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魏征后裔在福建哪里开荒植茶

2022-04-11 00:24:18热度:61°C

 

小村很小,三五十户人家,坐落在群山和茶园的环抱中。

当地人都叫ta“洋面”,地标上是“上面”,“洋面”和“上面”在当地的方言中几乎是相同的发音。

福建的居民多来自中原,河南的固始县历史上有四次人口迁徙,目的地都是福建。据洋面魏氏的《钜鏕族谱》记载,始祖魏氏五公(魏征后裔)乃淮南即今河南光州固始县人氏,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七月初,魏氏徳公到这里开基,那时候,ta的名字叫“石痕面”,后来又叫“石湖面”。

上官初到这里的时候,看到的就是遍布岩石的坡地,房前屋后,田头地里,溪涧山谷,只要有岩石的地方,就可以看到野生的或先人种植的茶树在石缝间深深地扎下根,尽一切努力吸收养分,像极了《茶经》中记载的“上者生烂石”。

这里峰峦叠嶂、千峰竞秀,建瓯最高的山峰辰山和最美的山峰九仙山在这里遥遥相望。平日多雨多雾,山峰经常浸在雾里,生长出来的茶内含物质饱满,茶水细致柔顺。四坑三涧,终年不绝的山泉流水,植被葱郁,阳光漫射,正是适合茶树生长的绝佳风土。

村里的老人们说,早先的时候,石痕面这一带分布有七个村庄,还有一条“石痕面街道”,俨然繁华街市。因为这里的铁矿石特别丰富,官办的采矿场挖遍了这一带起伏的山峦,到处是大大小小的矿坑,地面塌陷,地表的植被严重破坏,生态遭受了灭顶之灾。村民一把火烧了采矿场的房子,官司悬而未决,最后不了了之。但遭受破坏的生态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天灾人祸,民生凋敝,曾经繁华热闹的七个村庄如今只有七个用来碾米的水碓基址还依稀可辨。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该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每一个后世子孙都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茶归山林,人归自然。以茶作为介质来思考人跟自然的关系,这是上官的生活方式和对生命的态度。如果控制不了茶的源头,品质就无从谈起。他以生态种植的理念开垦荒园,在茶园种树,保留原有的植被和野生茶树,“茶山的顶部、底部和中部都要有各种树木或植被,有利于涵养水源,维持一个完整的生物链。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头上要戴帽,脚上要穿鞋,中间还要有腰带。”

除了新丛茶树在育苗时略施绿肥或有机肥之外,尽量不施或少施肥料,不要让土地有负担,让茶树的根慢慢长下去,越长越深,吸收岩层深处的营养。这里的茶园海拔800-1200米,相对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生物链完整,昆虫的天敌多,在茶树的生长期,不需用药。

“人是大自然的匆匆过客,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上官是自然的崇拜者,他坚信茶是有生命和灵魂的,茶叶中蕴含着天空、雨露和山魂。“茶”中那些难以用文字描述的味道,其实隐藏着整个大自然。“不能只为利做茶,只为利做茶做不出真正的好茶,不仅伤及茶的生命,也伤及他人。”

面对天地人事心存敬意,茶自然留有真味。

高山生态茶的魅力在于能把人带回到它的生长环境,从茶里就可以感受到蓝天白云、春花秋果和山野的风。每一个到过“茶人和一”高山生态茶园的人几乎再也很难忘记那儿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花一果,一茶一世界。

再过两天(农历10月21),村里始建于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的魏公庙重修后将举行开光仪式,十里八乡的村民和魏氏后裔将在这里欢聚,举行各种欢庆的仪式,祈求魏公带给这一方乡土平安、吉祥、昌盛。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创作者,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