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像电炒锅的东西,本体是杯垫?
一切都要从宋仁宗手里的茶碗说起。
中国饮茶的历史讲起来就太久远了,但有句古话大家估计都知道“自古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身为老幺的“茶”虽不被年轻一代所关注,但谁还没喝过一杯coco喜茶一点点快乐柠檬鹿角巷呢。说到奶茶,喜茶因为涨价上了热搜,新价格实力劝退(虽然它家没涨价的时候,我也喝不起)。刷热搜的时候,我还看到了近日开播的《清平乐》(刚好我也在追哈哈哈)。
提起《清平乐》,这个剧的服化道啊,(除了夸)咱真是没话说。
但是吧,在看剧过程中,我发现了仁宗(还没到)手中的茶具有点与众不同,像是小型的电炒锅?
电炒锅和这东西可八竿子也打不着,绝对是来蹭热度的营销号。不过要说相似,我倒是想起电视剧《知否》里,出现频率极高的物件儿,就是图中盛老太太手边儿这个颜色黑不溜秋、土了吧唧的茶碗两件套。
对比了两个剧的历史背景,我才发现,原来它们的时间竟可以连上——《知否》里的老皇帝,就是《清平乐》里的宋仁宗。
到这儿,我的疑惑点,从电炒锅变成了宋朝茶具。
提起宋朝,不得不说当时盛行的斗茶之风。
中国茶史上素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宋人好斗茶,点茶法则是斗茶的惯用手法,也是送人自己饮用的方法。在《知否》中,盛家姑娘随宫中嬷嬷所学,便是点茶技法。点茶主要包括炙茶、碎茶、碾茶、罗茶、置盒、入盏、注汤、击拂、置托九个步骤。
点茶的步骤这么多,那么斗茶的时候,比的是哪一步呢?
其实《知否》剧中也有提及,即“击拂”这一环节。击拂,指茶人一边注水,一边用茶筅击拂茶汤,使茶汤出现稳定而持久的泡沫,甚至咬盏挂杯,呈现花鸟鱼虫之相。
击拂说着茶具怎么扯到斗茶了呢?因为宋人因好斗茶,所以在茶具的选择上,自然倾向于更能突显斗茶之趣的茶具。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宋代顶有名的皇帝——宋徽宗。
徽宗(请记住这个人)极好斗茶,甚至在宫中开宴斗茶。他认为好的茶汤,要注汤击拂七次,每一次需要使用的力度和方式都不一样,直至浓度适中、乳花汹涌则止。
徽宗时期,黑瓷茶盏因能更好的衬托击拂产生的泡沫,而受到民间与宫廷的厚爱,其中以建窑兔毫盏为上品。随着斗茶的时兴,黑釉盏也达到了它的“瓷生巅峰”。直至今日,建窑黑瓷茶盏已经成为宋代斗茶文化中的经典器具。
建窑兔毫盏然而,仔细观察宋仁宗手中的茶盏,却不是最有名的兔毫盏,或者黑釉盏,甚至都不是黑色的!作为官家,他怎么能用名不见经传的普通茶具?而盛家祖母,反倒用的是深色茶盏?
本着“不懂就要问”的心态,我仔细地搜集了相关资料,发现了一个可能的原因。
古人对釉色的推崇,自初唐至唐末,除了传统白瓷之外,还非常喜爱青瓷,尤其是比较难烧成的青绿色调(又称“秘色”)。
秘色瓷莲花碗宋朝有哥官汝钧定五大窑,但青瓷中的青绿和天蓝釉色一直为张家汝州窑口所传承。汝窑在北宋中期成功烧造了深浅两种不同的天蓝釉色器物,因而成为那个时代的翘楚。
相比黑釉瓷器,青瓷的使用程度更为普遍,而在仁宗时期,汝窑青瓷无论釉色还是胎质品质,都是上品。所以,剧中宋仁宗所用茶盏为青瓷的这一细节,也无可厚非,甚至可被称赞了。
PS. 还记得徽宗(不是徽柔)的朋友注意了,阿箩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个人心路历程:我之前了解到宋朝最有名的是黑釉兔毫盏,而宋徽宗和宋仁宗只间隔了37年,就以为剧中道具出现纰漏。结果查了资料之后被历史啪啪打脸 :( 这里借个人经历提醒大家,看到一件事的时候不要着急否认批评,万一只是因为你自己的认识不够,而人家确实是有依据的呢?
到这里,颜色的疑惑解决了。可是,许多历史剧中,喝茶都是只有茶碗,没有下面的托。这个托儿又是干什么的呢?为什么宋代的古装剧中人们喝茶除了茶碗之外,下面还有一个托着它的东西呢?原来这个东西在这儿叫茶托,在晚清时兴的“三才碗”中象征“地利”,也算是现代杯垫的老祖宗。
(清朝的剧中用的都是带盖又带底盘儿的茶杯,和这里的茶碗/茶盏不太相似,我一开始就没想到一起。)
关于它最早的文字记录是在唐代。
“始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楪子承之。既啜而杯倾,乃以腊环楪子之中央,其杯遂定,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于蜀相。蜀相奇之,为制名而话于宾亲,人人为便,用于代。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致百状焉。”唐 李匡义 《茶暇集•茶托子》查了一通,原来茶托子的最主要用途就是,怕烫!(最终还是一个托儿承受了所有)
不过,随着各朝各代的发展演变,茶托的形制、材质等不断丰富,成为茶席上不可或缺的配角。形制有圆形、方形、荷叶形、花瓣形等,材质则包括瓷器、金属、漆器等。
人们在吃茶时,手捧茶托,既能避免烫手,又能添一番风趣。
直至今日,宋代常用的茶托已经几乎见不到了,但精美的杯垫在人们的生活中,继续担负着老祖宗的职责——拥抱炙热的茶杯,保护娇嫩的手指,精致且美丽 。
观剧留心,方觉生活之趣。
关于茶盏和托儿的故事就讲到这里我继续追剧啦!之后还会继续分享关于追剧观影的大好奇、小收获,欢迎持续关注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