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今天,多家央媒聚焦宜昌!

2022-04-05 14:14:36热度:52°C

 

8月4日

《人民日报》

( 2021年8月4日 第19版)

全文如下

基础设施升级 乡村宜居宜业

(乡村振兴怎么干)

记者 郁静娴

贵州省从江县丙妹镇大塘村,乡村公路为广大农民出行、发展产业提供了便利。吴德军摄(人民视觉)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了,环境变好了,乡村生活也越来越好了。要继续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做好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人民的期盼。当前,各地区各部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补齐公共基础设施等突出短板,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编者

路通网通产业兴,让乡村发展快起来

百里西陵峡,三里一湾,五里一滩,峰峦高耸。地处三峡库区的湖北省秭归县迎来花果飘香时节。

“6月白花桃,7月空心李,无籽石榴、九月红也陆续上市,应季水果销路旺得很。”屈原镇链子岩村村民杜兵祥在果园里忙着采摘、打包。

链子岩村地处大山深处。在杜兵祥的记忆里,链子锁崖壁立大江,过去出村只有一条水路。由于交通不便,山里的脐橙、板栗等特产运不出,不少村民选择外出打工。杜兵祥说:“要想富先修路,村里人最盼能打通出山路。”

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一条水泥路让链子岩村连通318国道,从村里到秭归县城、宜昌城区开通了直达公交。一条条硬化的村组路像“毛细血管”到田入户,成了村民运送水果的产业路。

“路通了,山里人致富路更宽了!”杜兵祥感慨,这几年政策越来越好,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回乡发展,脐橙、白桃、李子等特色水果挂满山坡,链子岩村摘掉了穷帽。

壮大特色产业,新的难题来了。“水果种植面积大了,销量多了,现在的路有点跟不上了。”链子岩村党支部书记杨涛坦言,“过去小打小闹,靠三轮车就能运输水果,现在都是大卡车,3.5米的道路进不了大车。”

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政策不断档。日前,县里相关部门对症把脉,实施链子岩村道路拓宽工程。杜兵祥说:“4公里山路拓宽,明年就能竣工,咱又能甩开膀子干喽!”

链子岩村是全国农村的一个缩影。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目前,我国具备条件的建制村100%实现了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3%,农民安全饮水有保障,行政村通光纤、通4G的比例均超过98%。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着力推进往村覆盖、往户延伸。

乡村道路升级,网络也在升级。去年10月,秭归县入选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今年以来,链子岩村新建了两个移动5G基站和两个4G基站,设立252个光纤宽带端口,有线及无线网实现了全覆盖。“每户都有一个二维码的门牌,村民在网上开店,还可以链接到下单平台,开农家乐的可以加入订餐点单功能。”杨涛说。

杨涛介绍,为了更好地利用网络推动村庄精细化治理,村里在田间地头和房前屋后安装了68台云监控,通过后台能及时掌握村情、农情。

一条条硬化路,一根根网线,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大山里的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直通车销往全国。今年杜兵祥新流转了100亩地种茶叶,“前段时间有企业来考察,打算建茶叶加工厂,往后新茶在家门口就能销售,大伙可以放心种茶了。”杜兵祥兴奋地说。

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让乡村环境美起来

江苏省沛县龙固镇镇西社区村民刘一龙,每天吃过晚饭,总要拎着厨余垃圾出门,来到垃圾收集分类亭,由专职环卫人员将垃圾扫码称重,投入对应的垃圾箱,“垃圾不过夜,分类后再丢弃,还能积分兑换生活用品。”

村民富起来,乡村也要美起来。在沛县,分布在各个村居的垃圾分类亭,是农村垃圾分类便民服务网的一个个节点。县城管局副局长马艳美介绍,通过“环卫保洁、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回收、公共设施维护、便民服务”的运行体系,打通了全县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最后一公里”。

垃圾收集后怎么处理?镇西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祝令民说,厨余垃圾由专门的收运车送至厌氧发酵池或阳光堆肥房,有害垃圾送至镇有害垃圾归集点,可回收物送至镇大件垃圾和可回收物分拣中心。

在镇西社区,除了日常生活垃圾,还有不少农业生产废弃物,如何就地变废为宝?

