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基础知识(茶的选购与贮存)
一、茶的选购
据《中国名茶志》(2000年,中国农业出版社)的统计,目前我国各类名茶约有1017种,如此众多的产品,在品质上有个性也有共性,选购时必须仔细区分。
(一)不同季节所产茶的品质水平差别很大
春茶是一年中首批采摘的茶叶,茶树经过漫长冬季的休憩,茶树体内积累养分较多,因此春茶芽叶肥壮,生长旺盛。
以绿茶为例,用这种鲜叶制成干茶后,一般身骨重实,条索紧结,色泽嫩绿,茸毛较多,香气较好,滋味浓醇。随着气温升高,芽叶的持嫩性下降,茶多酚等化学成分增加。因此,夏茶一般条索疏松,叶片轻飘宽大,色泽乌黑灰暗,滋味苦涩,香气较低而粗。秋茶期间,随着气温下降,雨水减少,鲜叶含水量较低,叶张轻薄瘦小;成茶色泽黄绿,滋味亦较苦涩,汤色青绿,叶片大小不一,对夹叶多,叶底夹有铜绿色芽叶,叶缘锯齿明显。
红茶的情况有所不同。春茶期间温度较低,红茶发酵困难,茶的汤色不够红艳。夏茶期间温度较高,有利于茶多酚的合成,一般夏季红茶汤色泽红艳,超过春茶,但香气和滋味不及春茶。
乌龙茶的春、夏、秋茶各有不同特点。春茶色泽青褐油润,滋味醇厚;夏茶色泽深褐,香味一般;秋茶因天气冷凉、阳光充足,花香突出(又称秋香),但茶味较涩。
综合以上情况除红茶而外,一般都以春茶品质最优,秋茶次之,夏茶品质相对较次。
(二)陈茶与新茶品质各异
刚制好的新鲜茶叶,无论是红茶或绿茶,都具有新鲜油润的色泽和浓郁高长的新茶香;但随着时间推移,贮存一段时间以后,随着茶叶中多酚类及维生素C的不断氧化,绿茶的外表色泽会渐渐变成枯黄,汤色变褐,滋味迟钝,失去茶叶的正常风味。茶叶中的氨基酸是茶叶呈味物质的重要成分,决定了茶汤的鲜爽度。随着茶叶贮存的时间的延长(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渐渐氧化和降解,失去新茶原有的鲜爽味。茶叶中的叶绿素性质极不稳定,在光热作用下易分解而使茶叶褐变。因此,一般陈茶色泽深暗,没有光泽,香气低平,茶味淡。有时甚至出现陈味。在选购时需要特别留意辨别。
(三)茶叶质量安全存在差异
为了加强食品生产的质量安全,国家质检总局于2004年12月颁布了国质检【2004】557号文件,规定糖果、茶叶等13类食品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凡在中国境内从事以销售为目的的食品(含茶叶)生产加工和经营活动的企业,均必须取得QS(质量安全)认证。取得认证的产品可以加贴食品质量安全标志,允许进入市场;未加贴质量安全标志的不得出厂和销售。这是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茶叶等食品的最低要求。
事实上,目前市场上流通的茶叶,质量安全是有差别的,这主要是根源于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控制的不同。一般无公害茶叶在生产过程中,允许施用少量化肥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按照无公害标准要求生产并通过认证的茶叶,在产品包装上加贴无公害标志。
有机茶是一种完全没有污染的茶叶,在生产过程中严禁施用任何化肥和化学农药及添加剂,只准应用有机肥料、植物性农药和生物农药。凡按有机茶标准生产并经认证的产品,在产品包装上加贴有机产品标志。目前国内有机茶认证单位有南京国家环保局有机产品认证中心、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杭州中农质量认证中心。
绿色食品茶,在质量安全方面是介于无公害茶和有机茶两者之间的一种茶叶。绿色食品类分A级和AA级2个级别。绿色食品A级的要求基本与无公害茶相近,生产过程中允许少量施用化肥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绿色食品AA级的要求已接近有机茶,生产过程中不允许施用化肥和化学农药及添加剂。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茶叶,可以在包装上加贴统一的绿色食品标志。
二、茶叶品质变化的原因
作为饮料的茶叶,通常是以幼嫩的芽叶为原料,通过加工而成。幼嫩芽叶中含有较高的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糖类、酯类、维生素以及芳香物质等成分。在贮存过程中,这些成分受一定环境条件的影响极易发生氧化、降解和转化,从而失去新鲜的茶叶风味和优美的外形,出现品质陈化,严重时会霉变,失去饮用价值。茶叶贮存过程中发生品质陈化的原因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茶叶的含水量
