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安徽小茶叶“长”出大产业已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

2022-03-29 15:16:57热度:79°C

扶持龙头

全省已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国家级示范社31家,15家企业入选“2019中国茶业百强企业”

8月20日下午,记者从庐江县柯坦镇到万山镇,一路长冲河水汩汩流过,虽已过了采摘季,沿岸茶园绿意不减。

“这时候茶农都进城打工了,但我们不能松懈,不比茶季清闲。”在万山镇,庐江县春清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厂房,一楼是刚刚建好不久的冷库,三楼空着,负责人王春清告诉记者,这里将建成包装车间,还会引进一台工业机器人提高效率。改变作坊式的加工生产、“露天叫卖”的销售方式,春清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入社社员378人,直接带动2000多户茶农,年产值上千万元。

在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虽然天气炎热,但8月以来谢裕大茶博园里迎来一拨拨游客。 “预计8月份游客流量能达到2万人次。”负责人徐纪苗介绍。赛事+旅游、养生+旅游、茶文化+旅游……近年来,依托独特的茶文化和生态风光,我省各地推动茶旅融合,茶产业发展道路豁然开朗。显然,只有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才能推动这种“融合”。

“传统茶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是缺乏有实力的企业支撑。 ”省供销社副主任杜爱玉说,近年来我省鼓励龙头企业强强联合、抱团发展,推动茶产业集团化、规模化发展,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截至2019年底,我省已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58家;国家级茶叶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1家,省级示范社77家。全省亿元以上规模企业达20家。我省15家企业入选“2019中国茶业百强企业”,其中3家企业进入前20名,位居全国第三;11个县(市、区)入选“2019中国茶业百强县”,位居全国第四。

杜爱玉告诉记者,下一步将按照“做大做优做强”的原则,对安徽茶叶龙头企业“甲级队”给予政策倾斜、重点帮扶。鼓励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实现茶企强强联合、抱团发展。

如何实现真正的优势互补,抱团发展?杜爱玉透露,我省正积极组建安徽茶业集团,培育真正的徽茶龙头领军企业。 “建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专业合作社、茶叶协会为纽带,家庭茶场和茶叶大户为基础的茶产业联合体,采取订单、合同、股份等形式,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将有效促进茶农增收和整个产业链价值提升。 ”

擦亮品牌

全省有县级以上茶叶区域公用品牌50个,中国驰名商标18个,省级著名商标167个

“原先我们庐江人管这叫‘扫把茶’,采的杆子特别长,一般供自己家喝。”说起“白云春毫”的“前世今生”,庐江县供销社副主任胡景柱用食指比划了一下,“一直到1987年,才有了‘白云春毫’这个名字。 ”

开店要立招牌,茶叶同样需要塑造品牌。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消费者往往通过挑品牌来挑产品。

“通过每年举办茶文化旅游节,参加各类茶博会和展评活动,‘白云春毫’的茶品牌才渐渐有了知名度。 ”胡景柱告诉记者,今年“白云春毫”春茶优等品均价近千元,带动鲜叶收购价格水涨船高。尝到品牌化运作的甜头后,庐江还将进一步加大对茶叶公共品牌的保护力度,实行品牌使用许可管理制度,通过保证产品质量,保护品牌声誉。

记者了解到,长期以来,我省茶产业处在品类强、品牌弱阶段。 “历史名茶说出去如雷贯耳,但市场份额小,品牌弱,消费者难以形成忠诚度。”省茶叶协会资深专家朱飞鸣说,安徽茶叶品牌知名度普遍较低,但许多历史名茶品类具有较高知名度。这种落差导致企业普遍倾向于宣传品类,而弱化甚至忽视品牌宣传。

为此,近年来我省以传统四大名茶为重点,兼顾地方区域公用品牌塑造,连续三年组织参加中国国际茶博会,借助合肥农交会、上海农交会等平台,集中宣传推介我省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在全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评选中,“六安瓜片”“黄山毛峰”顺利入选,位列全国第一。

