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绝招,教你探索茶叶叶底的秘密,不论白茶,岩茶,普洱茶!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如果要我问,百分之九十的人喝茶,会忽略哪一点,大概上榜的前三名,会是:没洗茶,水没烧开,盖碗没选对。
是啊,要是买的不是好茶,做得不是很卫生的茶,第一道不洗,许多人是会觉得犯恶心的。
水没烧开,或者水温不够,就不能让茶叶充分舒展、释放能量,泡出好喝的茶来。
而盖碗没选对,更是硬伤!
一只250毫升超大号的盖碗,年代剧里的道具那种,又厚又重,加滚水后手指头细的根本端不动它,泡一碗够10个人喝的量了,拿来泡5克白茶或者8克岩茶,简直就是在考验我们的想象力——你知道我是怎么把茶泡得这么淡的吗?你猜~~
(图左,错误盖碗。图右,正确盖碗)
(正确盖碗与超大号盖碗对比)
但是,这些都不是今天的重点。
快过年了,年28了,外面一阵接着一阵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天际,在这举国欢庆的氛围里,村姑陈要给大家讲一个从来有讲过的私房话题——叶底。
先来个名词解释,什么是叶底?自然是茶叶泡到最后,剩下来的叶子。
无论哪种茶,红茶、绿茶、白茶、黑茶、岩茶,都有叶底,泡剩之后的老叶子,就是一个完整的案发现场,能让我们从中观察到事件的始末,以及各种端倪。
叶底里留下的线索,能让我们按图索骥,还原茶叶制作时的部分过程,甚至还能了解到制茶师拼命想掩盖的一些真相。
是的,叶底里,有最大的真相。
叶底真相
怎么看叶底,很简单,茶泡到不能再出味之后(其实此时茶仍然有味道,不愿意浪费的,可以用壶煮),找一个平的桌面,可以照到自然光的,把茶叶倒出来,等稍微凉一点,用手,就能探索到叶底里隐藏的秘密。
别介意,用手才能得到真相。
有的人假模假样,叶底盛在碗里,用茶簪去拔叶底,歪来歪去看,还拍成视频传播,每每被李麻花嗤之以鼻:隔靴搔痒,无病呻吟。
真正要读懂叶底,就得用手。
手的触感是最敏锐的,用手摸,才知道叶底的软硬度,岩茶的焙火程度,白茶有没有渥堆,以及铁观音的发酵程度怎么样。
叶底里的第一个秘密:发酵程度
若是武夷岩茶,发酵程度是看叶底时,最先会观察到的秘密。
8-9冲之后的岩茶叶底,需要软亮、鲜活、有弹性,有韧性。
轻轻捏一捏,揉一揉就碎的,必定不是好茶。
岩茶是重发酵茶,发酵过轻的,叶底显黄绿,发酵过重的,叶底显黑褐。只有发酵正常的,叶底才是深绿偏褐的颜色,像一件乌青的军大衣。
嗯,李麻花形容过,那种颜色,是梵高笔下的田野深处。
发酵过轻的岩茶,青味太重,带着挥之不去的涩味,无论是第1冲还是第8冲,涩味如同幽灵,亦步亦趋。
发酵过重的岩茶,香气较弱,没几泡就成了言语无味的七大姑八大姨,多跟她们呆一分钟都是煎熬。
叶底里的第二个秘密:是否渥堆
白茶的叶底,最容易能看出来一款茶是否遭遇了渥堆。
渥堆,就是在白茶制作时,需要薄摊薄晾的环节,没有及时摊晾,或者摊晾时茶叶堆叠过厚,导致茶叶受闷,无法散热透气的一种现象。
渥堆不是福鼎白茶的传统工艺,是近年来一些人从普洱学来的、迎合广大北方顾客口味的一种新工艺。
(渥堆白茶)
(白茶正确摊晾法)
渥堆,会让茶多酚迅速散失,令茶汤青气减少,这是很多人选择用这种方法做茶的主要原因。
然而,渥堆的副作用更大,它会让白茶最引以为傲的茶氨酸迅速失去,不再有补养身体的巨大效果。
茶氨酸是白茶最核心的竞争力,少了它,白茶与他茶何异?为利欲熏心者一叹。
渥堆后的白茶,冲泡后,细看叶底,叶片颜色偏深绿,带着墨绿的深意。
而没有渥堆的白茶,叶片颜色偏油绿,软亮有光泽,弹性十足。
(好白茶叶底,软亮鲜活有弹性)
(渥堆白茶叶底,灰头土脸,昏暗晦涩)
叶底里的第三个秘密:是否拼配
岩茶审评的时候,必定是要看叶底的。
唯有看叶底,才能看出是否有拼配,料是否纯正。否则,若是一款拼配了小品种提香的茶成了肉桂状元,那真是一件够格上奇葩说的事情了。
岩茶的叶底,摊开,用手翻捡,便能看到这款茶是不是有拼配——很简单,拼配的茶,叶底是不均匀的。
肉桂有肉桂的叶形,水仙有水仙的叶形,奇兰有奇兰的叶形,奇丹有奇丹的叶形......
若是把不同品种的岩茶拼在一起,在焙火后,一般人是很难看出来了,但看叶底,就能分出是不是同一个品种的茶,有经验的老师傅,还能分出是哪几种茶拼在一起。
焙火就像化妆,能把一个丑女画成天仙。
看叶底,就是看这个天仙卸妆之后的素颜,眼大眼小,肤质如何,一目了然。
把那些花非花,雾非雾都拔开,才能看见一款岩茶最真实的内心。
叶底里的第四个秘密:焙火程度
武夷岩茶的焙火,是它品质的核心密码。
焙火程度的高低,是决定着一款茶香气和稠度的外因。它能从岩茶的叶底里直观地反映出来。
焙火高、透的岩茶,在翻看叶底时,拿起一片叶子,能清晰地看到叶片上有均匀的小汽泡——俗称“蛤蟆背”。
焙火轻的岩茶,没有“蛤蟆背”,或者“蛤蟆背”较小、较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从焙火程度,我们能看出一款岩茶的工艺,也能看出一款岩茶的品质。
有一些茶,比如黄观音,不适合焙成高火,但却有人给它焙透了,焙出了“蛤蟆背”,也做出了稠滑的汤水,娇媚的香气, 这就是极高的一种技术了。
喝到这样的好茶,翻看这款茶的叶底,摸着它身上均匀的“蛤蟆背”,几乎要隔空向制茶师致敬。
茶叶的叶底,就是一个人最真实的内心。
人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肯面对真实的自己。
幸好,我们要了解一款茶的内心,不必等到夜深人静,只要烧一壶水,把它泡到8-9冲,便能透彻地解析它的工艺内核。
读懂一款茶,是一件有趣的事,了解了它,便与它交上了朋友,那种知根知底的感觉,如同高山流水一般。
能与一款茶神交,是一件极畅快的事。
欢迎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或者直接手机端点击下方的“了解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lanxiaoping1988)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