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绿”成“金”!梅州蕉岭一杯香茗的致富路
漫山遍野的茶树,仿佛春天为大地写的一行行情诗。对于蕉岭人来说,茶不单单是生活饮品,它既可滋润生活,亦可实现致富梦。
清明节前后,蕉岭县的茶叶产业走向了一年一度的高峰期。清晨,行走在各大茶场,茶农们忙碌的身影与青山绿水构成了一幅清新生动的寿乡丰收图。傍晚,漫步在各个乡村,房前屋后泡茶氤氲出的香气沁人心脾。
眼下正是春茶采摘季,茶田间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 通讯员 汪敬淼 供图
一杯香茗,背后是一份富民产业。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蕉岭县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挖掘和利用本地生态资源,着重发展茶叶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目前,蕉岭县茶叶产业已经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经营模式,茶叶产值呈现出稳步上升态势,“一杯茶”的经济效益日益凸显。据统计,2021年全县发展茶叶种植面积约1.3万亩,产量约2800吨。
一丛丛茶树抽出嫩芽,充满生机。 通讯员 汪敬淼 供图
▷扩规模
让返乡人看到致富前景
“百花开放好春光,采茶姑娘满山岗,手提篮儿将茶采,片片茶叶片片香……”阳光明媚,气候宜人,在新铺镇黄坑村黄坑茶种植基地,茶农们一边采茶,一边放声歌唱,动听的声音回荡在基地内。
只见她们顶着帽子,身背茶篓,穿行在茶田里,成为茶园一道别致的风景。走近采茶人,只见采茶人手指轻巧,大拇指和食指轻轻一捏,新鲜嫩绿的茶叶便采摘下来,放入茶篓中,整个过程娴熟又迅速。
茶香满山飘,茶农采茶忙。 通讯员 汪敬淼 供图
春茶新芽鲜嫩,是制作高品质茶叶的首选。在农业机械化发达的今天,蕉岭县采茶仍旧保留传统的手工采摘。“人工采摘的茶叶品质比较有保障。”黄坑村党支部书记曾钰明告诉记者。
“现在正是茶忙时节,我们每天早上7点左右就到这里采茶,下午6点结束,一天可以采50斤茶青,工钱每天能领到120元。”茶农王新珍已经有10多年的采茶经验,她告诉记者,每年的春茶采摘季节她都会过来茶场帮忙采茶,半个月的采摘期可以给她带来2000多元的收入。
长期以来,外出打工都是山区群众增收的主要途径。而在山区发展产业就是希望外出打工者返乡也能找到挣钱门路。如何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需要让他们看到产业自身发展前景,还能实实在在挣到钱。
茶农的手指在茶树间灵巧翻飞。 通讯员 汪敬淼 供图
“村内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许多茶园都空了出来,要做大茶叶产业,茶叶种植必须成规模。”曾钰明说,黄坑村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和农户签订协议,带领茶农入股享红利。“若茶农想自己种植产业,我们便通过收购农户茶叶的方式,既解决了农户销路难的问题,又保证了茶叶种植的规模。”
目前,黄坑茶已建成茶叶基地200多亩,整村茶叶种植面积超过2500亩,年产毛茶达20万斤,年产值超过1200万元。目前,黄坑村(黄坑茶叶)已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茶叶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一片片绿叶子变成“金叶子”,村民走上了致富路。“如今,已有十几户村民加入合作社,之后我们将不断引导农民标准化种植、规范管理,辐射带动周边茶农增收致富。”曾钰明说。
▷抓特色
推进茶叶深加工产业化
清明时节,晨阳初照,沿着蜿蜒的山路进入蕉岭县新铺镇黄坑村,薄雾随微风如轻纱般在茶园间拂动。老叶翠绿,新梢嫩黄,在飘动的雾霭中时隐时现。
这种别具香气的“东方树叶”,已在黄坑村生活了300多年。相传在清康熙年间,猪兜窝有一村民在云贵一带任知县,年老解甲归田回到自己的家乡后,带回4颗茶树种子,当时的茶叶叫作“茶药”,有为伤口消炎、生津止渴、治痢、消暑、降血糖、降血脂等药用价值。
黄坑村黄坑茶种植基地。 通讯员 汪敬淼 供图
老知县回到家乡后在狮子嶂山脉底下的猪兜窝种下茶药种子,有2颗成活了。经过精心培植,老知县在茶药成年后采摘鲜叶无偿提供给村民治病。由于茶药药用价值高,老知县将茶药种子分发给村民,种植面积由猪兜窝快速发展到整个黄坑村。
茶园主人张伟山告诉笔者,在黄坑村,全村大部分家庭世代种茶,以制茶、卖茶为生,因此,“茶叶楼”“茶叶车”在这里随处可见。“黄坑村地理环境优渥,光照充足、水资源丰富,所产茶芽叶柔软、叶肉厚,香气清雅。”
