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付兴虎桐柏山茶纪

2022-04-23 11:54:47热度:61°C

 

桐柏山茶纪

桐柏山区产茶,应该是个不争的事实,要说有多悠久的历史,我想应该是很久很久,具体年代是不可考的,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比较有名气的历史人物跟桐柏山的茶之间的故事来佐证。

最早的关于茶的记载出于《神农本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氏是生活在桐柏山南麓今随州烈山一代的古代先民首领,他又号称炎帝,跟黄帝一起并称为华人始祖。神农氏最杰出的贡献就是亲尝百草,分辨出药材和五谷,使人民掌握了农耕技术,为远古人类的文明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据传说神农当年第一次吃下茶树的叶子,感觉好像有什么东西在自己肠胃里来回走动,顿觉神清气爽,以前误服下的有毒植物遗留下的症状马上得到缓解,于是他知道茶树的叶子可以解毒。以后每当他在误食毒草后就赶紧咀嚼茶树叶子解毒,每一次都比较灵验。有一次他又误食了毒草,可惜身边刚好没有茶树,他不能得到茶叶的及时解毒,便毒发身亡了。

按照当时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神农氏不可能走出的太远,足迹应该就在方圆百里之内,不出桐柏山区的范围,因此神农氏发现的茶,便是我们桐柏山区的山野茶。

还有一个古人,他叫陆羽。陆羽是一个有着多重身份的人,他是唐代比较出名的文学家,诗人,但是他最获后人推崇的,不是他的诗文,反而是他对茶的研究。陆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研究茶文化,并且书写出第一部关于茶文化的专著《茶经》的人,因此陆羽被后人称为茶圣。

陆羽的《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茶经将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艺原理做了综合性论著,为我们研究古人种茶、制茶、饮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陆羽是个弃儿,为寺院的僧人收养。因僧人是茶叶饮用的重要群体,所以陆羽从小便耳濡目染,参与制茶煮茶,便爱上了茶,喜欢饮用和研究,慢慢的精于茶道,成为当世的茶道高手。陆羽终其一生都在研究茶,后来通过自己毕生的积累,方得著《茶经》。

陆羽不但著作《茶经》,他为了探访天下茗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遍访天下名山大川,一边研究品鉴茶叶,同时他也在勘察天下之山泉江河,将天下适合煮茶之水做一品评。陆羽曾品味过各处名泉,评定高下,做《水品》一书,录出二十种名水:

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无锡县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峡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泄水独清冷,状如龟形,俗云虾蟆口水,第四;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第六;扬子江南零水第七;洪州西山西东瀑布水第八;唐州柏岩县淮水源第九(淮水亦佳);庐州龙池山岭水第十;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十一;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水苦);归州玉虚洞下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关西洛水第十五(未尝泥);吴松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郴州圆泉水第十八;桐庐严陵滩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用雪不可太冷)。

其中名列第九水的唐州柏岩县淮水源,便在如今的桐柏县,唐朝时桐柏县归唐州(治所在今唐河县)管辖,淮水源便是桐柏山淮河源头所在地了。至于第一第九这样的名次,本来是陆羽的一家之言,并无确凿的科学依据,后人多有争执存疑,其实并无关紧要,但是陆羽能亲自来桐柏,来品尝淮源之水,将其名列天下名水排行榜,足见水质之佳。至今桐柏人依然喜欢去山间取水煮茶,其水甘甜,煮后没有水垢,可以跟纯净水媲美,如今桐柏水帘洞景区门口有多户专一卖水为生的人家。

陆羽当时为什么来到桐柏山,来到淮河源头,并不是因为他知道桐柏淮源的水好喝,一定是因为当时桐柏山是盛产茶叶的,陆羽是慕名而来。那时候已经是唐代,距神农氏发现茶叶已经过去了几千年了,茶叶早已经从药材变身为休闲饮品,在世间广为流传了。

茶最早叫荼(tu),说文解字释义为苦菜,只是到了唐代,陆羽去掉了荼字的一横,用以区分山上其他的野菜,便产生了“茶”字。从这个称呼的变迁,其实就可以看到茶的发展,它从最早的野菜,药材,华丽转身,成为全体华人为之骄傲的,征服了全世界的国之瑰宝。在人类数千年食用茶叶的历史中,茶叶从野生到种植,从治病到休闲娱乐,从野生散漫山间,到驯化田间种植,茶叶和茶文化自始至终是随着中国人的文明进步而不断地发展着。

茶初始于神农,闻于周公,兴盛自唐宋。茶叶最早只是在达官贵人和僧道这个群体间才会饮用,寻常百姓家温饱都成问题,茶自然就成了奢侈品。桐柏天高皇帝远,自然扯不上皇亲国戚,也没诞生多少达官贵人,然而桐柏因其雄秀,号称天下七十二福地之一,自古以来多有名士在此清修,先有鬼谷子王禅,后有黄石公、张良,道教三丰派创始人张三丰也是多年在桐柏山修炼,于是桐柏山茶的种植历史随着这些有道之人的喜爱也拥有很悠久的历史。

