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中国茶叶第一街!马连道“72变”

2022-04-03 04:41:07热度:68°C

部分图片来源:新浪微博,作者见图片水印,感谢图片作者的辛苦付出。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西城广安门外的马连道大街,一向以茶叶城的形象示人,被世人所熟知。就在最近,马连道文化创意街区项目实施方案已被市发改委批复,未来这里将打造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茶文化第一街”。

马连道文化创意街区

规划被披露 风貌大变样

马连道位于西城区广外街道,南北走向,是著名的京城茶叶一条街,曾被授予“中国茶叶第一街”称号。

刚刚被批复的文化创意街区项目规划显示,这次改造的路段北起广安门外大街,南至红莲南路,总长度约1432米,道路红线内及其东西两侧的公共空间都纳入改造范围。项目占地面积约6.6万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道路广场工程、绿化景观提升工程、给排水工程及电气工程等。

关于未来马连道的改造风格,据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整体思路是结合马连道产业发展现状,在疏解批发、仓储、物流等非首都功能的基础上,通过补充道路交通设施,提升绿化景观,融入城市主体文化元素,提升公共空间的功能性、方便性和吸引力,与地区传统的茶文化相结合,打造茶文化高品质街区。”

本次改造以“优化交通、绿化街道、完善公共设施、丰富文化内涵,打造智慧街区”为建设思路,整体布局为“一轴五点一区”,即以马连道道路为轴,串联起五处文化休闲绿地、街区中部核心区。

未来改造将通过提升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补充街道公共设施,打造高品质绿地、广场及特色文化小品景观等措施,将马连道街区打造成一个动静有序、休憩有场、设施完善、生活便利、文化氛围浓厚的创意文化街区。

在慢行交通系统方面,现有人行道结构不变,但会对阻车墩和交通分隔护栏进行改造优化,从北向南设置马莲花、茶花、茶树、茶叶四种主题样式,彰显街道历史文化特色。行道树之间设置自行车停车区域,让自行车摆放更有序。

此外还将对街区内散布的市政设施进行差异化非标准化的设计,凸显街区的文化特征,如变电箱、垃圾箱、井盖等。

就大家都很关心的文化休闲绿地设计将与中国茶文化元素相结合上,也有了具体说法:

马连道北里东侧绿地位于马连道北里小区三栋居民楼东侧,以“采茶凌露”为主题营造茶文化空间,布设休闲座椅方便居民休闲游憩;

百安居西侧绿地为条状绿地,以“嘉木欣欣”为主题,通过配置灌木、小乔木及地被花卉等多种植物,美化提升该区域形象;

马连道茶城东侧绿地以“茶圣茗饮”为主题,以山脉形态设置文化景墙,展现茶圣历史典故。

虽然只是远景规划,可这听起来就已如一杯清茗沁人心脾,未来的马连道街道,将告别困扰许久的稍许嘈杂与无序,成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展示首都精神风貌的核心街区,真的很期待这一刻早日到来。

广外马连道

闻名帝都的“茶马古道”

正如前文所述,马连道以卖茶叶而出名,那么这条街,这片地区,是与生俱来,就于茶叶结缘的么?

马连道,原是北京老宣武区广安门外西南角近一平方公里地域的总称,其范围大致是东起莲花河岸,西止湾子街,北起马连道北街,南到魏墙村。

这里原有着大片的沼泽地、苇塘以及几处零星的村落。名为“马连道”,是因为该区域内小道旁多生长马蔺草,也叫马莲、马兰花,转音得名。

新中国成立后,马连道地区最先发展起来的是仓储和运输业,上世纪50年代,广安门火车站建立,成为了当时北京最大的货运火车站,处于物资储运的需要和运输上的便利,广外一带相继建起了粮食、百货等专用铁路线的大型仓库和大批厂库。

彼时的马连道路两侧,就有粮食局、物资局、商业储运公司等的大小型仓库32个。

1956年,北京市茶叶加工厂也落户马连道14号,至此,马连道成为北京市最大的仓储基地,而这,也为日后马连道成为茶叶市场埋下了伏笔。

处在计划经济时代,为了平抑物价、保障供应,北京市一商局和二商局将大量货物储存在马连道的仓库里,于是,便有成批的商品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不经意间,马连道便成为了物流集散中心。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马连道开始出现小商品、建材、音响等各类市场,但却一直没有太大波澜,市场没有太大发展。

时间来到了1984年,国务院颁发了75号文件,决定将茶叶的经营权彻底放开,允许个人进行茶叶经营。嗅觉敏锐的福建、浙江等南方沿海茶商,便来到了京城,于马连道落脚挑摊。

