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武夷山大红袍到底怎么发展的?

2022-04-27 17:47:03热度:67°C

武夷岩茶是一个总称,武夷岩茶有800多名枞,这800多名枞都归于武夷岩茶的门类。

大红袍名称分三种意思:

1.为武夷岩茶的代称,所有岩茶皆可称大红袍。

2.为武夷岩茶品种名称,主要是指九龙窠下的六颗大红袍树,其中的两棵,为奇丹茶。另外四株为北斗、雀舌。(也有认为北斗为大红袍概念的,这个持有争议。)

3.为武夷岩茶商品概念大红袍,依据原大红袍母树概念茶的滋味,用武夷山诸多名枞进行拼配,所形成的拼配茶,称大红袍。

我不太清楚你所谓的二红袍是什么概念,只能猜是二代大红袍,但是二代大红袍其实就是通过嫁接而生长出的茶叶,仍保持了原母树优异、独特的风格,称为“二代大红袍”,视为纯种大红袍。

口味上的区别要依据山场气息,品种特征,制茶工艺来定的。一般意义上,奇丹茶的综合香和水比较平均,显桂花香特征,嫩芽紫红。

肉桂也是武夷岩茶的品种名称,是市场上较抢手的茶。肉桂香调高扬,分出花香、果香、桂皮香、蜜桃香、乳香等等,也会兼有香调。武夷岩茶中有香不过肉桂,醇不过水仙之说。肉桂的滋味清冽,茶劲足,茶的敛散性张力好,是极具代表性的岩茶当家茶。

水仙毛茶显兰底香,叶片粗大,所以成品茶条索较粗,茶汤醇厚,细腻柔和,甜润清爽,与肉桂形成鲜明对比。水仙醇香,适合存放,陈年的老茶水仙滋味更是诱人。此外,一些高枞、老枞会显出枞味,似青苔、木质香,糙米味,也是武夷岩茶当家茶。

斗茶之类的不是品种名称,应该是活动。每年武夷山都有类似活动,评选出大红袍、水仙、肉桂等状元茶。

首先说一下武夷岩茶、大红袍的概念。

武夷山“大红袍”有如下四种含义:

1.母树大红袍及其制成品。即单指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石壁上的大红袍母树及其制成品。2006年武夷山政府决定对母树大红袍实行特别看护,并停止采摘。2.纯种大红袍(奇丹)及其制成品。即从母树上的某一品系单独无性繁殖栽培后,单独采制加工而成的大红袍。

这两个语境上的大红袍都是单独指代一种茶树品种时候,比如说岩茶下面有大几百种品种,有水仙、肉桂、大红袍等等,这个时候大红袍就单独指茶树品种,叫奇丹,我们说大红袍母树上就有这个品种。不过这个品种在整个武夷山的种植量不算大,真正做的好的也不算多见。奇丹前几年我们也一直有做,不过做的一直不是很理想,所以这几年就不大做这个品种了。

3.各种武夷岩茶品种经过拼配而成的拼配大红袍,也就是陈德华老先生提出来的商品大红袍,也就是拼配的岩茶叫商品大红袍,简称大红袍。

我们市面上常见的品牌,武夷星、香江、八马、华祥苑主流的大红袍都是属于这种拼配的大红袍。又有人问,拼配的好还是不拼配的好,应该说,各有各的好处,拼配的口感相对稳定,不够品种特征不明显,耐泡度不足,作为品牌,要满足全国那么多门店的销售,你说正岩的山场就那么点,怎么可能满足的过来?另外不做拼配,像我们自己厂里做的话,是不做拼配的,因为我们主要销售走B端,每年的同一个山场的同一个品种的茶都会略有差异,每一年的气候、雨水、光照、湿度各方面都不同,做茶的工艺等。好品质的不拼配茶当然要贵上很多很多。正常大红袍领域来讲,品牌的,零售价在四五千以内的,以拼配为主。

4.作为一个茶叶商业品牌。

一开始接触或对武夷岩茶认识不深的人着实会被“武夷岩茶”、“武夷山大红袍”等名字及其关系搞的晕头转向。事实上,“武夷岩茶”与“大红袍”互相包含,并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等同关系。

