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茶碑》遗韵~

2022-04-26 00:42:49热度:51°C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诸暨茶文化

研学 | 茶道 | 茶艺 | 茶礼 | 茶具 | 茶史 | 茶人 | 茗茶 

诸暨茶博馆

互助合作单位:诸暨市孝德文化研究会

《茶碑》遗韵

文/楼铁龙

碑,是一种刻上文字纪念事业、功勋或作为标记的石头设于道路旁边用以记载里数的标志。

在诸暨的潮坑土谷祠内有一块石碑,高210厘米,宽68.5厘米,厚9厘米。四周刻有13厘米宽的边框图案,上方为“茶碑”二字,碑文大部分漫漶,经认辨大意为:潮坑是诸暨西南之通道,清朝初年(元年为1644)建土谷祠(潮坑土地庙)于道旁,乾隆三十四年(1772)七月,庙貌重修,在庙门前建亭(凉亭)作为茶场(行人休息喝茶的地方)。列有捐银钱,捐田畝的人氏,作为永远茶场之资,郭克家立。

很早以前,潮坑、义井有一条穿村而过、出县通省的通衢大道。在公路、铁路未通之前,县城西南只有两条大路,一条叫外大路,浦江、牌头、三角道地至县城到绍兴。一条叫里大路,从义乌、牌头、义井至应店街到杭州,南宋时是南方通都城的必经之路。乾道五年(1169)十月,楼钥为朝廷征召,以书状官(贺正旦使的文书随员)出使金国,从处州(今丽水市)起程北上。楼钥《攻媿集·北行日录》载:“二十五日丁未,微雨作而复止,行二十二里,饭罗岭下篆坑何店(今诸暨市西南23公里宣何村)行三十五里宿义井夏店,过牌头十里”。古代的大道无非为泥石铺就,宽1至2米崎岖不平、泥宁坎坷之路。讲究的路段面上用卵石排列,俗称石子路。楼钥一行这样的公差,从处州到临安(今杭州)旱走550里,历时10天,到金国首都(今北京)为102天(北方已有马车)。行路之艰难使道旁凉亭、驿站、茶摊应运而生,有几副凉亭的对联:“为名忙 为利忙 忙里偷闲 且饮一杯茶去;劳力苦 劳心苦 苦中取乐 再酌两壶酒来”。“赤日杲杲试问能行几步,凉风拂拂何妨暂坐片时”,“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尔我,四头是路停一时各自东西”。正是当时行路人的社会写照。给行人施茶行善是人们的一种美德,据说民国时牌头有一位颇有名气的施茶妇,其风姿仪态、服务周全不雅于戏剧里的阿庆嫂。1927年3月北伐军途经诸暨时其热情招待获得了部队的表扬和群众的好评。据记载南宋时通都大路上的行人为通县大路的10倍。终日行人不绝,路上的茶摊不计其数。茶水要当夜烧好,翌日一早扛到路边。也有人在路旁有泉水的地方挖一饮水丼(坑),放上几个尖嘴的有柄竹筒(俗称冷水竹管)供过路人随取随用。

传说宋时,在潮坑向南一公里处有一位郭何氏见饮水坑易污染,出资挖了一口井,为行人解渴,名为义井,后又设客栈名夏店(南宋楼钥一行曾在此一宿),其后裔兴旺遂成村名,道光元年(1821)郭何氏后裔重修义井,并设井栏圈,圈上环刻“义井道光元年重修郭何氏裔孙立”。今道路拓宽硬化,义井仍保护完好,栏圈上的字仍可认辨。更奇的是千年古井水质清澈,仍为村民饮用。

再说潮坑道旁的土谷祠(名曰“潮坑庙”,农历二月初二日是庙会),为解行人之渴于庙前设亭,亭内设茶场也是情理之中了,时值康乾盛世,民风纯朴,乐善好施正是当时人的作为,据说当时凉亭内除茶水外,还有草鞋、笠帽、姜汤、灯笼、蜡烛等供路人免费取用。这些支付都由当地人捐助和义田供养,为表彰捐钱捐田人的功德,特立此碑,这就是《茶碑》的来历。

现在潮坑、义井村的东、西面为金杭公路和浙赣铁路、杭金衢高速公路所夹,印证了自古至今该处是南北通衢的要道,原村中的古道已硬化拓宽,当年行人穿梭如织、饮茶歇脚的繁忙情景已淡出历史舞台,义井、茶碑、凉亭、土谷祠的遗物为诸暨悠久的茶文化留下了浓重色彩。

END

诸暨市茶文化研究会

编辑:戴   钦 姚程晨 

审核:周保安 边建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