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千万别喝“英国茶”,小心喝到羊粪
茶叶是中国人削弱敌手的致命武器,茶叶所向无敌,是中国人对付其他人的利器。
——乔纳斯·汉维
茶文化系列之②
出品:抱朴艺文工作室
这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旅行家和慈善家乔纳斯·汉维(Jonas Hanway)在自己的著作《茶叶随笔》(Essay on Tea)中的论调。他这本书出版于1756年,距离葡萄牙公主凯瑟琳(英国历史上著名的饮茶王后)把中国茶叶和饮茶习惯带到英国王室已经有90多年。在这90多年中,饮茶的风气逐渐从王公贵族向下传递,此时已经风靡整个联合王国,即使是最底层的英国民众都养成了每天必须喝茶的习惯。来自中国的饮料征服了英国,这让少数英国名流不满,而乔纳斯·汉维是其中最气急败坏的一个,我们在本文第二个小节将专门讲述他如何跟英国“拥茶派”学者争相发表文章隔空骂战了一年多。
一、处女、丝质手套和金剪刀
90多年,对应的差不多是四代人甚至五代人,由此也可以看出来,要改变一个国家全体国民的饮食习惯、生活规律,并不容易,那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期间还需要各种力量的推动。
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经提到,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带着中国茶叶做嫁妆,于1662年嫁给了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并把饮茶习惯带到了英国宫廷。不过当时凯瑟琳王后的嫁妆中只有一箱子茶叶,就算是能装几十斤的大箱子,一众王公贵族们挨个品尝一杯,一两年时间也消耗得差不多了。
英国东印度公司看到凯瑟琳王后的茶叶社交搞得风生水起,品茗成了宫廷时尚,觉得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
图:洋画中的广州十三行
1664年,东印度公司从一个据说是到过中国的公司职员手中收购了2磅2盎司高品质茶叶(也有一种说法是这些中国茶叶其实是从荷兰商人手中收购来的),他们把这些茶叶“作为一种珍奇的礼品”奉献给英国国王。现在也不太清楚当时这2磅2盎司茶叶到底是什么茶,记载上只说它黑乎乎的,大概可能是红茶吧,据描述,这种叶片“香味隽永”、“作用柔和”,国王非常高兴,还奖赏了东印度公司。
东印度公司的官员聚集在创建者的办公室
2磅2盎司约等于964克,也就是还不到两斤茶叶。都不一定够国王和王后喝的,地位稍低点的贵族估计连一口都分不到。但这也许正是商人的营销策略,物以稀为贵,而且他们强调这种珍贵的仙草在遥远的东方古国也是专供皇帝享用的。(这当然是利用信息不对称信口开河,这一年是清康熙三年、明永历十八年,中国人喝茶都至少2000年了,连贩夫走卒都能喝上茶水,即使是贡茶,流通到民间的也不少。)
洋画中的中国制茶妇女
英国人这样讲述关于中国贡茶的故事:一群年轻的处女,在晨雾中走向茶园,她们提前数天被禁止食用任何具有强烈气味的食物,在采摘的时候也被要求不能用手触碰到茶叶,以确保茶叶不会受到污染。因此这些处女都戴着丝绸制作的手套,仅在指尖部分开口,她们用指甲掐下最嫩的叶芽,一群人忙碌一整个清晨才能采摘大约一磅茶叶。后来他们干脆说这些嫩芽是用纯金的剪刀剪下来的。
这样的传说让“中国仙草”显得神秘而金贵,英国王公贵族们对中国茶叶的需求也就更加强烈了。于是,到了1666年,东印度公司再次向英国国王进献中国茶叶的时候,数量就增长为22磅12盎司(约为10.32千克)。
但是,即使进献茶叶量涨到原来的10倍多,显然还是不够喝。第二年(1667年),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命令其派去中国的商人采购100磅茶叶运回英国。据说这一订单其实是1664年就布置下去的,这批中国茶叶先是被运到了爪哇,然后又在大洋上颠簸了两年左右才运到了英国。
