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给党献上一杯茶

2022-04-24 08:53:34热度:101°C

 

采茶体验

寻茶之旅

茶人们为献礼之茶集思广益

山间驼铃响

站在茶山看昌宁

本报记者 蒋蕾

经过数名昌宁制茶匠人同国家一级评茶技师丘典用时近三天的悉心品调,一款献礼建党一百周年的特制昌宁红茶于4月22日诞生了。这款茶的诞生不仅饱含着茶人们对党和祖国的祝福,也伴随着多地茶人之间的真诚交流。在交流中,我们走近一段茶叶产业从艰难创业到蓬勃发展的历程。品着昌宁红茶的醇香韵致,我们聆听了千年茶乡昌宁的茶香故事——

老茶厂

家乡要给党送一款茶!听到这个消息,77岁的杨寿祥有些激动了。从15岁进茶厂一干就是一生的他,心里珍藏着一个回忆,这个回忆曾镶嵌于一个专门定制的框中,而今框已不再,但属于这个回忆中的每一个字,都还清晰地印刻在杨寿祥以及和他一同经历那段岁月的人心中——

“1962年施朝美(音)任我们厂长,当时我被分在下面的茶所,我和我们的兰会计约在一起做了一款‘金芽茶’。我们从达仁乡挑选了鲜叶,找了生产队的十多个人帮忙采摘了一天,收集了共60多斤‘一茶两叶’,再用水拉的木质揉茶机揉捻茶叶一个多小时,然后两个人用手把茶叶的结块一点点搓直,并从中挑选出三四斤品质最好的,又从中精选了一斤送到中共中央办公厅给领导们品尝。不久,我们便收到了回信,信中说:‘地方国营昌宁县红茶精制厂:你们寄到中共中央国务院的茶叶已收到,主席已品尝。很好,希望再接再厉!’落款是邓小平”。

尽管年事已高耳昏目衰,但说起这段经历特别是信中的文字来,杨寿祥还是如背课文一般字字铿锵。可以想见,在他这一代昌宁茶人的心中,这一个辉煌的高光时刻,该被温习了多少遍!

先杨寿祥一个月进厂的杨文高现在已有80高龄,他曾是昌宁茶厂“茶叶的最后一道关”。听说昌宁要给党“献礼”,身体欠佳的他让儿子背上了车就来到活动现场。参与茶厂建设的杨文高,对那一段艰苦创业的岁月仍感慨良多,对于自己深爱的家乡以及满怀信心的家乡茶,他充满了希望。

“昌宁于1957年改制红茶,当时从江西来了一批师傅进行技术指导,1958年茶厂正式投产,由国家统管,按照国家标准、国家价格进行产销,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精制茶叶主要用于出口和援藏。这一时期,省内规模相当的还有临沧、凤庆、勐海等六家茶厂。我们老茶厂一共有4位制茶师,工人最多的时候有600多人,最少的时候有300多人。每年精制5万担茶叶,我们4位师傅要负责层层把关。”

建厂前期,杨寿祥和其他几个人是苦出来的。“我们是草棚起家,场地是借的,房子是我们用竹子搭起来的。那会儿没有车子,我们几个人就一边干生产,干完生产再走30多里地来回搬木头、运竹子。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领导也要求我们一定要把好技术关,所以我们一直骄傲的是,我们建厂当年就产生了利润……”

在漫长的制茶生涯中,一些美好的回忆那么近又那么远。循着老同事的忆旧,杨寿祥又举出例子来表达自己对家乡茶叶的骄傲——

“在1986年的一次全省茶叶评比中,我和饶师傅到明德村大山头茶所挑选了一支勐库茶种送去参赛。我到现在还记得当我们把茶叶做好时看到的那种清光漆一般的光泽,那茶叶的芽整个就是透明发亮的!”在那次评选中,昌宁送评的茶获得了全场67票中的64票,当之无愧被推为云南优质红茶。“还记得凤庆茶厂的一个人现场就说,凭什么他们先我们建厂20年还被后建厂的我们反超,我告诉他,评选不是靠建厂先后顺序,靠的是茶叶本身的品质!”说这话时,老人眼中泛起了光。

传承人

杨文高已把自己的手艺传给了后人,现在,他的儿子做茶,孙子也在做茶。可杨文高的儿子陆林云在一些老乡看来是“回头浪子”,之所以说是“浪子”,只因大家觉得自小就耳濡目染父亲制茶,有着较好专业基础的陆林云,早年只一门心思想着做生意发财, “不务正业”。

“父亲老了。趁父亲还在,我也应该把他制茶的这门手艺继承下来,把真真正正的昌宁功夫红茶做起来。” 陆林云显然成熟了许多。早年忙于找寻外部市场的他,如今愈发坚定了“技术胜于一切,不负家乡优质茶资源”的信念与使命,他秉承了家父的传统制茶工艺,承包了几百亩茶园,从种植环节就开始亲力亲为。“整个云南省出口量最大的红茶就是昌宁红茶,昌宁的海拔、湿度等自然地理条件无疑都是种茶的理想条件。在拥有最美鲜叶的基础上,我要用六个月的时间(转化发酵),给世人提供一份醇甘!”陆林云说。