在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中,“祁门红茶”“六安瓜片”等多次入选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岳西翠兰”“霍山黄芽”等区域公用品牌价值逐年攀升。目前,全省已有县级以上茶叶区域公用品牌50个,中国驰名商标18个,省级著名商标167个。

8月28日至31日,第十三届安徽国际茶产业博览会将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据了解,本次展会有1000余家茶产业相关企业参展,较上届增长317%。参展展品丰富,产品覆盖面广,广西、陕西、湖南、云南、江西、浙江等都将组团参加本届茶博会。

省供销社理事会副主任汪斌说:“除了展示展销,六大茶叶主产市专场推介、徽茶区域公用品牌和名优品牌推介等一系列活动也将在茶博会期间举行,不仅能增强各产茶省间的交流合作,也将促进我省茶企品牌推广和产品销售。 ”

提升品质

2019年全省共改造低产茶园24.89万亩,新建良种茶园10.63万亩,茶叶“三品”认证面积246.75万亩

日前,第十三届安徽国际茶产业博览会的重要活动项目之一,首届长三角名茶评比大赛在合肥举行。 “162家企业报送了278个茶样。通过比赛可以发现,这些茶叶品质都非常好,做工精湛,表明近年来茶叶制作水平在稳步提高。 ”作为评委之一的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实验师宋丽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随着企业规模做大做强,生产设备的升级换代,茶叶的制作工艺也在提升。在春清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厂房内,记者看到一层楼里全是各式生产机械,可以实现加工全程的自动化。 “去掉茶梗、茶末、黄片等,人工每人每天只能选出1斤多的净茶,而色选机一天能选出2000多斤。”王春清告诉记者,花100多万元新建的加工生产线,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员工从原先的五六十人缩减至3人,“而且人工误差大,通过机器加工,品控更加稳定。 ”

茶叶加工的落后是实现茶叶标准化的软肋,如果没有优良的加工条件与技术,最终会影响茶叶的安全性以及质量。为此,我省大力推动先进茶机具的推广应用,全面提高茶叶产品的质量。

标准化还体现在茶园建设和管理上。在庐江柯顺专业合作社的茶园里,今春刚种下去的茶树矮小又整齐,每排茶树之间蒙上了黑色的地布。合作社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按照现代化标准打造的良种茶园。 “每排茶树之间间隔1.5米,地布可以防止杂草生长。 ”

据了解,我省部分老茶园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园,产量低,品质不稳定,良种比例低。为此,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茶产业绿色增效模式攻关、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及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创建等项目,通过示范带动,普及推广茶叶绿色生产关键技术。

2019年,全省共改造低产茶园24.89万亩,新建良种茶园10.63万亩,茶叶“三品”认证面积246.75万亩;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示范区化肥用量减少17.35%,茶叶绿色防控面积达160万亩;超过400家茶企入驻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平台。

茶园标准化建设不仅提升了产量,而且为推广机械化管理创造了条件。据了解,目前我省高山茶园、生态茶园面积比重大,茶园道路、电力等配套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机械化程度不高,全省茶园机械化管理面积仅53.9万亩,机采茶园面积只有36.2万亩。且大部分茶园只采一季春茶,夏秋茶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利用,这也是我省茶产业发展的突出短板。

专家建议,要强化科技投入,依托中科大、安农大、省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加快轻简化的机采、机剪、机耕技术与装备研发,推广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的茶叶初制、精制生产线,实现“机器换人”。开展夏秋茶资源利用技术攻关,延伸产业链条,实现茶资源高值化利用和全产业链提质增效。

原标题:小茶叶“长”出大产业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16182753 27534801 48011872 18725022 50220116 01161904 19040117 01171986 19862083 20831890 18905021'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315156) and MATCH(title) AGAINST('16182753 27534801 48011872 18725022 50220116 01161904 19040117 01171986 19862083 20831890 18905021'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