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茶企业现金流充沛将会活得很滋润,谋求新增长是长期策略
2022年的茶企业,现金流充沛将会活得很滋润。疫情3年期间,很多茶企最渴求的是稳增长,而要增长说得直白点就是不断获得订单。不管是生产型茶企还是综合生产销售型茶企。获得订单意味着至少不会出现负增长。 一、市场端零售批发情况: 1、由于疫情影响,物流受到很大影响,进而影响到茶品实物的运送,3月份大家都知道的情况:你这边能收客户那边不一定能运达,客户能收你这边不一定能寄,你能寄了上游生产端又出现情况。于是网络销售端也出现了挺摆。而实体店内交易,又会有多少。更何况避免人群聚集,实体到店除了必要的食物等生活必要品,其他的非必要品也不会有多少人随意消费了。 2、非必要不消费的人群增多,在目前滞胀转通胀的情况下,收入不增长的情况下,面临说不定哪天会被裁员无工作的情况下。茶品消费对于其他需要用钱的地方方面来说是不必须的选项,平时随便买茶的人群在减少。 3、中间茶商在流通品牌茶品行情大跌的情况下,短期投机(短期赚快钱)和长期投资茶品(长期持有)的接手愿意不大,中间茶商谁手上没有点库存,在这种行情下,持有茶品在短期内看上去就是被割出套(接手意愿低迷),长期看上去就是套牢浮亏。这时候区别于行情好的时候操作就是:行情差,一款茶有客户找1件收1件,过道手赚点搬砖费。行情好有客户找1件,收5-10回来压仓库。行情越长买的人越多,行情越跌越没人买。 二、源头生产端情况: 春季生产季,不管是茶企还是茶农或者茶叶中间商,源头生产端的重心都在于生产。 自有茶树的茶农,每年收入靠茶叶,春茶又是价格最好的季节,不管价格如何,茶叶发到了该采摘的时候得采摘,至于是自己加工成毛茶卖还是卖茶鲜叶,总得采摘和制作。最近有客户让报一些今年山头原料价格过去想买些。 作为一个茶叶中间商,得一个个联系不同地区的初制所或者茶农、茶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除了茶农,大家都认为价格有点高,清明节后大量采摘制作好估计会下来一些。 我能理解茶农要高一些价格,毕竟春茶是他们主要收入,需要花钱的地方多,但是这来到市场没人接不还是全压中间商手上,这两年中间商也差不多压不起了,所以最后还得压茶农手上。中间商也是有客户定才会多订。 有实力的茶企依旧还是在稳定收购,量大价低。定价权是收购茶企说了算,品质评级也是茶企说了算,能卖就拉来。 从云县和勐海的价格来看,目前市场中低价茶还是有点上涨的,估计春尾就会回落。 这就是生产端和消费端的情况,茶商企想增长,就得不断的拓展圈层。纵观阿里、腾讯、字节跳动。阿里从早期的入驻商家变成了直营和入驻的相应比例,腾讯从早期的社交变成了游戏、文娱,字节从早期的聚合资讯到了短视频、直播、商城平台等等。 而云南茶企呢这几年变化也比较大,海湾老同志,从早期的拼配茶品到前几年的名山头再到今年的小地块单株茶。大益从早期的拼配茶品到现在的茶饮品。而早年只做临沧茶的勐库戎氏也拓展了版纳茶品。而一些早期只做山头纯料茶的品牌也开始来玩拼配茶了。这些变化的前提是在品牌的信任度上尝试做一些变化,能获得更多的客群。 就中国茶叶而言,茶客群体除了年龄增长自动进入茶圈,也就送礼需求进入的。中国几百个茶类的茶客,喝的茶品是会重合和转移的。比如以前喝绿茶,现在喝普洱茶。比如以前只喝绿茶,现在什么茶都喝。缩小到云南的品牌普洱茶来说,以前只喝某个品牌的茶,现在什么品牌茶都喝都会买点。这种就会形成茶客的转移。也就是说买茶预算1000,买了这个品牌的茶就没钱买另一个品牌。当你的茶客不断的被别的品牌茶转移,品牌方就会负增长萎缩。而茶叶中间商大多都是做很多品牌茶,可以稳得住客户,满足得了客户需求。这也是茶农跟中间商的一个很大区别。茶农能提供的茶品品种相对单一。 茶商企触达潜在客户群体的方式有很多种,至于有没有效果还得看实际销量或者说周转频次。传统媒体的打广告牌、电视台打广告、互联网各平台投放广告等等。现代的茶叶中间商赚差价自发式各平台传播等等。 而一些其他跨界大型活动的主办协办或者赞助也是非常常见的。至于说效果如何,花钱投入品牌推广的总比不花钱推广的要更有效果吧。比如购物平台、搜索引擎竞价排名,比如直播带货时的花钱推广,这跟投入真有关系。 而在渠道上,近年来茶商企的渠道变化不是很大,大概就是网络直营、网络渠道和传统渠道(授权门店)。 做得好网络直营的现在来建设扩大传统渠道,常见的就是从网络店起家的新品牌。而传统渠道做得好的又转向网络直营(茶企直播、品牌旗舰店)。 不管是网络直营还是网络渠道以及传统渠道,背后都是有实体门店(仓库、办公室)支撑的,不然一个信任度和一个合法性(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很难形成。而我们说传统渠道或者网络渠道,并不是要么纯实体要么纯网络这种独立的。毕竟现在谁还没有个,联系别人到店,人家喝好购买转账算实体成交还是网络成交?纯实体店现在还有能活着的店?实体和网络已经交叉深入我们这代人的生活中了。 在快消品饮品中,各种领先于茶品行业的渠道控制最终还不是窜货的窜货,甩货的甩货。不然这几年的兴起的临期食品饮品或者网络中黄牛薅的羊毛、正规大仓的退换货商品、积压品、残缺品去哪了?还不是尾货商或者食品饮品中间商搞去了乱甩卖。 渠道能接新货赚钱自然能亏钱甩货,毕竟,只有货物到了需要的人手里消耗了,才能形成物品的流通顺畅。消费者跟销售商,渠道跟厂方品牌方,一直都是博弈的双方。 茶商企的新增长将会是未来几年的长期策略,毕竟品牌方也好,茶商也好,不增长意味着亏本,亏本的生意尤其在各种生活费用上涨的节点能撑几年?不断尝试探索新增长的业务线和模式,或许死在折腾中,但总比看着库存一天天增多,出口越来越窄要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