走进广源畜禽专业合作社,占地30亩的养鸡场井然有序、不见粪污。“养了几十年的鸡,从最初1000多只发展到现在的6万多只,多亏有这套鸡粪处理设备。”合作社理事长吕其建说。2019年,合作社在养鸡场建起有机肥生产车间,总投入200多万元,政府通过畜禽粪污资源化项目补贴50%。

吕其建介绍,鸡粪通过输送装置送入全密闭的发酵池,经过25天翻抛发酵,完全腐熟的鸡粪送入成品堆放车间。发酵过程中的尾气则被集中处理,确保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目前,这套设施每年能生产优质生物有机肥3000吨。

“垃圾有了好去处,村里环境也明显变好了。”刘一龙感慨。前两年,他家门口堆了不少建筑垃圾和杂物,一到夏天就蚊虫乱飞。如今,垃圾清运干净,栽花种草,垃圾池变成一个小花园。

“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是‘十四五’时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任务。”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司长李伟国介绍,目前,中央农办等四部门正联合编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加快推动村庄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升级,为乡村全面振兴夯实环境基础。

截至2020年底,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8%,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超过9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不断提升,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

完善长效建管机制,让基础设施强起来

“葡萄8月份成熟,有了冷库,我们一直可以卖到元旦。”湖北省京山市秋满园葡萄种植合作社理事长段生远说,水果销售,最担心的就是保鲜问题。去年,政府支持合作社建成5座500立方米冷库,葡萄采摘后第一时间送入冷库预冷,一部分用冷链车运往城市的商超,另一部分3个月后错季销售,价格能提升50%。

去年,秋满园合作社葡萄产量达300万斤,产值超过4500万元,累计向周边村民发放务工薪酬3300多万元,村集体分红达到30万元。“葡萄效益不错,今年冷库面积还要增加。”段生远说。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说,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既要持续改善农村水电路气房讯等传统的基础设施条件,在村覆盖、户延伸上下功夫,也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针对农产品卖难、流通损耗大等现代农业的堵点,2020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中央财政投入50亿元支持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仓储保鲜冷链设施,降低农产品产后损失。

政策大力支持下,小小冷库成了果农增收致富的“金库”。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二级调研员王文忠介绍,为了促进苹果产业提质增效,全区推进片区化千吨冷藏库和果农个体化小冷库项目建设,通过财政补助、简化审批、惠农贷款等方式,去年支持脱贫村村集体新建冷库64座、脱贫户新建冷库265座。

新型基础设施既要建得好,也要管得好。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分析,一方面,要完善建管机制,避免“重建设、轻管理”现象。另一方面,也要统一管护技术标准,建立专业的农村基础设施管护队伍。

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各地持续探索。在四川省旺苍县白水镇解放村,村民张天祥每天都要到田地里转一圈,检查机井、变压器,全村1000多亩耕地,田里的各种水利、供电设施运行得咋样,他都门儿清。

目前,白水镇8600亩高标准农田划分为三级网格,村级网格设“一长三员”——网格长,由村干部、合作社负责人或种粮大户担任;管护员,由责任心强、有管护能力的村民担任;监督员,由村组干部、老党员等担任;农技员,由技术人员担任。

提升乡村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要投入真金白银。孔祥智建议,应健全基础设施建设分类投入机制。除了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外,还要壮大村集体经济,保障村内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供给充足,并通过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形式,调动社会资本参与。以“农有、农用、农享”为基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升设施建管水平和利用效率。

△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

8月4日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 2021年8月4日 第11版)

全文如下

谁不夸咱中国桥!(小康梦圆)

记者 徐佩玉

四川省宜宾市盐坪坝长江大桥索塔高183米,相当于60层楼,整座桥造型独特美观。大桥于7月1日通车试运行,将两岸车程时间由原来的约1小时缩短到现在的几分钟。兰 锋摄(人民视觉)

