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茉莉花茶,名气曾超洞庭碧螺春?
苏州茶叶有双壁。
在明代,是虎丘茶和天池茶。
苏州曾是全国四大花茶产地之一,生产的茉莉花茶香气芬芳、滋味鲜爽、清雅独特,“人间第一香”的名气一度盖过“吓煞人香”,曾是苏州一张金闪闪的名片。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如果你穿越到上世纪80年代,来到虎丘山麓、山塘河畔,你会看到一片茉莉花的海洋。这里采摘的茉莉花,每年可以生产几万担茉莉花茶。
那时,苏州茉莉花茶畅销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
1979年全国花茶评比,虎丘牌茉莉花茶荣获四个第一。
1982年、1986年、1990年,苏州茶厂生产的“苏萌毫”,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名茶,风头一度盖过久负盛名的洞庭碧螺春。
窨制茉莉花茶200年
苏州茉莉花茶制作历史悠久,远溯清初。
虎丘附近的“古花神庙”石碑,刻于清乾隆47年,即公元1782年,碑文证明了苏州窨制茉莉花茶至少有200多年的历史。
据记载,清朝光绪年间,虎丘一带有花农约150户,年产花茶五千余担。
清末民初,花农达到了600多户,花茶年产量量翻了三倍。
每年5月到10月是窨制花茶的旺季,茶商云集虎丘、山塘,茶庄昼夜开工,不少人聚集在茶栈茶庄门口,等待临时雇佣。
解放前,虎丘附近的花农超过2000户,产量也远远超出明清时期。
据老一辈制茶工人回忆,每到傍晚时分,一艘艘装满了茉莉香花的船一字排开,挤在杨安浜口,盛况非常。
建国之后的1952年,苏州茶厂成立,年产各类花茶8万担。
《苏州郊区志》、《虎丘镇志》等记载,1984年虎丘、长青两乡的花农超过5100户,有13500余人,花地3413 亩。
80年代末,苏州花茶开始走下坡路,迅速没落。
苏州茉莉花茶为何悄然离开了大众的视线?
工业化城市化加速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开始,改革开放逐渐深入,苏州的工业化程度迅速提高,乡镇企业迎来大发展。
一方面,许多土地被用作工业开发;一方面花农纷纷改行,去工厂上班,而茉莉花的采收全靠手工,生产成本上升,效益不高。
环境不宜
茉莉花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大多数品种畏寒怕冷,不耐霜冻,气温低于3℃时,枝叶易遭冻害,冻害持续时间长就会死亡。
苏州相对于福建广西等茉莉花大省,冬季寒冷,并不是种植茉莉花的适合环境。
随着运输条件的改善,苏州茉莉花的竞争力也随之下降。
福建、广东等地区采用规模化生产,茉莉花产量极高,苏州种植茉莉花更没了优势。
大宗茉莉花茶没了优势,苏州茉莉花茶现在走高端精品路线。
以前,茶坯是来自江浙、安徽等地的普通绿茶,现在选用名贵的碧螺春,走进玉露春、三万昌,都可以看到碧螺龙珠之类的茉莉花茶。
无事偶来成独坐,落花风度煮茶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