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产业如何跨越“小弱散”创新驱动,青岛90后做“专利茶”一年卖出近500万杯
风口财经记者 王好
“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白露。”眼下正是秋茶采摘时节,在江北纬度最高、面积最大的大田茶叶种植镇——青岛西海岸新区海青镇,茶叶已经进入大面积采摘期,茶农们迎来了秋天的丰收时刻。
自上世纪50年代成功试种茶苗,开启“南茶北引”序幕以来,青岛一直是北方优质茶叶产区之一,目前全市茶叶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0万余亩,约占全省四分之一。然而与此同时,从全国范围来看,种植及发展时间更长的南方茶叶显然更胜一筹。体现在规模上,整个山东地区的茶园面积和产量在全国占比均尚不足百分之一。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当下,如何跨越链条短、小弱散的“小农经济”阶段,实现北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记者近日在茶叶种植面积占青岛全市约三分之一,拥有“北茶之源”美誉的海清镇探访发现,改变正在悄然发生。
富农
茶农变身茶老板,年入300万
“海青当地的秋茶,香气高,滋味浓郁,富含茶多酚。”在位于海清镇驻地的一处茶园里,山东龙泰茗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俊龙一边指挥工人采摘秋茶,一边向记者介绍海青当地所产秋茶的独特韵味。据了解,从现在开始,一直持续到十月初,是海青秋茶的采摘季节,期间茶农们将根据茶叶生长情况进行多轮采摘。
今年50岁的李俊龙是地地道道的当地人,种了近30年茶的他,对于茶叶种植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为了种出好茶,他四处取经,潜心研究种植技术,是不少村民眼中的“茶痴”。不过,虽然茶叶种的好,但是对于究竟如何靠着茶业致富增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李俊龙并不清楚。
“咱祖祖辈辈就是种地为生,原先只想着怎么把自家的几亩地料理好就行,没想过办企业扩大规模。”直到2015年,海青镇作为西海岸新区特色小镇试点镇,以“竹风茶韵、静雅海青”为战略定位,全面铺开特色小镇建设。在相关部门的政策扶持和产业引导下,李俊龙发现,自己的茶叶种植技术可以通过产业化实现更大价值。于是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同时开始扩大种植规模,并通过水肥一体化等技术不断优化茶叶种植管理,提高土地产值和经济效益。
海青秋茶采摘
至今六年时间,他的茶叶种植面积已经翻了十倍,从最初的从不到10亩扩大到100余亩,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周边1000余户茶农成为了企业的“合伙人”,“我们为周边茶农免费提供种子、技术,优先收购贫困茶农的鲜叶。根据茶叶品质,茶农每亩地的年收入最高可达1万元。”
从种植户到茶企老板,李俊龙的经历正是海青镇通过打造特色小镇,促进产业富民的一个缩影。事实上,随着特色小镇建设的推进,不断集聚的项目正在为当地产业融合发展、居民致富增收持续提供“续航力”。
自海青特色小镇开工建设至今,已完成建设项目39个。其中,投资5000余万元建成的海青茶博园被评为AAA景区。去年12月,9个产业项目在海青镇北茶商街集中签约,总投资3.2亿元。集聚了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北茶工坊、南茶北引展销馆、青岛茶旅综合体、鸿雨抹茶、山东柴烧文化博物馆等16家科研机构和产业项目。
目前,海青全镇茶园面积3.5万亩,茶企200余家,年干茶产量260万斤,产值3亿多元,从业人员2.8万人。2019年,全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较年初净增1.6亿元,户均增收1.2万元。
创新
90后做出“专利茶”,一年卖出近500万杯
有了产业做基础,海青茶不仅富了当地村民,更吸引了年轻创业者的目光,通过创新与创意不断发掘传统茶叶的新价值。
夏铭翊是一名90后,同时也是乐茶(青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她告诉记者,企业研发的专利产品一次性可降解杯茶,将袋泡茶与可降解环保纸杯合二为一,其中的茶叶原料全部使用海青茶。去年5月份首次上市后,因为方便卫生口感好,收获好评不断,当年就销售了将近500万杯。今年销售情况更是节节攀升,“我们主要面向B端商务需求,做企业定制,今年到目前为止的销售量已经远超去年,其中一个客户就订购了200万杯。”谈及创业项目的选择,夏铭翊坦言,海青镇当地的茶叶产量和品质是她的“底气”所在。海青茶具有的滋味浓、香气高、耐冲泡等特点,为产品赢得了好口碑。
同时,作为年轻创业者,对于市场需求变化特有的敏感,又为海青茶的销售开辟了新天地。“疫情让公众更加注重餐饮卫生,我们看到了其中的商业机遇,结合茶叶产区优势,所以就顺势研发推出了这款产品。”夏铭翊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客户回访和反馈分析,他们发现,与以往商务接待场景使用茶包或散茶冲泡的方式相比,他们的产品一方面可以减少非环保纸杯的使用量,契合国家低碳环保的经济发展政策导向,另一方面客户的用茶量也会增加,从而对海青茶销售、茶农增收产生带动作用,“以年销售500万杯为例,总计需要约20000斤干茶,帮助茶农每亩增收1000元没有问题。”
如今,他们的一次性纸杯杯茶客户不仅遍布山东、辽宁、福建、广西等国内地区,更远销以色列、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国家。
