶那个时候没有知名度,在社会上几乎没什么影响力,知道的人太少,能买的就更少,何况青岛当地虽然喝茶之风很盛,但是大多喝南方的花茶,所以靠种茶、卖茶为生,是非常不现实的。即使种了,也挣不到钱,那你种茶干嘛?

所以一直到九十年代初期,崂山茶不仅没有大规模推广,连维持现状都难,我念几个数据,大家就都明白了:

1988年,崂山茶园总面积:600亩;

1989年,崂山茶园总面积:556亩;

1990年,崂山茶园总面积:360亩;

这不升反降,所以崂山茶推广之难,确实超出很多人想象。

转机出现 崂山茶终于迎来了春天

进入9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蛰伏,崂山茶的星星之火,终于有了燎原之势!

其实原因很简单,首先是区里开始制定扶持政策,有计划地引导崂山茶的产业化,不是像原来只是免费提供茶籽就完事了,不仅提供技术指导,还有补贴。

政策补贴是一方面,因为过去也补贴,另外一个就是外地的水果新品种层出不穷,崂山当地的水果种植业受到很严重的冲击,崂山的水果是越来越难卖,销路越来越窄,到了必须考虑新出路的时候了。

现在苹果是见不着了,不过樱桃遍地都是

还有一点很关键,就是崂山茶逐渐有了名气,有人认可购买了,而且因为味道出众,这价格还不低!据说90年代初能卖到百元左右一斤,因此很多最早吃螃蟹的茶农发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于是许多农民砍了果树、拔了菜,开始种植茶叶,从94年开始,每年增加的茶园面积都在1000亩左右,而且大型的茶叶企业开始出现,像万里江、北崂茶场等陆续成立了,有了龙头企业,崂山茶这才走向了正轨。所以崂山茶的真正历史,到今天也就30年时间。

而从1959年试种成功,到1994年全面开花,崂山人也用了整整35年。

追忆往昔难,未来仍可期

崂山茶发展到今天,其实还远远达不到成熟的阶段,因为30年对于一种茶叶来讲,时间尚短,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比如过去只有绿茶,从2000年之后出现了红茶,2010年之后出现了新的茶叶形状,大茶厂还研制出崂山乌龙茶、崂山白茶等产品种类,只是还未大范围推广,所以大家对崂山茶应该有更高的期望。

如今崂山茶在省内名气不小,但客观来说,在全国范围内,知名度确实不高,远不如日照茶的牌子响亮,如何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产量与质量,从而可以走出山东,与全国各类名茶一较高下,叫响全国,确实是崂山新茶人在当下的任务,大家一起加油吧!

如果大家也有种植崂山茶的故事,欢迎在评论区补充,原创不易,如果大家喜欢我的文章,那就点个赞,也欢迎大家转发、评论、分享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