水分是茶叶内各种生化成分反应的介质,也是发生霉变的主要因素和微生物繁殖的必要条件。通常情况下,茶叶含水量应控制在6%以下,可以较长时间保存而保持品质不变;而当茶叶中含水量超过6.5%时,存放6个月就会产生陈味,含水率越高,陈化越快。含水量超过7%时,滋味就会逐渐变差;到8%时,短时间内可能发霉;超过12%时,霉菌大量孳生,霉味而产生。因此,对高档名优茶叶,含水量以控制在4%-5%为佳;一般茶叶控制在6%以内,最多不得超过7%。
(二)贮存地的环境条件
1.低氧的环境 氧气是茶叶内含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介质。茶叶在贮存过程中,许多呈味物质如茶多酚、维生素C等在有氧条件下直接氧化而变质。因此,贮存的容器内,能达到无氧的状态,茶叶就不易变质。
2.低温环境 茶叶是一种疏松多孔的物体,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和良好的水分吸收能力,当空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一天内茶叶的含水量可达10%以上。因此,贮存茶叶的地方空气的相对湿度应控制在50%以下。
3.低温贮存 温度越高,茶叶内含化学成分反应速度越快。一般来说,温度每升高10℃时,茶叶色泽褐变速度加快3~5倍。而在0℃~5℃范围内,茶叶可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原有色泽;10℃~15℃时,色泽变化较慢,保色效果也好。一般名优茶的贮存,通常以控制在5℃以下为好。如贮存在-10℃以下的冷库或冷柜中,则效果会更好。
4.避光保存 茶叶贮存过程中如受到光的照射,特别是紫外线的照射,则茶叶中的色素和酯类物质就会发生光氧化反应,产生日晒味,导致茶香、色泽劣变。
综上所述,茶叶的贮存必须是茶叶本身含水率在6%以下,避光、脱氧、低温、低湿(相对湿度低于50%)以及卫生干净等几个条件。
三、茶叶的贮存保质技术
(一)常温贮存
常采用防潮性能较好的铝箔复合袋、各种金属罐、玻璃器皿及茶箱、茶袋等贮藏。因茶箱、茶袋防潮性能差,一般只在茶厂大批调拨货物时使用,经2~3个月,茶叶内质就会变化。复合袋、金属罐和玻璃器皿贮茶,要求茶叶含水量控制在6%以下;如果容器的密封性好结合其他方法保存,效果也不错。但在30℃以上的高温季节,茶叶品质就很难得到保证,尤其是色泽褐便难以防止。
(二)脱氧包装保鲜技术
脱氧包装贮藏法是把茶叶放置在密封的容器内,再投入脱氧剂,除尽容器内的氧气,从而抑制茶的品质陈化。这种方法贮存茶叶,对容器要求高度密封,不能漏气。只要容器不漏气,投入脱氧剂后经24小时,容器内氧气浓度能降到0.1%以下。茶叶基本处在无氧状态下,效果也是不错的。
(三)抽气充氮保鲜技术
抽气充氮包装技术,是把装有茶叶的容器内部的空气抽出后,再灌入氮气而保存茶叶品质的一种方法。因为氮气是惰性气体,它能抑制微生物活动可达到防霉保鲜的目的,这种方法效果较好。实践中有的只抽出空气,使容器内保持真空;也有的抽出空气后充入氮气,两种方法都有应用。
(四)低温冷藏保鲜法保鲜技术
低温贮藏保鲜是指利用降低贮存环境的温度,降低茶叶内化学成分与氧化反应的速度,从而减缓茶叶陈化劣变的一种保鲜方法。目前低温冷藏以冷库为主。茶叶企业、商店都可应用,正常情况下是在库房温度-18℃~2℃范围内选择。一般在5℃以下贮藏,8~12个月茶叶品质基本不变;在-10℃以下贮藏,2~3年内茶叶品质基本不变。不过冷库贮存时库房空气相对湿度必须控制在60%以下,其效果才好。另外,茶叶的导热性差,库房内茶叶需分层堆放,每件之间留有空隙,使冷气在室内得以循环,以便茶叶快速均匀降温;茶叶出库后,宜结合脱氧、抽气充氮的方法保存,效果更好。
(五)生石灰贮存保鲜技术
生石灰贮藏茶叶是龙井茶区的传统贮存茶叶的方法。以前是采用陶瓷罐,先将成块状的生石灰放置于布袋内,扎紧袋口,放置于陶瓷罐底部,然后用毛边纸把茶叶按每500克1包包好放置在罐内,罐口用盖盖实。每年在梅雨季节以后,生石灰化成粉状时,更换1次生石灰,这种方法可以保持1年茶叶品质基本不变。这种贮存法目前在龙井茶区仍在应用。不过容器有的改成铁皮筒(箱),效果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