“大红袍”作为茶树品种和商品,属于“武夷岩茶”之范畴。

武夷岩茶茶树品种繁多,现当今整体划分为大红袍、水仙、肉桂、奇种、名丛五大系列。

考虑到武夷岩茶品类着实繁多、不便熟记,“武夷山大红袍”品牌的锻造又成果显著,因此,“大红袍”作为商业品牌渐渐的成为“武夷岩茶”的“形象代言人”。

第二个问题,关于“二红袍”我没听过,跟米斯托吴猜想一致,也许你说的是二代大红袍,他已经说了我就不重复了。

关于“肉桂、水仙”的区别——

1是树种本身就不同2是青叶内含的主要香气物质也不同3是在制作上也会有细微差异,比如采摘时间、做青程度、炭焙等

最终导致成品茶的整体口感自然也是不一样的,关于两者的区别可以看下面这个视频

岩茶圈专业老茶人都在用的三个秘笈,教你快速分辨水仙和肉桂!【茶小白入门指南04】南唐拾茶的视频 · 1871 播放

回到大题目“武夷山大红袍到底怎么发展的”。

武夷茶包含武夷岩茶,但武夷岩茶虽是武夷茶中的主要部分,而不能概括统称为武夷茶。

武夷茶历中悠久,南北朝(公元479-502年)的南朝"齐"时,浦城令江淹赞“武夷山为‘碧水丹山’称山上所产的‘珍木灵芽’皆淹平生所至爱”,已有文字记述。至唐元和(公元806-820)年间《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云“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碧水丹山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贱用之”至同代光启年间(公元885-886年)进士、郑谷之徐寅腊石茶诗云“武夷初暖日初园、采摘新芽献地仙……”可见当时已将武夷茶作为馈赠礼品。在当前已有茶叶采制,但一直到明末均为绿茶并非为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顾名思义即是在山岩和岩石上生长之茶。前人对武夷岩茶颂扬中称: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武夷不独以山水之奇而奇、更以茶产之奇而奇”、”名山名茶相得益彰"。武夷茶以岩名、岩为茶名就不足为奇了。

武夷岩茶始于明末清初,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明末清初人阮文锡(法名释超全令)在《武夷茶歌》中说:“景泰(明)年间 茶久荒……嗣后岩茶亦渐生……”,第一次提出 “岩茶”的名称,特别改变了明代万历年间“茶考”说:“然山中土气 宜茶、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

九曲溪处于山南,原为绿茶的主产区,茶歌中提出了 “溪北地厚溪南次,平洲浅渚土骨轻 (洲茶)幽谷高雅烟雨赋 (岩茶)……”主产区从山南向北转移了。又提到“谷雨属期处处忙,两旬昼夜 眠餐废”,阐明了采摘期自谷雨左右开始,不以明代的灵芽仙 萼于清明前开始,而移后了一个节气,茶歌中又提到了气候要求,加工中焙茶的重要性,得“岩阿宋树无多丛……终朝采 采不盈掬,漳人好事自珍秘”的武夷名丛。

到清康熙 45 年(公元1706年)崇安县令王梓在 《茶说》记载 “……其品有二,在山者为岩茶、上品,在地者为洲茶次之”说明已有岩洲之分。再后的廿多年的崇安县令陆廷灿在公元1943 年 《续茶经》中 提到:武夷岩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岩茶为上,洲茶次之,岩茶北山者为上,南山者次之,南北两山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特别是他引王草堂茶说:“武夷茶自谷雨采到立夏谓之头春,约隔二旬复采,谓之二春,又隔又采谓之三 春。头春叶粗味浓,二春三春叶渐细,味渐薄且带苦矣,夏末秋初又采一次为秋露,香更浓,味亦佳。但为来年计,惜之,不能多采耳、茶采后,以竹筐(筛)铺之,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 然后再加炒焙……茶采而摊 (晒青)摊而辘 (摇青)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即炒(含揉)既焙,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 “王草堂这段话谁能说不是他对当时武夷岩茶采制法的总结归纳,沿用至今,说明在他写 “茶说”之前武夷岩茶采制不仅已具规模,而已有一定时间,按此推算,其始应在明万历年间,“茶考”后,清康熙 45年之前,具今已有300余年历史。

而同样“大红袍”这个名词的出现,是在明朝,最有依据可考的便是“状元报恩”——

据说明朝初年,有一个举子赶考路过武夷山,突然中暑昏厥路边,后被天心寺僧人所救,以茶入药为其治疗。这一举子病愈后高中状元,之后回天心寺报恩,方丈说救他性命的不是僧家,而是茶叶,嘱其以红袍披盖茶树,以表谢恩。“大红袍”故事从此不胫而走。靖难之变后,朱棣为追杀建文帝,派胡潆遍访寺院宫观,胡潆到武夷山时入驻天心寺,爱喝茶的胡潆听了“大红袍”的故事,便请旨敕封,封天心寺为天心永乐禅寺,并正式册封天心寺茶为“大红袍”。

这种说法合理的因素有几条。

首先大红袍,顾名思义就是红色的袍服。

在中国服饰的发展史上,穿着大红色袍服的主要见于明朝。明朝洪武时期确立了基本的官服定制。在公服穿着上,明朝廷明确规定“一至四品着绯袍,五至七品青袍,八、九品绿袍。”其中“绯”就指的是大红色。因此,明以后红袍渐渐成为清廉高官的代名词。由此可以推测出“大红袍”茶出现于明代,并且可能与当时某位清正廉明的高官或朝廷有一定联系。