经过四五年的高层公关和市场培养,1668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终于迎来了决定其命运的重大事件:其获得了运茶进入英国的特许经营权。后面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发展成为富可敌国的世界第一大跨国贸易公司,茶叶贸易在该公司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最终,公司放弃了其他所有商品,专营茶叶,其“利润百分之一百来自茶叶”。
二、“茶叶是中国人削弱敌手的致命武器”
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饮茶这种宫廷时尚变成了英国整个上流社会的习惯,然后又用大约五十年的时间逐渐传导到了英国中产阶级和底层民众。到了18世纪上半叶,英国人已经真正成为饮茶的民族。英国有记载的茶叶进口量,从1699年的13082磅增长到1721年的磅,到了1750年,茶叶进口总量已达到磅,50年增长了360多倍,英国的“每个家庭,不管其地位多么低下,都要喝茶。”
十七世纪风格英国的茶广告
里面绘有中国商人的形象
整个国家的饮食习惯、生活节奏都发生了变化,难免就有人跳出来发表类似“礼崩乐坏、人心不古”之类的论调,其中最恶毒的攻击就来自文章开头提到的乔纳斯·汉维,他于1757年撰写的文章《有害健康、阻碍工业发展、并使民族贫困化的茶》提到:
东印度公司logo
“当普通民众不满足于自己国家的健康食品,而要到最偏远的地区去满足他们邪恶的味觉的时候,那么可以想象,这个民族已经堕落到了何等愚蠢的地步。”(但是人类学家艾伦·麦克法兰Alan Macfarlane却认为正是茶推动了英国的工业革命和大英帝国的形成,关于这一点,笔者将在今后的一个月内专门用一整篇文章来讲述。)
汉维在《茶叶随笔》里大谈进口的中国茶叶导致英国女性无精打采,损害了她们的美丽和健康,他提倡戒茶,并建议由女士做起,树立铜像或石像,题写戒茶女士领军人物的姓名等等。这一论调惹火了当时英国最著名的文学家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第一部《英语大辞典》的编撰人),身为“资深茶客”的约翰逊给《文学杂志》(Literary Magazine)写了一篇书评痛斥汉维,并在文章结尾称自己“白天喝茶下饭、傍晚喝茶解闷、夜半喝茶忘忧、早起喝茶提神,20年来茶炉子没冷过。”汉维看了不服,写文章回应。约翰逊看过更是生气,再写一篇文章怼回去。广大英国民众喝着茶旁观两位名流隔空互掐了一年多。蒸蒸日上的茶叶消费表明,最终是约翰逊取得了胜利。
跟汉维互掐的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
其实关于为何茶叶能够在英国普及,而在其他欧洲国家却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迄今并无定论,有一种相对靠谱的说法是,茶叶的普及与英国的清教运动有关,与圣公会提倡清廉纯洁的享受有关,曾于18世纪早期在牛津大学任教的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就曾大力宣扬饮茶的好处,强烈主张所有的圣公会教徒应该以茶代酒,“茶叶对那些严守教义的人是一种很好的饮品”。“拥茶派”们断言:茶叶的温和品格作为一种文明会影响个人性格,与此相反,酒却经常导致暴力和错误;茶叶使人们较为节制,减少酒徒的出现。因此饮茶得到女性、医生、公职人员和教会人士的青睐。
乔纳斯·汉维却觉得,这正是中国人的阴谋,诱惑英国人喝茶,让英国人变得柔弱,“茶叶是中国人削弱敌手的致命武器,茶叶所向无敌,是中国人对付其他人的利器。”这种说法当然是无稽之谈,中国人喝茶比英国人多得多,难道是自己毒害自己?反倒是几十年后英国向中国输出的鸦片,才是真正的毒品,害得中国财富流失、国民孱弱。
