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好茶不怕闷,绿茶、白茶、红茶、普洱,哪些茶叶适合闷泡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大多数人对喝茶的理解,都是浅显的。
想着,不就是往杯子里放点茶叶,再倒点热水,喝着解渴就行了吗?
况且,也不是人人都有闲情,坐下来一冲接一冲品饮。
于是乎,闷泡成为了一种躲不开的潮流。
它虽然不受待见,却又是茶客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冲泡方法。
犹记得小时候,见惯了祖辈父辈用白瓷杯泡茶。
捏一撮茶叶,投入杯中,高高地注入沸水,加上盖子。
三五分钟后,盖子一揭开,香气便随着热气扑面而来。
轻轻摇晃杯子,看着茶芽慢慢舒展、飞舞。
再吹口气,啜一口温热的茶汤,只是瞬间,整个口腔便都蔓延着茶香。
似乎在老一辈人心里,闷泡越久,滋味越醇厚。
面对浓酽苦涩的茶汤,自己虽然避之而不及,他们却总是甘之如饴。
诚然,老人家习惯,并且喜欢这样的重口味。
但这样的泡茶方式,仅仅停留在“喝个味道”的层面上,再无更深层的探究。
《2》
论六大茶类中,哪些茶叶不能闷泡。
相信大家的第一反应是,绿茶、新白茶、金骏眉等一系列细嫩的茶叶。
原因无外乎是,它们太嫩了,闷泡会破坏养分,鲜爽感减弱,使滋味变得苦涩……
我相信,道理大家都懂。
可不知为何,到了岩茶、老白茶、普洱茶以及其它品类的红茶身上,便忘得干干净净了。
这样的区别对待,未免也太明目张胆了吧?
事实上,真正内质丰厚、品质优越的茶叶,不论绿茶、白茶、红茶、黑茶,都不建议闷泡。
闷泡,指的是用较长时间浸泡一款茶,以获得过量茶叶内质的过程。
闷泡得来的茶汤,其中所蕴含的养分,早已大大超过了原本的范围,也超过了我们人体的可承受上限。
茶多酚和咖啡碱等苦涩物质,随着闷泡时间的延长,过量析出至茶汤里。
喝起来,便是又苦又涩,实在称不上好喝。
另外还有人认为,既然老白茶和老普洱经过了陈化,风味变得更柔和,应该不排斥闷泡了吧?
非也。
老白茶的内含物质固然有变化,苦涩物质的含量也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不代表泡不苦。
比起新茶来说,汤感更醇厚、甘甜、饱满、丰腴。
可即便如此,终究抵不过闷泡的伤害。
闷泡,会让一款老白茶从香清甘活,变得苦涩不堪,让品饮者欲哭无泪。
对于普通茶客来说,浓茶的滋味太刺激、太浓烈,过量摄入还容易引起茶醉等反应。
而喝茶口味较重的茶客,长期饮用浓茶,终究是对身体无益。
可见,闷泡对于大多数的茶叶而言,并不实用,甚至可以说是糟蹋了好茶。
滋味差不说,也很难达到修养身心的目的,与大部分人喝茶的初衷背道而驰。
《3》
茶圈流传的“好茶不怕闷”,又是怎么回事?