第二是命名的时间。

武夷山摩崖石刻中有“大红袍,民国三十二年,吴石仙题”的记载,因此推断“大红袍”得名至少在1943年以前。蒋希召先生于1921年写的第一集《武夷山游记》中曾有“如大红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一斤,天游亦十数两耳”的记录,由此推断,至少在1921年以前,武夷山就已经有“大红袍”茶了。而清朝道光年间,著名学者郑光祖撰写的百科全书《一斑禄·杂述》(公元1839年)卷四里曾说:“……若闽地产‘红袍’建旗,五十年来盛行于世”。“建”,即指建宁府(武夷山当时隶属建宁府);“旗”,指的是茶(古代新采茶芽状似旗、枪,古人常以“旗”、“枪”指代茶叶),按照“五十年来盛行于世”推算, “大红袍”在清朝初年就已名扬天下。这段文字的发现填补了清朝“大红袍”文字记载的空白,把“大红袍”有据可考的历史至少往前推了二百年。由此可以推断出大红袍茶应诞生于明朝,与状元报恩说相符。

第三是史料的考究。

近年来,随着“大红袍祖庭”——天心永乐禅寺佛 教文化和寺院历史的深入挖掘,为“状元报恩说”、“大红袍”始于明代增添了诸多佐证。1991年,天心永乐禅寺大雄宝殿重建时,工地挖出了两个明代的圣旨碑、一对石龙和三尊石雕佛像。从中可以断定天心永乐禅寺在明代受过朝廷的敕封。《明史·胡潆传》记载明成祖广泛“颁御制诸书”敕封寺院宫观,受封的寺院宫观大都冠以“永乐”字号。史书上还记载了胡潆“十七年(公元1419年)复出,巡江浙、湖、湘诸府”,在佛教古籍《瑞岩实录·诗偈》(清释元贤著)中更有胡源洁的《夜宿天心》诗:

云浮山际掩禅院,月涌天心透客居。幽径不寒林影下,红袍味里夜可无?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胡潆夜宿天心寺,彻夜品饮“大红袍”的情形。可见在当时,即明朝初年的时候,天心寺的茶就已经冠上了“大红袍”之名。

第四是圣旨敕封。

圣旨是古代最高规格的文书,颁发给寺院的圣旨一般是敕封或表彰功德的。圣旨碑,一般是作为门坊等建筑的构件,单独立在显眼的地方,以告诉人们这里曾经受过皇帝的敕封或嘉奖。

“状元报恩说”原记载于《天心寺志》,后来寺志失传于民国战火,便由天心永乐禅寺僧人口头代代相传下来。 此故事情节、时间、人物、事件与以上考证的史实相符,并无走样。

1995年,武夷山茶叶研究所对大红袍经过十多年的反复实验,无性繁育获得成功,免除了断代之忧,保持茶王大红袍的特征,并经省科委鉴定通过。

2002年武夷岩茶被国家确认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规范了一系列生产、制作、产品标准。6月13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GB18745《武夷岩茶》强制性国家标准,规定武夷岩茶按茶树品种分为名枞、传统品种二类,按产品分为大红袍、名枞、肉桂、水仙、奇种五类。=

2010年,武夷山市政府申报的“武夷山大红袍”被国家工商总局新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1]姚月明. 武夷岩茶史料点滴[J]. 福建茶叶, 2002(3):2.

狭义的大红袍指的是九龙窠岩壁上的六株及由其无性扦插繁殖来的纯种,品种名称是奇丹。之前一直盛传北斗也是纯种大红袍,但根据DNA比对,北斗与那六株并无关联。商品大红袍指的是武夷山地区的拼配工艺将多个品种自由拼配来取得较高质量的茶的总称,比如外面喝到的大红袍大多是由齐兰、肉桂、瑞香等高香型品种拼配而来,拼配过后更香所以市场反应好,这样统一称之为大红袍有利于市场推广。广义上的大红袍就是武夷岩茶的代称,不专指某一个品种,是所有品系的统称。岩茶光品种就上千了,再加上不同的气候形态和制茶时的不可抗拒因素或焙火程度,都会影响其口感,所以大红袍千差万别。

水仙肉桂这两种是因为市场反响好而且产量较高,所以政府大力推广,农民也大规模种植。这两个品种是两个极端,完全不一样的。水仙叶片大却滋味柔和醇厚;而肉桂叶片较小却香气高扬,口感强撸,八点无比。至于斗茶,是从北宋流传下来的活动。当年武夷山一带所产茶为贡茶,且数量日益增多,官焙无法满足需求,因此有了斗茶赛,从民间选取上好的茶叶充当贡茶。后来这一习俗就流传下来,现在,除了有展示新茶的功能外,更多的是一个炒作宣传作用。

至于你说的二红袍,从来没听说过。

大红袍位于众多珍贵名丛之首,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现今“大红袍”有两种内涵。一是品种概念。无性繁殖的大红袍其品质保持了母树大红袍的独有品质和韵味。二是品牌概念。整合武夷岩茶品牌资源,用“大红袍”品牌作为武夷岩茶代表。也可以这样认为,大红袍也是武夷岩茶的统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