三、英国奸商丧心病狂的茶叶造假运动
不过乔纳斯·汉维歇斯底里的态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中国茶叶在英国有多么供不应求。毕竟,早期的时候,茶叶进口量实在有限,基本都流向了上流社会,而为这些上等人服务的佣人们,则成为奸商攻略的目标。商人们从这些佣人手中收购已经泡过的茶叶渣子,烘干后再稍微处理一下,就拿去卖给中下层民众。即使是后来英国茶叶进口量大增,这种现象依旧屡禁不止,因为利润实在丰厚,商人们禁不住诱惑。这导致了英国富贵人士不得不看紧了自己喝剩下的茶渣,因为他们害怕自己哪天不小心喝到了这种被称为“混合茶叶”的二手茶。
18世纪的英国咖啡馆,也是茶叶销售场所
其实这种二手茶都还算好的,毕竟还是真正的茶叶。为了牟取暴利,商人们可是无所不用其极,有人用山茶科植物的叶子制成“茶叶”,然后将之作为“英国茶”出售。1710年,有人就曾经打广告推销一种“几乎可以与最好的进口武夷茶相媲美的”茶叶。最常被用来造假的叶子是山楂树叶(冒充绿茶)和黑刺梨树叶(冒充红茶),接骨木、白蜡树和桦树的叶子也曾被用来冒充茶叶。当然,用这些叶子泡出来的汤水并不是很像茶水,因此奸商们就用上了染色剂。这些染色剂包括从合欢树中提取的单宁、铜绿、硫酸铁、普鲁士蓝、荷兰粉红、碳酸铜,甚至是羊粪。在这些染色剂中,羊粪可能还是危害最小的一种。
18世纪有关茶叶栽培与承销的画报
所有这些染色茶都被称为“英国茶”,以远低于进口中国茶的价格在市场上销售。当年的造假规模大到了什么程度呢?据官方评估,可能有“数百万磅计”,这都赶上英国东印度公司正规进口的中国茶叶数量了。因此,英国议会于1725年通过了一项法律,严禁以任何药物改变、伪造或生产茶叶,严禁将其他不属于茶叶的叶子掺入茶叶中销售,违者将予以重罚。但根据当年的媒体报道,造假、售假者还是前赴后继。
中国茶叶的确是人民精耕细作的劳动结晶
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广东思普贡茗茶业有限公司•茗六福茶行创始人王蓝指出,当时英国媒体对于茶叶造假、掺假案件的曝光,可能导致了英国茶叶消费从绿茶向红茶的转变。当茶叶在17世纪被引入英国的时候,当时进口的大多数都是绿茶(上一篇提到过,青绿色的茶叶,不一定都是中国人认为的那种绿茶,青绿色的铁观音、生普当时可能都被英国人直接划归为绿茶了,想想看,山楂树、桦树的叶片那么大,染了色也不像细小狭长的中国绿茶),但由于媒体经常报道奸商使用有毒铜化合物染色剂来制造假绿茶,于是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开始转喝红茶。到了18世纪末,虽然绿茶仍然很受欢迎,但是红茶的销量已经略微超过了绿茶。
商人们疯狂的茶叶造假行为,反映出当时英国的茶叶贸易有多么火热和暴利,而暴利、特许经营、重税必然导致走私,笔者将在下一篇文章中具体讲述当年那些血腥、残酷的茶叶走私故事。
参考资料:
Roy Moxham, Tea : Addiction, Exploition and Empire ( London: Andrew Nurnberg Associates International Limited, 2003)
From Revolution to Revolution: England 1688-1776. PP.101-102.
The History of Commerce. Vol.2. P. 215.
Shops and Shopkeeping in Eighteenth Century England. PP. 218-219.
《清史稿》第33册,第10029-10030页,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76-1977
冯国福:《中国茶与英国贸易沿革史》,《东方杂志》卷十,第三号,第33页,1913.9
周重林、太俊林:《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