乍一听,还颇有些“真金不怕火炼”的意味。
但这句话背后的真正含义,指的是好茶无论怎么闷,都不会出现杂味和怪味。
苦涩感,依然还是有的。
然而,闷泡作为审评赛的必要步骤,目的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检验出茶叶品质的优劣。
彼时,茶叶需要被长时间的闷泡,1分钟、3分钟或是5分钟后,再出汤。
用最短的时间,挑出所有参赛的茶里面,哪款味道最差,苦涩感最强,且杂味最明显。
透过闷泡后的茶汤,从汤色、香气、滋味、口感等各个方面,综合性地审评。
紧接着,把不符合要求的茶叶,统统淘汰。
换言之,茶叶审评,是为了在众多茶叶中,分出好与坏,找出茶叶的缺点。
比起一冲一冲地出汤、品饮,闷泡更加直接。
在这个特殊的情境下,闷泡就像一枚“放大镜”,使得这款茶所有的缺点一览无遗地暴露出来。
但我们平时喝茶,恰恰相反,不是为了找缺陷,而是为了发现优点。
所以,闷泡后的茶叶,普遍尝不出太多的滋味变化。
拿白茶中的白牡丹来说,鲜艳明媚,层次多变的花香,是它的特点之一。
用盖碗冲泡时,在快出水的方式下,让内含物质均匀且有序地释放出来,芳香物质也得以有了层次感。
2021年的一级白牡丹,拥有着清纯高雅的花香。
似水仙、茉莉、玉兰一般的,小清新风格的花香,不断吸引着我们的嗅觉。
这股花香,并不是单一的,它时而婉约,时而娇俏,并且随着未来的陈化,会变得愈发沉稳。
除了花香以外,还有鲜爽的毫香,与它齐头并进。
再加上花香落水,稠滑的汤水,柔润的口感,无不让人心生向往。
闷泡,只会让这些茶香变得不清晰、不直接,冗杂在一起。
恰到好处的淳和感,也大多被破坏,转而被苦涩感替代。
好茶确实不怕闷,但也别有事没事就闷泡它,因为太煞风景了。
《4》
市面上还存在一些茶,号称怎么闷都不苦。
此外,还可以随意控制水温、投茶量、茶具等因素,反正随便怎么泡都好喝。
不少人看到这里,估计已经心动不已了。
还有这么好的茶叶,哪里能买到?
先别急着打探消息,我们继续往下说。
前面也提到,品质正常的茶叶,在经历了闷泡的“酷刑”之后,大多会表现出浓酽苦涩的状态。
而严格控制泡茶的种种因素,比如水温、水质、茶水比例、出汤时间等,泡出来的茶汤,才是真正的原汁原味。
可见,买到优质茶还远远不够,冲泡也是一个必备的技能。
而对于一款内质充足的好茶来说,闷泡导致的苦涩,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但怎么闷都不苦不涩,且依然带有淡淡甜味的茶叶,又该如何解释呢?
很简单,养分少呗。
要知道,对于某些内质匮乏的茶来说,快出水才是真正的“照妖镜”。
因为自身所含有的营养物质极其有限,而茶叶与水接触的时间太短,并不足以释放足够的滋味。
如此一来,只能呈现出清汤寡水的状态。
唯有闷泡,无限延长茶叶浸泡的时间,让内质尽可能多地析出。
在极端的方式下,闷一闷,让茶味更足,而不至于太寡淡。
而既然内质都没多少,又谈何苦涩呢?
可见,任何的不苦不涩,都是有条件的。
对于好茶来说,想要做到清甜可口,不苦不涩,必然需要苦练泡茶技术。
而不想付出,又害怕苦涩感,只能拿劣质茶作为目标了。
虽然不苦不涩,可所谓的香清甘活,鲜香醇爽,也一同不复存在。
《5》
对于专业的审评赛,闷泡的确有可取之处。
可毕竟不是人人都为专家,闷泡后的茶汤是好是坏,普通茶客很难定夺。
既然如此,倒不如追求茶叶的色、香、味。
晶莹剔透的茶汤,鲜爽干净的茶香,柔润淳和的汤水,这些才是好茶该有的优点。
中规中矩地快出水,一冲接一冲地品饮,更适合大众。
尤其对于新人而言,闷泡法还是慎用为好。
稍不注意,就容易泡出一杯苦似中药汤的茶。
想必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对喝茶这件事,产生心理阴影,最后敬而远之。
更多关于冲泡的知识
闷泡与快出水,谁才是冲泡时一款好茶最高级的性感!
冲泡白茶,不能闷泡,那需要醒茶、润茶和洗茶吗?
白茶淡,所以要闷泡?拜托,这是你遇到劣质白茶了
泡茶时,老茶客们常提的闷泡、坐杯、留根、沥尽,你都了解吗?
白茶的耐泡和久泡、闷泡不同,别再搞错了,喝多了闷泡茶容易伤身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