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亲戚被抄家,纪晓岚送了一包盐、一包茶叶,亲戚一看赶紧跑
古语说的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己身!务求淤泥不染,难为愧对清流!”这里,笔者再外加一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当然,也许还可以说成用之有理!”
近几年,自从中国进行一系列的“苍蝇老虎一起打”的肃清行动之后,可以说,官员队伍中的贪腐人员大大减少,腐败的行为也有了很大收敛和改善,人民自然对这种反腐败行动自然是十分拥护,尤其是现在针对城镇地区的“打击村霸”行动,人民群更是众无一不拍手称快。
然而,这些进步并不意味着腐败已经消失。
这里,我们就得提到一个词:“隐性腐败”。那么,“隐性腐败”真的如此严重?其实,相对于百性恨之入骨的贪污贿赂、索贿受贿、挪用公款、买官卖官等“显性腐败”来说,“隐性腐败”更难界定、更难预防、更难查办,而且,随着反腐的深入与形式的变化,“隐性腐败”手法变化莫测,种类名目繁多,让人防不胜防。
最终,这一些明目张胆的权钱交易、卖官鬻爵的腐败行为,转向了比较隐蔽信息贿赂、帮助贿赂、发生不正当关系贿赂、业绩贿赂、期权贿赂等等的隐形腐败行为。这不仅给监督部门带来了更大的困难,也使得群众监督难以介入,其负面影响更加严重,腐败程度更加严重。其实,这种隐形贿赂的腐败行为,在中国历史上并不鲜见,它更不是当今社会的新产物。
在清朝的道光年间,那些在权力中心——京城担任要务的官员们,通过利用自身的职务之便,向其他部门和地方官员输送信息,有时候,只是寥寥几句、几个字,信息输送者就可以获得成千上万两白银的丰厚回报。此外,这种隐性腐败在当时已经很是普遍,甚至,成为了官员们之间“人情交易”的砝码,连为我们最为熟知的纪晓岚纪大学士都未曾“幸免”。
话说,纪晓岚有个亲家姓卢,曾经担任一个肥差:盐运使。在这种位置上,时常会做一些贪污受贿的行为,时间久了,难免被人抓住辫子。被人告发后,在乾隆皇帝的严查下,最终,被处于流放、抄家之刑。而当时的纪晓岚身居要位,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则暗中让人送了一点“盐”和“茶”给他,意思就是:东窗事发,皇帝要严(盐)查(茶)此事了。
卢见曾见状,连忙将家里搬的空空如也,自己则带着家人“跑路”了,最终导致前去抄家的钦差落得无功而返。之后,得知这件事情原委的乾隆恼火不已,不仅将卢家给抄个干净,也把透露信息的纪晓岚给流放到了新疆乌鲁木齐。作为大学士的纪晓岚,也因为人情世故不能避免腐败,即便当时的他还是皇帝的宠臣,最终,也落得个流放的下场。
所幸,在两年后,朝廷需要编纂《四库全书》,由刘统勋荐举,纪晓岚被重新重用,才从新疆乌鲁木齐回到了北京城。
此外,现在的官僚阶层更加的系统化,“拜山头”、“做门生”现象仍是屡禁不止。几年前,周某某的案件就引起了全国的轰动,并牵连广泛。在这种情况下,信息腐败也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潜滋暗长着。其实,在我们建国之初,也发生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主席家乡有一位宗祠老人,曾带着家乡的几位乡亲来到北京城里,想借着主席的名头来打秋风。
因为,乡亲们把主席当成了古代的皇帝,见了他老人家后,今天在他面前还准备行三跪九叩之礼。有些乡亲也希望借助主席的关系,能在这北京城里弄个官当当,最好封官拜爵帮他照看照看江山。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他们最终都没有如愿。但由此可见,在中国官员之间,人际关系、人情往来,已经成为了国人习以为常的事情了,甚至,说的上是“历史传统”了。
而当今上官场任人唯亲,拉帮结派的情况肯定还是有的,所以,在这种大环境下,也就给足了隐形腐败生长的空间和土壤。其实,隐性腐败究其本质,就是各级官员在遵守现有制度体系下进行的腐败,那么,一些制度为什么反而会给官员的隐形腐败行为提供空间和土壤呢?这其中,真正原因是:本身内部的监督体系没有建立,或者说建立的制度不够完整,执行不够彻底等等。
所以,我们在对一些明显的卖官鬻爵、权钱交易,这些明显的腐败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外,也要建立起一个新的监督体系,将所有的官员纳入到这个新的体系内,接受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同时,对现有的内部监督体系进行革新,对监督手段、监督方式进行改进等等。并且,提高官员信息透明度,除部分个人隐私外,官员个人财务等信息都应公开,以接受群众的监督。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注重法治的同时,加大对贪官污吏的严查、严惩力度,更要加强对官员队伍自身素养培养,使官员能够做到不敢贪,也不想贪,以实现最大程度的遏制官员腐败数量增加。当然,这个任务任重而道远,绝非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毕竟,中国几千年来,这种情况一直都存在。
参考资料:
【《官员中的“隐性腐败”》、《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