古哀牢国腹地,世界第六长河——澜沧江流经之处,“千年茶乡” 昌宁,正陆续迎来古树茶春茶采摘期。千万株古茶树吐露新芽,茶香弥漫山野。

昌宁滇红工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李冰雪家最近也在忙着采收春茶。从14岁初中毕业做茶至今,李冰雪业已由一个活泼泼的少女成长为一名制茶的专家。“我们漭水就是茶叶产区,可我真正爱上茶还要感谢遇到了一位外地的茶人。他是云南省农业大学的一位老师,多年前他们到漭水寻茶,我刚好从旁听他提起一位叫李忠的本地茶人,这茶人其实就是我的爷爷。因为那时还小,我父亲又是教书的,我并不知道除了父亲这一代,我家祖祖辈辈都做茶。因了那一次缘分,我在供坟时仔细查看了我家祖上的碑文,从此爱茶一发不可收拾,做茶到今天也有了自己的一套节奏和经验。”

就是这样一个遍地茶香之地,外界对它的认识目前依然有限。昌宁是全国首批四个优质茶叶基地县之一,也是全国唯一注册认定的“千年茶乡”。其自然条件优越,种茶历史悠久,茶树生长海拔平均1600-2200米,拥有高标准茶园面积31余万亩,古树茶20余万株,树龄多在五百年以上,大部分山头都发现有千年以上的古茶树守护,已发现最老古茶树树龄达3200年。在昌宁,可以说每个人都和茶有着割舍不断的关系。

“滇红”是云南省最具代表性的茶叶品牌之一,可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滇红的源头在昌宁。有一个名为“经典58”的知名茶叶品牌,其名来源正是昌宁老茶厂的建厂时间。陆林云说,关于昌宁茶的推广,父亲也和自己聊过他的想法,父亲觉得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昌宁还是要把好茶叶的品质关,因为“我们的历史底蕴在这儿,自然资源在这儿,文化传承也在这儿!”

现在,陆林云自己最想做的事就是推出一款象征父亲那个时代的昌宁功夫茶,目前他已在各个乡镇培训人员,建立初制所,意欲带领一群人再度发扬自然微调、自然发酵的自然醇香。李冰雪则在镇里买了一小间厂房,老公的车子生意不做了,也跟着她一起做茶叶。

推广者

“我这次到昌宁来其实是溯源的,我们茶厂从1952年开始就在引进云南的大叶种茶,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昌宁的茶叶。” 4月22日这天举行的“‘千年茶乡’昌宁传统茶文化交流会”上,来自广东英德红旗茶厂的丘典如是说。丘典是在1989年进入英德红旗茶厂工作的,据他介绍,该茶厂于1957年建厂,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茶厂,一天产出茶叶达一万斤。在聆听了昌宁老茶厂的故事后,丘典对昌宁老一辈茶人的匠心表示敬佩,也谈了自己对昌宁茶叶产业发展的看法。他说:昌宁茶要做好,就要把老茶厂当作灵魂来做;大师工作室要有,传帮带要做实做好。“我自己是师傅教出来的徒弟,如今我自己也有徒弟。历史就是最好的品牌,场景是我们看得见的品牌,资源要用好、用活,市场有人在做,精神也要有人在做!”

萎凋、揉捻、发酵……在对每一个制茶细节的把握中,为此次“献礼”而精挑细选出的昌宁茶鲜叶将散发怎样的特质,绽放怎样的芳魂?人人期待!而如果说这款献礼之茶诞生的时刻又将会成为一些茶人的珍藏记忆,那搭建这个平台的是昌宁县文化和旅游局,组织者则不得不提到昌宁的一位“85后”茶人。

“大叶山”品牌的创建者李忠文是一名退伍军人。2005年,他退伍后在广州工作,因见当地茶文化氛围浓郁,想到了小时候在家里火塘煮茶的时光。“我们家祖辈都做茶,但只卖茶青而不会深加工,我当时其实很想告诉身边的朋友,我的家乡产好茶,可碍于我们没有拿得出手的成品,我每次回到云南只能在外面买茶叶给朋友。”

从2010年开始,李忠文在做其他生意有了一点积累后,便琢磨着要把家乡昌宁的好茶做成产品。2014年他自创品牌,在商标设计和每一个系列产品的定位上都用心用情。他的“忆”系列追求将时间酿成可以品饮的味道;“藏”系列则暗指经岁月洗礼的韵味更值得珍藏;“石佛山”注入了心中有佛、道法自然、中庸内敛的禅意与理念……正是这样一个对茶有着深入思考的年轻人,一次次主动出资出力,推广宣传家乡昌宁的茶,并把外地的茶商和茶叶爱好者带到故乡。

“外面人觉得云南有慢生活,旅游资源也很丰富,但他们不知道,除了一些旅游热区,我们昌宁有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有农耕文化的小罐茶香,更有千年古树的高雅韵味。”近两年来,李忠文主动联系一些旅行社,推广昌宁精品茶旅,收效良好。“如果不是疫情,我们本可能在五一期间组织一次有一定规模的活动,而且我原本邀请了安徽祁门红茶和福建闵红的大师们和我们共同完成这一款献礼的茶叶,但还是稍稍留有了遗憾。可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更好地呼唤匠心的传承。十年如一日的品质坚守,终将回应那一句‘千年古树、百年匠人,只为一口茶香’!”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24882119 21194755 47554147 41475027 50271713 17131872'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347660) and MATCH(title) AGAINST('24882119 21194755 47554147 41475027 50271713 17131872'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