在客家地区,绿茶一般以当年饮用为宜,但是猪兜窝茶经过特殊高火炒制,有适宜长时间保存的特点。通常猪兜窝茶用铁罐储存,在次年饮用口感更加醇和,也可以用瓦罐陶罐储存3至5年甚至更长时间。此外,也可用草纸封存,作为陈茶饮用。
从一片茶叶到一杯好茶,需要经过采摘、晾晒、杀青等工序。 通讯员 汪敬淼 供图
因此,猪兜窝茶备受消费者青睐。“我批发猪兜窝绿茶已经16年了,相比起其他地区的茶叶,猪兜窝绿茶滋味浓醇、回甘持久。加上很多老年人觉得刚炒出来的新茶比较热气,更倾向于喝老茶,所以这种茶叶卖得也比较好。”猪兜窝茶零售商汤裕新说。
“我们正在研制新的茶叶产品,比如茶叶糯米酿酒、茶叶糖等,身边的朋友尝试过都说很好吃。”张伟山计划以委托加工的形式,将茶叶深加工产品大力推向市场,逐步把茶产业做大做强。
通过发展茶叶特色经济,蕉岭大力推进茶叶产业化,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目前,全县有成规模的茶叶生产基地10个,市级龙头企业2家,茶叶专合组织8家,取得SC认证的6家。同时,“蕉岭绿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目前已有2家茶企申请使用。2021年,“蕉岭绿茶”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
▷塑品牌
立足生态优势促转型
“我喝蓝源牌的茶有10年了,蓝源牌的茶品质好,茶汤很清,香醇无杂味,口感滑润。我身边的朋友也都很喜欢,每年我都要买上几百斤送朋友呢。”陈龙海是蕉岭县山支山家庭农场的老顾客,每逢清明时节,他便会找农场主黄开益购买茶叶。
高山云雾出名茶,蕉岭县山支山家庭农场位于世界长寿乡梅州蕉岭县域内的南磜镇,其种植基地环境优美,山高林密,空气清新,常年云飘雾绕。茶叶生长所需的阳光、温度、水、气、土壤等环境条件俱佳,是华南区高端、优质、安全茶叶的最佳生产基地之一。
蕉岭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南磜茶叶生产早在明清时期就已高度发达,享誉韩江流域,更远销至南洋。“我们的茶叶2013年、2015年在广东省第十届名优茶质量竞赛上荣获金奖。”然而,随着不同品种的优质绿茶接二连三上市,蓝源茶曾经的优势开始变得暗淡,茶青一度出现过剩现象。
梅州市均保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数台炒茶机不停运转,工人们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制茶的各道工序。 通讯员 汪敬淼 供图
“茶叶产业最重要的一环便是销售,质量提升与销量提升是息息相关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严把质量关,同时打响独特的品牌。”黄开益说,茶叶要卖出好价钱,靠的是品质和品牌。
凭借多年种植茶叶的经验,黄开益深刻认识到品牌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山支山农场远离城区,即使是从南磜镇的圩镇前往,也需要耗费近40分钟的路程。农场四周都是竹林,生态环境非常好。抓住这一特点,黄开益申请注册“广东生态茶园认定企业”,成为蕉岭县第一家获得该认定的企业,形成了自己品牌特色。通过严控茶叶品质,蓝源牌茶逐渐声名鹊起。
蓝源茶的品质大幅提升,也逐步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茶叶的价格一路水涨船高。这几年来,随着“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梅州市十大名茶”“富硒农业生产基地”等一系列荣誉接踵而来,蓝源茶的品牌优势得到进一步彰显,茶场生产的茶叶不仅畅销广州、深圳、佛山、中山等,更重要的是开拓了北京、浙江等地的市场,蓝源茶的价格也随之提到了200元至300元一斤。
黄开益希望蕉岭绿茶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让具有文化、特色、生态资源优势的产品得到开发和保护,使世界长寿乡的品牌越擦越亮。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蕉岭县还将茶产业做成旅游文化品牌,促进农旅一体化发展,不仅卖茶叶,还卖风景。以茶为媒做好富民产业,推动蕉岭绿茶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茶农增收、茶企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原标题:
点“绿”成“金”:香茗沁千里 产业富万家
蕉岭县深耕茶叶产业优势,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径
【来源】南方日报·蕉岭视窗
【记者】梁时禹
【通讯员】廖静宜 汪敬淼 丘林强
【作者】 梁时禹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