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历代最全茶的别称雅号,你知道多少个?

2022-04-30 04:11:35热度:119°C

 

茶,在数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是名字,可谓是琳琅满目,生动形象,妙趣横生。

萌芽阶段:代表字——荼

汉代以前及汉代大多数时间内,茶是以“荼”字出现的。

“荼”字最早见之于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如《邶风·谷风》的“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豳风·七月》的“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大雅· 绵》的“堇荼如饴”。

秦汉综合性辞书《尔雅·释木》:“槚,苦荼”。先秦《桐君采药录》:“巴东别有真茗荼,煎饮令人不眠。”汉代《神农本草经》:“荼生益州,三月三日采。”《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西汉蜀人王褒《童约》:“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哺。涤杯整案。园中拔蒜。斫苏切脯。筑肉臛芋。脍鱼炰鳌。烹茶尽具。哺已盖藏。舍后有树。当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为府椽求用钱。推纺恶败。傻索绵亭。买席往来都洛。当为妇女求脂泽。贩于小市。归都担枲。转出旁蹉。牵牛贩鹅。武阳买茶。杨氏池中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荼,苦茶也。从艸,余声,同都切。”东汉华佗《食论》:“苦荼久食,益意思。”东汉《神农本草》增广的《神农本草经》:“荼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三国吴普《吴普本草》:“苦菜,味苦寒,主五脏邪气,厌谷,胃痹,久服心安益气。聪察少卧,轻身不老。一名荼草,一名选,生山谷。”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至于流传最广的《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尚存争议。

演变阶段:代表字——槚、荈、蔎

茶字,在唐代之前历经变异,出现诸如槚、荈、蔎、茨、芥、桢、选、诧、奼、游等各种各样的名称。出于对茶的深情厚爱,人们为茶取了不少高雅的名号,如唐代陆羽《茶经》把茶誉为“嘉木 ”、“甘露”,唐代杜牧《题茶山》赞誉为“瑞草魁”,施肩吾在诗中称茶为“涤烦子 ”,五代郑遨《茶诗》称赞为“草中英”,宋代陶榖《清异录》对茶有“苦口师”、“水豹囊”、“森伯”、“清人树”、“不夜侯”、“余甘氏”、“冷面草 ”等多种称谓,北宋苏轼为茶取名“叶嘉”并著《叶嘉传》,宋代杨伯岩《臆乘·茶名》喻称茶为“酪苍头”,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称茶为“清友”,元代杨维桢《煮茶梦记 》称呼为“凌霄芽”……

这些茶的别称,其意思大同小异。唐代陆羽《茶经·一之源》总结道:“茶者,南方之佳木也。……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荼,二曰槚,三曰茨,四曰茗,五曰荈。”《茶经·七之事》引《本草·菜部》:“苦茶,一名荼,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傍,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注云:疑此即是今茶,一名荼,令人不眠。本草注。”唐初陆德明《经典释文·尔雅音义》也认为:“荈,尺兖反。荈、蔎、茗,其实一也。”

茶的这些别称,含义有所差别。《茶经·五之煮》:“其味甘,槚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东晋郭璞《尔雅注》:“今呼早来者为荼,晚取者为茗”。《魏王花木志》:“荼,叶似栀子,可煮为饮。其老叶谓之荈,嫩叶谓之茗。”

在茶的众多别称中,檟、荈、蔎三个字比较常见。

檟:秦汉综合性辞书《尔雅·释木》:“槚,苦荼”。郭璞《尔雅注》认为,是常见的普通茶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战国时期《孟子》:“今有场师,舍其梧槚,养其樲棘,则为贱场师焉。”槚,又是一种树名,如《说文解字》:“槚,楸也”,“楸,梓也”;北宋陆佃《埤雅》:“楸梧早晚,故楸谓之秋。楸,美木也”,“梓为百木长,故呼梓为木王”。

荈:三国时期张楫《杂字》:“荈,茗之别名也。”西汉司马相如《凡将篇》是以茶当药的最早文字记载:“乌啄桔梗芫华,款冬贝母木蘖蒌,芩草芍药桂漏芦,蜚廉雚菌荈诧,白敛白芷菖蒲,芒消莞椒茱萸。”晋代陈寿《三国志·吴书·韦曜传》讲述了以茶代酒的故事:“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荼荈以代酒。”被苏东坡誉为“赋咏谁最先”的西晋杜育《荈赋》:“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曄若春敷。”魏晋文学家左思的史上第一首茶诗《娇女诗》:“止为荼荈据,吹嘘对鼎立”。晚唐诗人皮日休《茶坞》诗:“闲寻尧氏山,遂入深深坞。种荈已成园,栽葭宁记亩。石洼泉似掬,岩罅云如缕。好是夏初时,白花满烟雨。”

蔎:《茶经·七之事》:“杨执戟(西汉曾任“执戟郎”杨雄的《方言》)云:蜀西南人谓茶曰蔎。”明代杨慎《郡国外夷考》也有相似的描述:“《汉志》:‘葭萌,蜀郡名’。萌,音芒。《方言》:‘蜀人谓之茶曰葭萌,盖以荼氏郡也’。

形成阶段:代表字——茶、茗

大浪淘沙,茶的诸多称谓流传至今仅剩下茶、茗两个。

南宋魏了翁《邛州先茶记》:“‘茶’之始,其字为‘荼’。如《春秋》书‘斋荼’,《汉书》书‘荼陵’之类,陆(德明)、颜(师古)诸人虽已转入‘茶’音,而未敢辄易字文也。惟自陆羽《茶经》、卢仝《茶歌》、赵赞《茶禁》以后,则遂易‘荼’为‘茶’,其字为艸、为入、为木,而谓‘荼’为芽秀,为苦菜,终无有命为‘荼’者矣。”

清初顾炎武《唐韵正》(卷四):“荼,宅家切,古音涂。按:‘荼荈’之‘荼’与‘荼苦’之‘荼’,本是一字。古时未分麻韵,‘荼荈’字亦只读为‘徒’。汉魏以下乃音宅加反,而‘加’字音居何反,犹在歌戈韵,梁以后始有今字。又妄减一画为‘茶’字,则此字变于中唐以下也。”清代郝懿竹《尔雅·义疏》的解释如出一辙:“诸书说茶处,其字仍作荼,至唐陆羽著《茶经》,始减一画作茶。”

《康熙字典》:“世谓古之荼,即今之茶,不知茶有数种,唯茶,苦荼之荼,即今之茶。”

茗字出现时间也较早,略迟于荼。茗,古通萌。《说文解字》:“萌,草木芽也,从草明声。”“芽,萌也,从草牙声。”,茗、萌本义是指草木的嫩芽。

《茶经·七之事》引已失传的北齐时期元晖业《后魏录》:“琅琊王肃仕南朝,好茗饮莼羹。及还北地,又好羊肉酪浆,人或问之:茗何如酪?肃曰:茗不堪与酪为奴。”战国末期中国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晏子春秋》:“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灸三戈五卯茗莱而已。”三国张揖《广雅》记载了饼茶制法、泡茶方法:“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灸,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茶经·七之事》引《本草·木部》:“茗,苦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渴热,令人少睡。秋采之苦,主下气消食。”

如今,茗作为茶的雅称,常为文人雅士所用。时而,与茶组成常见词“茗茶”,以及品茗、茗饮、佳茗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