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东家APP安溪铁观音茶叶里,藏着中国村民的奋斗史

2022-03-28 10:02:33热度:66°C

周志超是个特别的茶农,在浮躁和快速前进的时代里,他守着自己的山头,守着茶园,守着信念过了十多年,也许还会这样度过一生。

但1981年的周志超,却尚未如此沉着企且坚定。

当年,周志超当兵回乡,找到了自己的堂叔,想要在县里找一份工作,哪怕扫地做饭都可以。

但堂叔觉得他的个性不适合外出打拼,建议他还是做老本行:茶叶。

周志超家里六代做茶,父亲在解放前还在泉州的茶庄给人当伙计。

在改革开放前,安溪的茶叶是一家一户,安溪的铁观音在当地还是以加工为主,茶叶都是茶站(安溪茶厂)统购的。

八十年代开始,安溪的茶叶产业刚刚起步,农户刚开始可以允许种植茶树。

于是他听了堂叔的建议,回到了安溪村里。

他分配得到三棵茶树。在之后三年的时间里,他一个人拿着锄头一锄头一锄头开荒,在妻子的帮助下他从三颗茶树开到四五亩地的茶园,当时村里几千亩的荒野,被开垦的茶树不过二十亩,而开垦完后,接下来第一年的养护很重要,要给茶园除草,填土。

当时他的茶园种植的很杂,有黄金桂,也有铁观音,毛蟹等。

1984年10月4日,他当上了村里的党总支书记。而当上了村领导后,他考虑再不是自家的几亩茶园,而是要考虑到全村的经济大局,当时国家鼓励一村一业,他选择了在村里发展茶树,于是在村里办理了茶叶加工公司。

命运绕了一圈,还是把他带回了这片土地,将他和安溪茶树的命运的连结在了一起。

1986年公司起步,他和三个股东通过办理全村最大贫困村证明,一人贷款了2万元作为起步资金,第一年的时候,他们收了村里一万多斤的茶叶,当时价值3000多元,但却一两都没有销售出去,因为他完全不知道该怎么销售,当时也没有人喝铁观音。

他找到了福建省农科院的副院长帮忙,对方建议做成袋泡茶,这样才可以进入单位采购计划。

但袋泡茶就是要把茶叶碾成茶碎。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他向安溪茶厂借了几斤棉纸做试验,后来他在大板凳上,用电熨斗,竹条压住一烫,然后压起来,割成小袋,后来留一边把茶碎放入,当时连缝线都是村里人用手工缝制的。

而村里通往福州的农科院唯一的路,只能用拖拉机开。就这样半夜开着拖拉机出发,连夜他才把茶叶送到对方单位。茶叶销售了出去,周志超心头的大石头总算落下,不然连村民的工资都发不出来。

可从鲜茶到袋泡茶一斤变成几盒,一盒才两元,赚不了多少钱。

后来第二年他更新了包装,他开始有意识地找到一些人,在漳州,厦门,泉州设立一些小点,开始分发销售茶叶。

那时候做茶叶很辛苦,有一次他们去厦门送货,因为拖拉机白天不能进城,所以只能晚上出发,但路上却碰上了大雨,他们身上唯一的雨衣都只能拿来盖茶叶,人没有地方躲,人只能躲在车底下。

这样的故事,周志超能说出很多来,毕竟那条通往城市的路过去和现在完全不一样。

后来在周志超的带动后,他们村有十几个人开始做茶叶。后面在做茶叶生意的这批人,已经领会了经商的奥秘,对市场的规律明白许多,不像他一样往返在家乡和外界之间,没有太多心思去思考。

如今老一辈做茶叶的人知道周志超的名字并不少,他为村里的茶叶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贡献,但现在他说自己也快被人忘记了,因为他这十多年来隐居深山,开始埋头一项新的事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