明月峡长江大桥位于长江上游重庆市南岸区广阳镇玉泉村,是国内首座双层四线铁路非对称花瓶型桥塔钢桁梁斜拉桥,上层为预留双线高速铁路,下层为重庆东环线客货共线双线铁路。图为7月26日拍摄的明月峡长江大桥合龙施工现场。新华社记者 唐 奕摄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历经6年筹备、9年施工,数万名建设者创造了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今年以来,截至4月6日,港珠澳大桥边检站查验出入境车辆46.8万辆次,超过2020年前9个月的查验总量。图为港珠澳大桥。新华社记者 梁 旭摄

从江河湖海到高山峡谷,被视为全球工程界“最擅长造桥”的中国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神州大地上建起了一座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向世界展示“中国建造”的非凡实力。

不论是桥梁数量,还是桥梁技术,中国桥的“金字招牌”早已享誉世界。于老百姓而言,这一座座桥梁,更是好日子到来的标志——往来更便利了,农产品卖出去了,通勤时间缩短了。小康梦圆,中国桥棒棒的!

闪亮名片,实力非凡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1957年10月15日,新中国第一座公铁两用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通车运营,拉开了中国现代化桥梁建设的序幕。

今年6月30日,江苏五峰山长江大桥继铁路面通车后又实现公路面通车,标志着世界首座高速铁路悬索桥正式投入使用。

60多年间,长江流域上一座座大桥飞架而起,连接大江两岸。1993年,九江长江大桥通车,11项技术成果刷新纪录;2009年,中国首座跨长江高铁桥梁——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通车,创下4项“世界第一”;2011年,京沪高铁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通车,是世界首座六线铁路大桥,也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高速铁路桥;2020年,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通车,标志着公铁两用斜拉桥进入“千米级”时代……据统计,目前长江上已建在建桥梁超过200座。

中国桥梁横跨的不仅是江河,还有大海和高山峡谷——

港珠澳大桥,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全长55公里,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跨海工程。从筹备到建成,历时15年,于2018年10月开通营运。开通一年后,经港珠澳大桥往来三地口岸的旅客每天就突破了6万人次。

湘西石家寨大桥,一座空中立交桥盘卧于山谷间,采用全高架式互通立交方式,由匝道桥、加宽桥、高架桥等10座桥梁组成,纵横相交。

还有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横跨在北盘江峡谷上,桥面至水面垂直高度达565米,相当于200层楼高。英国媒体曾将镜头对准北盘江大桥,在拍摄过程中,记者掩饰不住赞叹,频频用“印象深刻”“难以想象”等词语来形容这座壮观的大桥。

“十三五”期间,中国建成铁路桥梁14039座、8864.1公里,其中高铁桥梁6392座、6343.7公里。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一张闪亮的国家名片,展现着中国建造的非凡实力,屡屡获得世界顶级桥梁奖项。

著名桥梁专家、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前主席伊藤学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大跨度桥梁技术上世纪在美国、欧洲,之后在日本得到了发展,而进入21世纪后,中国在质和量上都引领了世界。”

畅通出行,助力致富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属长江三峡山地地貌,山冈丘陵起伏,河谷纵横交错。长期以来,长江和香溪河阻断了当地特色农产品——脐橙的运输。如今,秭归长江大桥飞跨西陵峡口,将脐橙运出了大山,该桥也成了当地村民眼中的“致富桥”。

64岁的秭归县归州镇香溪村村民胡家专说,以前,脐橙树大多种在三峡两岸,脐橙出山只能靠人工背,还卖不上价钱。“现在只需要一天,脐橙就能从树上到消费者手里。新鲜的橙子最受欢迎!一车8吨橙子,能卖3.2万元。”

大桥建成后,脐橙每斤售价增加1元,每年为农民增收约400万元。目前,秭归县约有18万人种植脐橙,规模化种植面积达40万亩,年产量超过60万吨,综合收入突破30亿元,脐橙成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黄金果”。

