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茶叶种类的划分与生产加工历史

2022-04-11 21:23:14热度:80°C

茶叶是世界上消费量仅次于水的第二大饮料。茶叶的品质特征与制作工艺密切相关,根据制作工艺的不同,茶叶可分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黄茶六大基本茶类。以六大茶类的毛茶为原料,进行再加工,得到精制茶、花茶、紧压茶、袋泡茶、超微茶粉等再加工产品。

(1)绿茶生产历史。绿茶是历史最早的茶类。古代人类采集野生茶树芽叶晒干收藏,可以看作是广义上的绿茶加工的开始,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但真正意义上的绿茶加工,是从公元8世纪发明蒸青制法开始,到12世纪又发明炒青制法,绿茶加工技术不断成熟不断完善。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绿茶最早起源于巴地(今川北、陕南一带)。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当年周武王伐纣时,巴人为犒劳周武王军队,曾“献茶”。《华阳国志》是信史,可以认定:不晚于西周时代,陕南(今汉中、安康一带)的巴人就已开始在园中人工栽培茶叶。因此巴人种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以前是不争的事实。另据传言,绿茶发源于湖北省赤壁市。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羊楼洞茶农从军奔赴新(疆)蒙(古)边城。他们在军中见有人饭后腹痛,便将带去的蒲圻绿茶给病者服用。服后,患者相继病愈。这件事被朱元璋得知,他记在了心里。当了皇帝后,朱元璋和宰相刘基到蒲圻找寻隐士刘天德,恰遇在此种茶的刘天德长子刘玄一。刘玄一请皇帝赐名。朱元璋见茶叶翠绿,形似松峰,香味俱佳,遂赐名“松峰茶”,又将长有茶叶的高山,命名为松峰山。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太祖朱元璋因常饮羊楼松峰茶成习惯,遂诏告天下:“罢造龙团,唯采茶芽以进。”因此,刘玄一成为天下第一个做绿茶的人,朱元璋成为天下第一个推广绿茶的人,羊楼洞成为天下最早做绿茶的地方。绿茶是不发酵茶,其特性决定它较多地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了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为发酵类茶等所不及。绿茶按制作工艺分四大种类。

炒青绿茶生产历史。晚唐时湖南鼎州(今常德市)有了炒青绿茶生产。唐代诗人刘禹锡(公元772-842年)的《西山兰若试茶歌》中有“自傍芳丛摘鹰觜,斯须炒成满室香”一句,这是有关炒青绿茶加工的最早的记载。宋代朱翌在《猗觉寮杂记》中记载:“唐造茶与今不同,今采茶者,得芽即蒸熟、焙干,唐则旋摘旋炒”,说明唐代已经有了炒青绿茶的加工。明代是炒青绿茶发展的全盛时期,明代广泛采用锅炒杀青,蒸青散茶逐渐为炒青散茶所取代,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已基本上形成了与现代炒青绿茶相近的炒青绿茶加工方法了。由于在干燥过程中受到机械或手工操力的作用不同,成茶形成了长条形、圆珠形、扇平形、针形、螺形等不同的形状,故又分为长炒青、圆炒青、扁炒青等等。

蒸青绿茶生产历史。唐宋时期茶叶加工的主要品种是蒸青团饼茶,但也有蒸青散茶的生产。李肇撰《唐国史补》(公元825年)列举了当时著名的散茶产地和茶名:“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湖州有顾渚之紫笋……”,这其中包括蒸青散茶和炒青散茶。日本现今制造的碾茶制法源于我国。以蒸汽杀青是我国古代的杀青方法。唐朝时传至日本,相沿至今;而我国则自明代起即改为锅炒杀青。蒸青是利用蒸汽量来破坏鲜叶中酶活性,形成干茶色泽深绿,茶汤浅绿和茶底青绿的"三绿"的品质特征,但香气较闷带青气,涩味也较重,不及锅炒杀青绿茶那样鲜爽。

晒青绿茶生产历史。是用日光进行晒干的。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有少量生产。晒青绿茶以云南大叶种的品质最好,称为"滇青";其他如川青、黔青、桂青、鄂青等品质各有千秋,但不及滇青。

