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中国7万家茶企,干不过一家英国品牌

2022-04-19 03:59:04热度:61°C

或许没有哪个行业,会比国内的茶叶市场更尴尬。

举个例子,号称“中国茶叶第一股”的天福茗茶,2019年营收有17.97亿。

看似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创立于1890年的茶饮料品牌“立顿”,年销售额曾经高达300亿元人民币左右。

这样一比较,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而且,最尴尬的是,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茶文化的茶叶大国,在以茶文化为骄傲的中国市场上,这个销量最好、知名度最高的立顿,竟然还是一个英国品牌。

这南北两极的悬殊之差,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中国七万茶企竟然不及一个立顿?

曾经,立顿是绑在中国茶企身上的魔咒。

中国的茶园面积占世界的60%,茶叶产量占世界40%以上,全国有近1000个县七万家茶企从事茶叶的生产和销售,却没有一家茶企的产值抵得过英国袋装茶品牌立顿。

2016年,中国总共近7万家茶企的出口总额为14.8亿美元,不及当年立顿30亿美元销售额的一半!

在2008年新华社《中国七万茶企不敌一个立顿》后,2018年人民日报再次拿《万家中国茶企,为何利润不及一个立顿?》向中国茶企开刀,一语道破中国茶行业的尴尬。虽说文章标题或许有点夸张,但摆在眼前的事实却是让人不得不服。

况且立顿出身的英国,并非茶叶生产大国,立顿靠的是从斯里兰卡、印度、中国进口茶叶原料,成了全球仅次于可口和百事的第三大非酒精饮料品牌。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7万家中国茶企拼不过一个不产茶的立顿,似乎成了中国茶企的魔咒。

中国茶,为什么会落后于英国的立顿?

或许老派一点的喝茶人会觉得,中国茶品牌遍地开花,随便拎出来一个都能将其文化内涵讲个小半天,立顿虽大却空,根本没有可比性。

确实,立顿是单一的茶饮品,而中国是多元的茶文化,立顿是“纯喝”,中国茶是“细品”,两者不可同时比较。但是,我们要从本质上看问题,茶的本质是什么?

茶是文化的载体,但它的本质是用来饮用的消费品,中国茶想要做大做强,需要把握的是大众的消费思维,而不是单纯的只去追求文化、传统、高端。如果一味的沉浸在传统的茶文化与历史中,那么,锦上添花的茶文化则就成了中国茶未来发展的禁锢。

尤其是在消费市场日新月异的变迁下。过去,喝茶是中老年人的专属,喝茶讲究茶具,讲究品味,但现在,在奶茶、水果茶等新式茶饮的带动下,越来越多追求健康饮食的年轻人开始学着喝茶,便携、简单的即饮茶、袋泡茶成为了他们进入茶饮新世界的敲门砖。

最大的证明就是茶饮市场的繁荣。前有喜茶、奈雪的茶等一路高歌猛进;后有东方树叶、茶π等瓶装茶饮在商超货架上的位置逐步扩张,在这个年轻人占比越来越大的茶饮消费市场上,我们不妨先把令人骄傲的“文化”放一放,齐心协力把行业内的第一把交椅夺回来,才不辱产茶大国的名号。

当然,倒不是说当代年轻人不爱读书不喜欢传统文化,只是随着消费升级和消费主力军的年轻化,消费者们看重的是产品的实际价值,其次才是附加价值,他们尊重接受并乐于传承茶文化,但并不接受商家们把茶文化当作盈利的工具,本来是希望文化搭台,茶叶唱戏,结果却是文化似乎又将中国茶业局限到了一个小范围内。

中国茶一定要向立顿看齐吗?

中国茶一定要向立顿看齐吗?当然不是,立顿当年那么风光,如今不也在时代的发展中越来越力不从心吗。

立顿的启示,中国的样本,虽说立顿现在光环渐弱,但是对于立顿茶曾经的体量来说,确实是中国茶商遥不可及的梦,立顿为我们留下的市场“密码”同样值得深思!

有业内人士表示,“中国茶产业未来的真正出路在于学习‘立顿’,培养大众消费市场。”中国茶企业需要将茶变成一种生活的必需品,更多地进行产品开发,降低生产成本,开启全国范围内的茶消费市场,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两条腿走路”是中国茶企日后发展的必然方向。

而且,对于一个大众品牌来说,标准化生产是基础,标准化也是中国茶企打造全国乃至世界性品牌的重要前提。立顿开创了红茶包这种产品形态,根本弱化了茶叶的原产地和品种概念,这是立顿在品牌商业理念创新指导下的的产品创新。而小罐茶也正是通过专业的力量把复杂的茶叶简单化、标准化,简化了消费者对茶叶的认知和选择,凸显了茶叶的快消品属性。

其实,不论是立顿、小罐茶之类的快饮茶,还是大街小巷遍布的新式茶饮,它们都在逐渐啃食未来传统的茶叶市场,传统茶叶、或者说传统茶商应该学习长处与时俱进,毕竟没有常胜的茶企,只有时代的茶企!

来自:纳食、公开信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