中国桥梁事业的创新发展,与国家建设、社会进步、人民福祉紧密相连。一座座桥梁的建成通车,便利了居民生活,推进了产业发展,为全面小康添砖加瓦。

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则让南通不再“难通”。

中铁大桥局副总工程师李军堂作为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的总工程师,在大桥建设的6年多时间里,与当地人一起度过了2300多个日日夜夜。

他告诉记者:“有不少年轻人家住张家港,却在南通上班,过去每天都要坐轮渡通勤,花40分钟横渡长江。碰上天气不好,轮渡停开,有时候等一天都不一定能过江,如果开车还得绕行40多公里。”

现在,有了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从张家港去南通,开车不到1个小时就到了。从南通到上海,铁路时间也从曾经的5个小时压缩至1个小时左右。“大桥的建成极大缓解了两岸交通,方便了人们出行。”李军堂说。

“我因为意外摔掉了一颗门牙,但是张家港这边治不了,只能去上海治。以前去上海大约需要两个半小时,有了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张家港到上海只需要50分钟,这极大方便了我去上海弄牙齿,现在已经做了5个疗程了,我特别感谢这座大桥!”张家港小伙林镓陈说。

点赞新技术,续写新篇章

1968年,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和建造并且全部采用国产材料的特大型公路、铁路两用桥——南京长江大桥通车。南京长江大桥施工中首次采用了沉井法,桥梁结构钢生产也全部实现国产化,且首次使用高强度螺栓代替铆钉。

从南京长江大桥开始,中国桥梁工程中大量使用中国技术,进行了多项技术创新。如今,中国桥已经成为“中国技术”的亮眼名片。

去年7月1日,随着主跨1092米的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通车运营,世界公铁两用斜拉桥主跨迈入“千米级”时代。

“江面就6公里宽,2个主塔间的距离达到了1092米,这给工程建设带来了不少难题。在此之前,世界上已建和在建同类型桥梁中最大跨度也仅有630米。”李军堂说,要想“跨得稳”,就要“立得住”,而主墩钢沉井就是这一“跨”的关键所在。

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沉井基础长86.9米,宽58.7米,高约110米,平面面积相当于12个篮球场,高度相当于37层楼,是目前世界上体积最大的水中沉井基础。李军堂介绍,中铁大桥局发明了助浮结构和充气增压系统,首次实现了16000吨重的钢沉井整体制造、整体出坞、整体浮运。通过封闭部分沉井井孔,并往封闭井孔充气,巨型钢沉井像鱼有了“鱼漂”,不仅可以自浮,还可以调节吃水深度以及浮运过程中的空间姿态。

为了把钢沉井这个“巨无霸”准确无误地固定在设计点上,中铁大桥局开创性地采用了“大直径锚桩混凝土重力锚”方案:将8根直径达3.5米的钢桩立在钢沉井的上下游处,南北两侧再各抛下4个重约900吨的混凝土边锚,将钢索与钢沉井连接,达到共同固定钢沉井的目的,解决了千吨级水流力作用下钢沉井精确定位难题。

除了跨度大,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还形成了65项专利、创造了14项新工法,实现了5个“世界首创”:实现千米级公铁两用斜拉桥设计建造技术世界首创,2000兆帕级强度斜拉索制造技术世界首创,1800吨钢梁架设成套装备技术世界首创,1.5万吨巨型沉井精准定位施工技术世界首创和基于实船—实桥原位撞击试验的桥墩防撞技术世界首创。此外,在世界上首次组织了原位船撞试验,可实现3公里范围防撞主动预警,有效保证桥梁和船舶安全。

半个多世纪以来,神州大地上架起了一座座跨越江河湖海的大桥,开创了一项项新技术、新工艺,创造了世界桥梁史上无数个“第一”。这样举世瞩目的成就,任谁看了,都得夸咱中国桥!

站在“十四五”新起点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桥梁建设还将续写壮丽篇章,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助力。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创作者,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