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欢歌
□ 本报记者 冯亮 程万海
来源:景德镇日报
编者按连日来,本报记者深入浮梁采写的走基层稿件《茶园欢歌》,先后在人民网、人民日报客户端、中国新闻网等中央媒体和学习强国平台刊登,中国经济网、腾讯、网易、新浪、搜狐等近百家网络媒体纷纷转载,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好评如潮。本报今日全文转发3月28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刊登的稿件,以飨读者。
一声惊雷,几丝细雨,漫山遍野的茶树,便迫不及待冒出了万千新芽,生机盎然,似乎在向世人诉说早春的故事。
春分时节,记者翻山越岭,来到浮梁县西湖乡桃墅村杨石组,登上一座当地人称作李子号的大山。
极目远眺,只见巍巍群山,层峦叠嶂,连绵起伏,犹如一幅雄伟壮阔的山水画卷。俯瞰身前,一垄垄茶树,汇聚成一道道绿浪,在山谷、山脊和山坳间涌动,延绵不绝。置身其中,仿佛身处世外茶源,鼻息间尽是淡淡的茶香,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
原生态茶园里,茶农三五成群,在茶垄间穿梭,用灵巧的指尖与疯长的茶芽赛跑。他们手指上下翻飞,动作娴熟地采摘着一片又一片芽条,装进斜挎在腰间的小竹篓。欢声笑语洒满了绿色茶园。
“明前茶,贵如金。”浮梁县西湖乡美石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汪卫美告诉记者,因为品质好、产量低,明前茶自古就受人追捧。
“春茶之好,贵在至鲜至嫩。”汪卫美介绍说,她家茶园采摘的早春茶,都是芽头或着一芽一叶,“现在每天雇了十几个人采摘,一天也就采40来斤鲜叶,制作10斤干茶”。
“高山云雾出好茶。”汪卫美说,李子号海拔600多米,山里至今还保持着原生态,“空气都是甜的”,只要一下雨,漫山遍野云雾缭绕,宛若人间仙境。
茶叶的品质好坏,不仅与茶叶品种和环境、气候有关,更离不开茶园的管理。
汪卫美告诉记者,她家世世代代都是茶农,家里现有600多亩茶园,其中祖传的老茶园就达500余亩,大多都在李子号的深山之中,“树龄长的有200多年,短的也有100多年,都是槠叶种高山古茶树”。
“我们坚持让茶树自然生长,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人工锄草,手工采摘、手工制茶,最大限度保持了茶叶‘与生俱来’的品质。”汪卫美说,她家的原生态有机茶,喝起来回甘生津,让人回味无穷,吸引了众多新老客户纷至沓来。目前已有900多斤绿茶和10多万元红茶的订单,大多都是私人定制,让她提前遭遇了早春“幸福的烦恼”。
汪卫美是土生土长的杨石人。在她眼里,世界上最美的地方,莫过于杨石的山山水水,让她一刻也舍不得离开。然而为了生计,2001年,汪卫美和哥哥卫峰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赴浙江打工。第二年,头脑活络的兄妹俩开始自己创业,在义乌从事卫浴批发生意。
十二年的摸爬滚打,让兄妹俩遍尝了生活的艰辛与无奈,也凭借着勤劳的双手,挣到了人生财富的“第一桶金”。十多年前,兄妹俩就都买了小轿车,过上了令人羡慕的小康生活。
“杨石虽然只有60多户人家,却有着5000多亩茶园,按理说日子会越来越好。”汪卫美说,可她每年回家过春节,发现村里都还是老样子,和外面的差距越来越大。这让她痛心不已。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汪卫美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4年,汪卫美和哥哥卫峰一道,回到杨石二次创业。兄妹俩先后成立了浮梁县西湖乡美石茶叶专业合作社、浮梁县五河源油茶发展有限公司,投资600多万元建起了占地10多亩的精制茶厂,并投资50多万元,对村里100多亩荒废的茶园进行了提质改造。
经过兄妹俩坚持不懈的努力,西湖乡美石茶叶专业合作社去年跻身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已拥有高山茶园1100多亩,五河源油茶发展有限公司也建起了2300多平方米的洁净加工厂房,购买了45台(套)先进制茶设备,总资产达到了2000余万元,去年生产优质茶10000斤、茶油30000斤,实现销售收入800万元,带领杨石茶农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
“浮梁县是世界三大高香茶产区之一,自古就以瓷精茶佳闻名于世。”浮梁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叶林告诉记者,近年来,浮梁县坚持将茶产业作为绿色生态产业、特色优势产业、脱贫主导产业来发展,茶园面积从2011年的不到10万亩增加到2022年的20.02万亩,茶叶总产量从4100吨增加到11500吨,茶叶产值从2.15亿元增加到7.8亿元,茶农人均涉茶收入从4574元增长到12580元,茶业综合产值更是高达18亿元。
记者采访获悉,2021年,浮梁茶品牌评估价值达到28.23亿元,与武夷山大红袍、福州茉莉花茶成为2021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最具品牌资源力三大品牌”。
如今,茶叶生产早已成为浮梁县6.2万茶农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
(责编 陈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