烘青绿茶生产历史。是用烘笼进行烘干的。烘青毛茶经再加工精制后大部分作熏制花茶的茶坯,香气一般不及炒青高,少数烘青名茶品质特优。以其外形亦可分为条形茶、尖形茶、片形茶、针形茶等。条形烘青,全国主要产茶区都有生产;尖形、片形茶主要产于安徽、浙江等省。

(2)红茶生产历史。红茶起源于福建武夷,是由绿茶、白茶单位制法演变而来。约在1610年前后(亦有称在1650年前后者),武夷山南麓的星村镇已称为小种红茶的集散地。当时称为“武夷茶”,是远销国内外的优质红茶。威廉·乌克斯在《茶叶全书》中对武夷的解释是:“武夷,中国福建省武夷山所产的茶,通常用最好的红茶( China BlackTea)…”清代以后,由于外贸出口的需要,红茶生产由福建迅速传播至江西、浙江、安徽、湖南、湖北、云南、四川等地。

(3)黄茶生产历史。黄茶属于轻发酵茶,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以茶树品种的芽叶颜色来命名的,原叶自然发黄的称为黄茶。唐朝盛产的“寿州黄芽”就是自然发黄的茶芽蒸制成的团茶,不象现在霍山出产自然发黄的黄芽。另明代《会典》说:“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令买茶中马事宜,收买真细好茶,毋分黑黄,一例蒸晒,每篦重不过七斤。”做色重的变褐黑色,轻的变黄茶,这是四川晒青绿茶做色蒸压为边茶的记载,也是以芽叶颜色来命名的依据。第二种是以制作工艺来命名的。炒制过程中运用“闷黄”工艺生产的具有“黄汤黄叶”品质特征的黄茶,这类黄茶是从炒青绿茶发展而来的,这类黄茶的生产始于1570年前后。明朝学者许次纾的《茶疏》中就有批评在制绿茶过程中茶叶泛黄的段落“兼以竹造巨笥乘热便贮,虽有绿枝紫笋,辄就萎黄,仅供下食,奚堪品斗。”在公元1570年前后,在绿茶炒青过程中,茶人发现茶青经杀青揉捻后,不及时干燥或干燥程度不足时有的叶子变黄,从中产生了对制茶新的认识,反复实践研究后就发明了黄茶。

(4)黑茶生产历史。黑茶也有两种来源,11世纪前后,四川绿茶运销西北,因路途遥远,运输时间长,必须压缩体积,便于长时远运。原料粗老的绿毛茶,晒干后,再经20d左右渥堆变黑后再蒸压加工成边销团块茶供应边销,这种类型的黑茶大约在11世纪初就有了。另一种黑茶的加工方法是在明朝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以前,湖南安化加工的黑毛茶,在揉捻后堆积渥堆,使叶色变油黑,然后烘干制成,再以黑毛茶为原料加工成各种边销的砖茶,如千两茶、黑砖、花砖、茯砖等。明清时期,湖南安化成为我国黑茶(边销茶)的主要产地。

(5)乌龙茶生产历史。乌龙茶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福建《安溪县志》记载:“安溪人于清雍正三年首先发明乌龙茶做法,以后传入闽北和台湾。” 另据史料考证,1862年福州即设有经营乌龙茶的茶栈。 1866年台湾乌龙茶开始外销。 而现在全国乌龙茶最大产地当属福建安溪,安溪也与1995被国家农业部和中国农学会等单位命名为“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

(6)白茶生产历史。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其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但它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白茶。白茶约起源于明代中期。清嘉庆(1792-1821年)开始,其工艺不断得到发展,咸丰年间(1851-1861年)得以正式形成。据《福建地方志》和茶叶专家张天福《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中记载,白茶早先由福鼎创制于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是以“福鼎菜茶”的壮芽为原料,制成银针,但芽头瘦小白毫不显。约在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福鼎选育出大白茶茶树良种后,于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开始以大白茶芽制银针,称白毫银针白牡丹继白毫银针之后,最早创制于建阳水吉,后传入政和、福鼎。公元1922年,政和开始创制白牡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