从唐朝开始,佛教开始进入桐柏,最早的伽蓝有两处,一为位于河南湖北两省交界的程湾乡黑明寺,另一处为淮源镇的清泉寺。黑明寺香火鼎盛时期,僧众逾千人,因僧侣有饮茶的习惯,黑明寺周边大量种植了茶树,使黑明寺成了桐柏茶叶的主产地之一,虽然历经千年,黑明寺的曹洞宗派已经没落凋零,但是那漫山遍野的茶树却生长旺盛,历经千年繁衍生息,依然充满勃勃生机。黑明寺附近有一山茶母树,树龄有千年之久,那里生长的茶树,多为母树枝条繁衍而来;再加上黑明寺附近的生态坏境地处深山,远离尘世,茶树多为放养式野生植株,不施农药化肥,光照充分,昼夜温差大,因此黑明寺的野山茶成为桐柏茶叶中的极品。

后历清朝乾隆年间,四川宗林寺长老端德法师来桐柏弘法,在桃花洞与太白顶两处盘桓多日,与当地驻山修行的两位道长相交。后因端德法师佛法高深,两位道长均拜在端德法师的门下,弃道修佛,开创了临济宗白云系一脉,桐柏山因此又成为佛教圣地,白云祖庭,端德法师不但带来了佛法,也传授了自己的饮茶种茶技艺,现桐柏大多寺院依然保留着种茶制茶的传统,多是因白云系僧众的推动而发展的。

清末民初,天下动荡不安,桐柏山区历经战乱和匪患,民不聊生,一度兴盛的茶叶种植也备受打击。两度出任民国桐柏县长的郑重曾号召桐柏人种茶,都因时局动荡而搁浅。解放后,桐柏历任县委政府都很重视桐柏的茶产业发展,桐柏山茶才得以重新走出深山,走入寻常百姓田亩。桐柏县设立国营茶种场,为桐柏茶叶种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打造了以城郊师范茶场、吴城王湾茶场和太阳城茶叶基地为试点的示范区,逐步带动了桐柏茶叶的广泛种植。形成了吴城王湾、程湾黑明寺、安鹏李湾、大河六里、月河徐寨等几个茶叶主产地,其它零星茶园更是遍布山间地头。

为了改善桐柏山茶叶的品质,桐柏还从浙江等地引进西湖龙井等茶树品种,通过与本地野生茶种杂交、驯化、改良出适合桐柏山区气候条件的桐柏玉叶等新茶种,同时在原有绿茶的基础上,引进红茶等制作工艺,形成了毛尖、玉叶、红茶等加工工艺和产品体系。

桐柏山区和信阳同属江北茶叶产区,地处江北茶叶产区的最北沿,因为纬度原因,气候相对信阳要寒冷,故而桐柏茶叶跟信阳茶叶有不同的特性。同样是春茶,桐柏山区的茶叶出芽要晚,采摘时间靠后,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再加上桐柏山区土壤中丰富的矿物质微量元素,生产的茶叶香味更浓,更耐冲泡;同时同样是春茶毛尖,信阳毛尖冲泡后汤色浑浊,而桐柏毛尖则汤色清澈泛绿,饮之更加醇厚,回味更加悠长,常年饮茶的老茶客更加推崇桐柏的茶,言之:“更抓口一些!”

桐柏茶叶品质上乘的茶为春茶,以明前茶最为珍贵,以雨前茶最为优良。因为上述独特的气候原因,桐柏茶树清明前刚萌芽,产量极其稀少,因此更加珍贵。桐柏春茶则以清明至谷雨这段时间进入适宜采摘期,这时候的茶树经过春风轻拂,春雨灌溉,暖阳照射,指尖上萌出嫩黄的茶芽来,经采茶女轻轻的采摘,再上土制锅台手工炒制,炭火烘焙,最终固色定型,炒出茶香。这时候,烧一壶淮源山泉,搓一捏刚刚出锅的春茶,冲泡出来,嫩叶在沸腾的山泉里翻个身,打个滚,在杯口轻轻探出头来,然后吸饱了水,轻柔的沉入杯底,将一抹春色在茶杯里蔓延开,将春天的芳香从杯口散发出来,你忍不住期待的心情,耐着茶水的滚烫,嘬一口茶汤,顿时会有一股甘甜清香在唇齿间游荡,眼前顿时会浮现青山绿水,茶树飘香的景象。

因为桐柏茶叶的独特气质,更加被饮茶人青睐,所以有好事者去南方茶叶早熟的产地采购鲜叶回来加工,意图挂羊头卖狗肉,最终都被老茶客敏感的舌头识破:“根本不是那个味,不厚道!”

说了那么多桐柏茶叶的好,然而终究还是要回到现实中来,桐柏茶叶虽好,却没能在中国茶叶市场拥有一席之地,同为绿茶,毛尖不及信阳,玉叶难追龙井。究其原因,桐柏茶叶地处茶叶产地的边沿地带,虽然好喝,但关注度不够,再者受战乱影响,近代发展的相对迟缓,产量低,没能形成足够的市场占有率和好评,我想假以时日,桐柏山茶终究会脱颖而出,找回昔日的荣光来!

扫码关注我们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