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从三百到十万,普洱茶的疯狂炒作何时止
十年前,普洱茶把铁观音从高高在上的神位上拉了下来,由边销茶和侨销茶一跃成为国内茶界的新宠,从此一直牢牢占据C位,赚足了眼球,更赚满了钱袋子。
现如今,虽然还有众多拥趸,但已然是强弩之末。
普洱茶从沉寂西南边陲到火遍大江南北,再到如今丑态百出,一路毁誉参半。
那么普洱茶是怎么走红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普洱茶走红的前因后果。
普洱茶作为一种黑茶,由于其制茶工艺的特殊性,具有易保存的特点,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自然转化,如果保存得当,品质反而越陈越好。
因为普洱的这个特点,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港台圈除了饮用普洱,还一直有搜刮普洱陈茶囤放起来用于升值的操作。
时间久了,囤积起来的陈茶越来越多,价值也越来越大,此时这些陈茶已经脱离了其饮用属性,慢慢具备了金融属性。
港台地区虽然经济发达,但毕竟经济总量太小,这些价值颇高的茶叶作为一种金融产品越来越流通不动,价值太大,盘子太小,有价无市,已经有隐隐约约要暴雷的迹象。
所以,现在常说的普洱茶要暴雷了其实早在三十年前就已经在港台地区上演过一遍。
进入本世纪,内地经济飞速发展,中产阶级和富裕阶层越来越大,屯普洱茶的那些焦头烂额的港台商人把视线转移到了内地。
恰逢产地云南也急需提振当地经济,双方一拍即合,开始上演一出双簧。
先是港台人士到云南的旅游观光团,后是频繁的两岸三地茶叶交流促进会,当然关于普洱茶的各种故事和历史也随之见诸各大报端。
宣传到位了,铺垫做好了,人们的好奇心也被吊起来了。
策划已久声势浩大的马帮进京事件使普洱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那些关于普洱茶的诸多信息中,最吸引人的并不是普洱茶的故事多么优美动听,不是普洱茶的历史多么蜿蜒曲折,更不是普洱茶的口感多么醇厚饱满,而是屯积普洱带来的财富神话。
自2005年的马帮进京后,效果立竿见影,很多人开始疯狂囤普洱,不是为了喝,而是为了等着升值,期望能够一夜暴富。
经过几番操作后的2007年,囤积的普洱真的翻了几番,以至于那一年流行着这么一句话:房子股票普洱茶是2007年的三样投资标配。
一夜暴富不是神话而是事实,多么强有力的证据!接着各种真实暴富案例被广泛宣传,自然而然更多的人开始进入囤积普洱的队伍中来。
跳进这个坑的人比想象的还要多,这正中某些人下怀,港台商人和普洱产地做梦都能笑醒。
这火热的场面直接导致某公司的六星孔雀从三百一片炒至十几万一片,按件计算就是由一万多至7200万。
对炒作者来说,这个7200万绝对是最大的荣耀。但对于普洱茶来说,却是前所未有的耻辱。
港台商人手中的那点存货根本就不够分,看到如此火爆的境况,原本的烫手山芋反而成为宝贝疙瘩。
以他们在港台金融市场摸爬滚打的经验来看,这雷不仅暴不了,反而会有越来越多的韭菜等着被割。
所以他们不仅囤积惜售,而且要到产地去包茶山开茶厂。
云南产地也乐见其成,以扶贫的名义对开办茶厂大开绿灯。一夜之间,大大小小的普洱加工厂如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
曾经有一篇新闻报道过普洱熟茶在猪圈发酵的名场面,虽然后来被紧急辟谣,但在当时那种火热的市场行情下,产能急需扩张,利益至上,出现那种情况并不足为奇。
办茶叶加工厂只要有钱就行,并不是一件难事。
但是茶山就那一座,承包下来后就可以对其疯狂打造包装。自此以后,普洱茶把打造山头发挥到了极致。
他们甚至开始讲茶树,把茶叶的溯源精确到具体的某棵茶树。这也许是茶叶界最不要脸最丧心病狂的操作了。
有必要吗?没有必要,同一个山头的茶叶口感不可能相差太大;有必要吗?很有必要,不这么干怎么突出茶叶的稀缺性,一切都是为了哄韭菜。
厂子有了,料子又成了问题。原本制作普洱茶的料子多数来源于古树,所谓的古树并不能一夜长成,那就用高山茶代替,高山茶的产量也满足不了,那就用台地茶代替。
不管是高山料还是台地料几乎都当古树料卖,那时外行并没有多少人具备辨别料子的能力,不过也没必要纠结这个事,长得像普洱饼的就行,只要是普洱就能挣着钱,谁还在乎是什么料子呢?
茶叶行业的内行人更疯狂, 由于山头已经被渲染得近乎神话,直接导致山头文化佼佼者班章和冰岛成为这场神话的绝对主角。
曾经有过报道说,班章和冰岛的雨季由于太过潮湿,每当晴天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把家里的百元大钞摊放在院子和屋顶晾晒,由此可见一斑。
时至今日,最初的普洱炒作者早就实现了财富自由,事未了拂衣去,不知到哪里快活去了,普洱茶的一切对他们来说也只是曾经,现在的一切都与他们无关。
现在还在说普洱茶好的人,除了真的只是喜欢其口感,剩下的应该都是最后一波可怜的韭菜,自唱自吟,自己说自己听,看着满满的仓库,不降价卖吧,就是个死,降价卖吧,生不如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