突破
茶树旁种猕猴桃,茶叶身价翻三番
海青茶的好品质背后,离不开茶叶种植技术与制茶工艺的不断突破与创新。坐落于海青镇后河西村的青岛碧雪春茶叶专业合作社前身是山东第一家茶厂——山东联合茶厂(后改称海青河西茶厂)。合作社厂房的一个角落里,至今仍然陈列着一台1968年出产的老型揉捻机。致敬传统的同时,适合现代化标准制茶要求的动化、清洁化、连续化茶叶生产线已经成为茶叶生产的主力军。
合作社成员卢孝刚告诉记者,他们引进的自动化茶叶生产线是山东省首条,可以实现茶叶采摘后从摊晾、杀青、揉捻,到烘干、提香全程机械化,使用这条生产线,1人可以替代30人的人力。更重要的是,炒茶环节中对于温度、适度等技术指标全部可由电脑控制,从而最大限度避免了传统人工炒茶的不可控因素,让同一批茶叶鲜叶所出的干茶在口感风味方面保持统一。
除了利用机械化改良炒茶工艺,他们还在种植模式上另辟蹊径提升茶叶品质。据了解,茶树生长对于光照要求较高,过弱或过强的光照对茶叶中氨基酸的合成和积累都不利。因此对于茶树管理,特别是光照强、温度高的夏季茶树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茶树与猕猴桃间种
“以往来说,在春夏秋三季茶叶中,夏茶的品质稍有逊色,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高温强光影响。”卢孝刚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将茶树与红心猕猴桃进行间种,目的是利用猕猴桃枝叶在夏季生长期爬藤的特点,来为一旁的茶树遮荫降温。经过几年的反复试验,终于试种成功了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特点的猕猴桃品种。“六七月份大棚光照强了,猕猴桃的叶子也长大了,我们搭建了棚架,让猕猴桃的枝叶顺着棚架生长,正好在茶树上面形成了天然的树荫。”间种为夏茶生长营造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直接带来了茶叶品质和价格的提升,“通过这种种植方式,我们的夏茶也有了春茶的鲜爽口感,价格可以比普通种植模式的茶叶高两三倍,一亩地能增收3万元。”目前,这种种植模式正在全镇进行推广普及。
品牌
资本驱动,海青茶“出圈”新式茶饮
“中国茶企七万家,比不过一个立顿。”这是行业内广为流传的一句自嘲。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是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茶叶总产量为597.2万吨,中国贡献了近50%,国内销售量达220.16万吨,总额为2888.84亿元。但与此同时,跟不少特色农产品一样,在从产地农产品到社会消费品的身份转化过程中,产业链条短、小弱散,以及缺乏商业化品牌IP制约着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如何突破“宿命”,让茶叶销售和品牌塑造齐头并进,海青茶正在用一场与资本的互动,给出答案。
近日,海小青茶集旗舰店在青岛西海岸新区金沙滩啤酒城开业运营,5大系列30多款产品同步发布,不仅有茶饮品、茶点心、茶烘焙,更有茶香皂、茶牙膏、茶香氛等日化产品,这也宣告了海青茶“出圈”新式茶饮市场的一次全新尝试。
所谓新式茶饮,多是以优质茶叶、鲜奶、新鲜水果等天然食材,通过更加多样化的茶底和配料组合而成的中式饮品。川财证券数据显示,2020年新式茶饮市场规模达到1,136亿元(2015-2020年CAGR为21.9%),预计2025年将达到3,400亿元(2020-2025年CAGR预计为24.5%),新式茶饮将成茶饮行业规模最大的细分行业。
海青秋茶采摘
赛道之上,资本早已暗潮汹涌。今年6月底,“新式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登陆港交所;7月,另一新式茶饮头部品牌喜茶5亿美元D轮融资落定,投资方不乏红杉资本、高瓴资本、腾讯投资等业内“顶流”。
切入新式茶饮赛道,“海小青”可谓酝酿已久。今年6月,作为海青镇特色小镇建设方的青岛黄岛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和香港知名餐饮公司合资成立海小青(青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致力于研发健康的全民“新茶饮”。在海小青(青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正誉看来,茶元素是“海小青”品牌的灵魂,通过在茶上做文章,就是希望能推动青岛西海岸新区茶产业向新式茶饮、健康食品等深加工方向多元化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具有一流的茶叶研发能力,可推动茶产业深加工及技术成果转化,我们希望通过深度合作延伸茶产业链条,进一步助力海小青品牌发展。”目前,海小青已与国内行业领军企业深度合作,打造“茶饮+餐食+衍生品”产品体系,并逐步在国内一线城市布局线下品牌加盟店,让这一IP走出青岛走向全国。
事实上,围绕“品牌+科技”,做强茶叶产业的“海青思路”也已经明确。据悉,当地将大力实施“补链、延链、拓链”工程,推动海青茶产业“产学研、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一批标准高、规模大、品种优的精品茶园,打造青岛市级茶叶产业园;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建设全省最大茶种质资源圃。支持华忆茶业等茶企,开发茶保健、茶化妆等高附加值产品。启动运营年产50万斤的北茶工坊生产线,构建工业化生产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