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茶叶要怎么评审?干评湿评又是什么?

2022-04-07 20:37:59热度:65°C

 

茶为国饮,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我国生产的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六大类茶叶都各有其独特的品质和一定的消费对象,如何辨别茶叶品质的好坏越来越成为人们注重的问题。

对茶叶的鉴别与判断需从多方面来考量,茶叶品质的优劣、等级的划分、价值的高低等主要是通过感官评审来决定,即利用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对茶叶品质进行鉴定。我国传统的茶叶感官评审多采用“五因子”或“八因子”评茶法两种,经“干评”和“湿评”后得出结论。

“五因子”即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八因子”为条索(颗粒)、整碎、净度、色泽、汤色、香气、滋味、叶底,可见“八因子”评茶法是在“五因子”评茶法的基础上将“外形”细分为条索(颗粒)、整碎、净度、色泽四个评审因子。

“干评”与“湿评”就是干茶评审和开汤评审,“干评外形,湿评内质”这八个字是品评茶叶质量的标准。下面,笔者以“八因子”评茶法为例来带大家看一下“干评”和“湿评”评审的是哪些方面。

干评外形

条索(颗粒)

各类茶叶在生产过程中都会形成一定的外形规格,每种茶都有其外形特点,是区别茶叶种类和等级的依据。一般来说,长条形茶评比松紧、弯直、壮瘦、圆扁、轻重;圆形茶评比颗粒的松紧、匀正、轻重、空实;扁形茶看平整光滑程度和是否符合规格等。

整碎

整碎就是茶叶条索的完整程度,以完整,少断碎为佳。

净度

主要看茶叶中混入夹杂物的多少,净度好的茶,不含任何夹杂物。

色泽

色泽反应的是茶叶表面的颜色。不同种类的茶对色泽要求也不同,如红茶乌黑油润、绿茶翠绿、乌龙茶青褐色、黑茶褐色油润等。但是无论何种茶类,好茶均要求色泽一致,光泽明亮,油润鲜活。

湿评内质

汤色

茶汤所反映出来的色泽,即茶叶中内含物质溶解在水中所呈现的颜色,主要抓住色度、亮度、清浊度三个方面。

香气

香气是茶叶冲泡后随水蒸气挥发出来的气味,由于茶叶的品种、产地、季节、加工方法等均有差异,所形成的香气也就不同。

滋味

滋味是茶汤在口中的味觉体验,以浓淡、强弱、鲜滞、爽涩、苦甜及纯异评定优次。

叶底

叶底是茶叶冲泡后剩下的茶渣,要是看它色泽及老嫩程度,是衡量茶叶加工工艺得当与否及鲜叶质量优次的指标之一。

感官评审的结果,通常应以湿评内质为主要根据,但因产销要求不同,偶有以干评为主。对茶叶进行感官审评的程序一般分为:把盘(看干茶条索及外形)、开汤、嗅香气、观汤色、尝滋味、评叶底等六个程序。每个步骤都要严格按照评茶操作程序和规则进行,并做好记录。

茶叶评审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茶叶品质的评判,进而对茶叶的生产过程起指导和促进作用。

一般情况下,同一类茶的外形和内质也会出现不平衡的现象,所以每一个单独的项目评审都不能反映出茶叶的整体品质,综合审评结果时,应当注重项目之间的相关性,在审评项目之间作仔细的比较,然后再下结论。

目前我国评茶界中,除了前文提到的“五因子”和“八因子”评茶法之外,还有许多不同内容的茶叶评审方法并存使用,有人认为这势必会造成一些混乱,并且提出统一评茶方法十分有必要的观点。

笔者认为,若想要避免评茶局面混乱,“统一”不是解决方法,“分而治之”实为良策,根据不同茶类的特性制定不同的评审方法才是明智之举。

不管是“五因子”还是“八因子”评茶法,都是适用于六大茶类的评审,然而虽然适用范围广泛,但其局限性也尤为明显。就拿普洱茶来说,普洱茶可长期存放,是能喝的“古董”,在存储过程当中,仓储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普洱茶的品质与口感滋味。

这么说来,评审项目是否就缺少了普洱茶仓储状况。还有普洱茶的耐泡度、古树茶的茶气、回甘生津等方面,都是评判一款普洱茶品质优次的重要因素。

总之,通用的茶叶评审方法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茶叶的评审,随着茶叶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人们对每一类茶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为不同的茶叶指定不同的评审方法迫在眉睫。(本文系说茶网原创,作者:云胡;图片来源:南茗佳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