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老茶场破局产“新茶”过影
柏泉茶园今年制作的新茶,有着有浓郁的豆香味。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4日讯 清晨5点半,天还没亮,54岁的盆大凤和其他9位来自恩施的姐妹打着手电、背着背篓在柏泉茶园开始了一天的忙碌。4月2日,正是明前采茶最忙的时候,位于东西湖区柏泉街的柏泉茶园特地从恩施和周边村湾请来数十位手法娴熟的采茶女工,赶在清明前收获品质最好的一季茶叶。
2日清晨5点半,天还没亮,54岁的盆大凤就打着手电在柏泉茶园里采茶。
柏泉茶园前身是1964年建场的柏泉茶场,如今已有58年历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柏泉茶场生产的茶叶曾被誉为东西湖人的“口粮茶”,红火一时。20年前,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柏泉街大量农户开始进城打工,3000亩茶场缩减到600亩,茶场疏于管理,杂草丛生。
清晨5点50分,天际泛起鱼白,51岁的钱开玉(左)和46岁的谭在双(右)借着微光采摘最好的茶芽儿。
2018年1月2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这一年,已过不惑之年的胡建明下定了决心,辞去了公务员的工作,接手柏泉茶场,准备实施思虑许久的茶场“复兴计划”。对于出生在东西湖慈惠农场的胡建明来说,柏泉茶场的茶叶味道是他童年的味觉记忆。随着年纪的不断增长,生活工作地点不断变化,但是老茶场的味道始终不变。
清晨6点,来自恩施的采茶女工谭在双展示着刚刚采下的龙井嫩芽。
接手老茶场后,如何破局?胡建明决定转变思路,用“科技+文创”的思路为茶场赋能。茶场不再是生产茶叶的工厂,而是可以赏景旅游的茶园。
“诗与远方不再遥远”,如今,柏泉茶场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游客纷至沓来。谈到接下来的打算,胡建明准备在老厂房的基础上改建成茶文化博物馆,在茶园对面开设3间民宿,让上班族也能来到田间享受慢生活。胡建明期待:“柏泉茶园从老茶场的传统农业蜕变成一个新的业态,带动柏泉周边发展。”
4月3日,泡泡(中)戴着斗笠在柏泉茶园内体验采茶,身旁的妈妈(右)负责拍照。
“乡村振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我们要积极地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武汉又是‘万里茶道’的起点城市,让茶道遗产看得到、茶道故事听得见、文化产品摸得着、文创纪念品带得走、历史文化留得下是我们的责任和任务,这也是传统茶文化的沉淀和延续。”胡建明说。
据农业农村部2020年调查显示,我国茶产业从业人员超过7000万人,中国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技中心副主任王戈表示,作为最重要的扶贫产业之一,茶产业带动了大量农村人口就业和大批贫困县发展。
4月2日早上7点,开阔的茶垄上,忙碌的采茶女工钱开玉在一片茶绿中仿佛绽放的映山红。
2日晚上6点40分,一名采茶女工将当日最后一筐龙井嫩芽带回过秤,现在是明前采茶最忙的时候,柏泉茶园今年明前制茶将有2000斤左右。
2日晚上7点,柏泉茶园职工吴红艳不断翻动着刚从茶园采摘回来的龙井嫩芽,制茶进入晾青工序。
在柏泉茶场的新制茶车间里,13台机器只需要吴红艳一人即可操作。谈起这里的变化,她说:“12年来,山上茶园变美了,机器更智能了,来玩的游客更多了。”
这边,67岁的李先后在传统制茶车间里筛茶。工作了20年,他最直观的感受是周末来游玩喝茶的游客特别多。
那边,65岁的黄家桥在传统制茶车间里制茶,制出来的茶带有浓郁的栗香味。
柏泉茶园的茶社内,谭双连正在冲泡一杯红茶。她今年22岁,是长江大学茶学专业大四学生,也是长江大学茶文化协会会长。由于热爱茶文化,谭双连和同班班长来到柏泉茶园实习。
3日,在柏泉茶园文创基地内,一名工作人员正在对茶叶包装进行文创设计。
3日,一名游客身穿汉服在柏泉茶园内摆造型拍照。
胡建明望着茶场喝着今年的新茶若有所思,似乎要让老茶场的茶香飘向更远的地方。
(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影报道)
【编辑:丁翾】
【来源:长江日报-长江网】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