茶商们为何会选择当时略显偏僻的马连道呢?前文说过,马连道拥有着北京市茶叶加工厂,而且离广安门铁路货运站又近,还有着绝佳的仓储和运输条件,几乎茶叶产业链条的所有环节,马连道应有尽有,再加上当时经济政策的开放性,马连道茶叶一条街的搭建,可谓顺应了天时地利与人和。

1988年,北京茶叶总公司茶叶市场成立,这也是日后马连道茶叶一条街的立市之源。

最初,外地的茶商们只是在附近租些仓库,将茶叶存放在这里,自己满京城推销。随着业务的扩展,上门来选购的商家越来越多,便逐渐发展成了一个个批零兼营的店铺。

到了90年代初,全国各地都有茶商看到了马连道蕴涵的商机,于是纷纷北上,云集于此,茶市初具规模。

1992年,马连道成立了茶叶批发市场。自1996年起至1999年,京马茶城、京闽茶城等也陆续建成开业,茶叶成为了这里的主业,名字中又含着一个“马”字,马连道在世纪之交,俨然就要成为名动京师的“茶马古道”!

1999年,北京市商委和宣武区区委、区政府看准了马连道的茶叶特色,开始投资整治路面、灯光、绿化等市政配套,准备介入马连道的发展,并对其进行扶持。

2000年,马连道茶城开业,茶商们告别了临时搭棚做买卖,“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游击队经营模式,搬进了敞亮干净的市场里。市场管理部门对第一批入驻的商户给予了最多优惠,一不收租金,二不收管理费,几乎什么费用都没有,还和茶商们直接签了5年的长期合同。

条件如此优越,于是不到两年,2.8万平方米的马连道茶城驻满了370多家茶商,整个商城以茶叶、茶具、茶艺、茶教育为主题,成了马连道茶街的标志。当时最红火的时候,商城门口从早到晚都挤满了来拉茶叶的卡车。

2000年9月28日,北京市商业委员会正式命名马连道为“京城茶叶第一街”,它成为被首批列入特色商业街的重点地区。

2004年北京茶叶总公司把自己的仓库改造成了茶城,2005年马连道最南边的鞋城也改成了茶城。

2010年北京马连道国际茶文化节上,马连道正式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茶叶第一街”,并授予了牌匾。至此,在马连道悬挂了10年之久的“京城茶叶第一街”牌匾被“中国茶叶第一街”取代,成为马连道的新地标。

现在回过头来看,二十一世纪的头十年,便是马连道茶叶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茶城门口每天从早到晚都挤满了拉货的车辆。据了解,当时每个茶商每天的批发量少则几千,多则几万,有的上十万元。

从“普洱茶大战”,到“马帮进京”......马连道的江湖,在那些年是何等的风光快意?可是盛极而衰,永远来的都是那么猝不及防!

近十年来,在电商的持续冲击下,传统行业都遭受着或多或少的冲击,茶叶行也不例外。

2016年,疏解,是官方给予马连道茶叶城未来的发展方向。当然,这个疏解,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街区的批发、仓储、物流和粗加工等非首都功能;

另一方面,则是鼓励企业加强和互联网的融合创新,加快向新媒体和数字版权、衍生版权领域拓展,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模式。

马连道茶城近年来的疏解,便是两条腿一起迈起来的。

一方面,商城内的部分茶商已经转战天津、河北以及北京远郊县等地;

另一方面,留守茶城或新入驻的茶商为适应当下的消费者,更注重茶产品的品牌化、多元化的营销形式,满足细分用户的多方面需求。

如今的马连道茶城,已没有了往日门庭若市的喧嚣热闹,这里在渐渐归于平静,这或许也是零售业,实体业当下、甚至未来若干年的现实写照,唯有适应时代的转变,才能好好“活着”!

另一方面,茶城归于平静, 还有一个好处便是让秩序重归井然。比如年初森源大厦的违建拆除,马连道东2号路的打通建设,若是放在茶城生意最红火的那些年,操作起来就麻烦多了。

未来环境升级的马连道,前有多数人出入北京第一站的西客站与莲花池公园,背靠冉冉升起的丽泽金融商务区,当可继续雄视京城西南角!

参考文献

1. 北京茶叶网 《实地走访马连道,感受茶产业的转型变革》

2. 360个人图书馆 达臻《谷雨时节 说说“中国茶叶第一街”马连道》

最爱大北京整理发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