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馆30年发展白皮书
由《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联合举办的2007-2008年度全国百佳茶馆颁奖典礼于8月14日在广西南宁成功举行。图1为中华合作时报社社长杨建平(左)、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为《2007—2008年度全国百佳茶馆消费手册》和《中国茶馆发展30年白皮书》揭牌。
30年中国茶馆蓬勃发展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6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茶业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一起飞速发展,迎来了茶叶种植、加工、流通、消费的全面繁荣。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在中国,自古就有“茶为国饮”的说法,人民普遍有饮茶的需求。茶叶的种植、加工、使用,有上千年悠久的历史。作为一个产业,它是茶区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茶农赖以生存的农产品,对整个社会来说,它是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产业。同时,茶又是一种特殊的农产品,在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中华茶文化。茶产业既横跨第一、二产业,也涵盖了包括文化的第三产业。而分布城乡的茶馆,则是茶经济与茶文化的一个重要交集点。它既是茶叶的消费场所,又是茶文化传播、展示、交流、传承的平台。可以说,茶馆的发展,全面展示了一个时代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状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农村改革,彻底消除了“左”倾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大呼隆”劳动和“大锅饭”分配,使茶农生产积极性高涨,打破了“以粮为纲全面砍光”的单一种植机构,使茶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产量迅速提高。随着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国民经济改革的深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社会全面进步,文化及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发展,使人们有了更多可支配的财力和时间,一个大众消费时代的来临了。中国的茶馆业从此进入从未有过的蓬勃发展。随着台湾等地的新型茶馆进入后,真正意义的现当代茶馆开始出现。
历经跌宕起伏的发展过程后,当代茶馆具备的功能,承载的文化更加丰富,服务对象更加广泛。茶馆数量较30年前增长近20倍,总量突破10万家,分布范围拓展至全国各大城市及许多乡镇。一端连接生产、一端连接市场的茶馆,在承载交际、信息、审美、教化、休闲、餐饮等社会功能的同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标识和徽记。
茶馆的兴盛从一个特定的方面见证、展示了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进程。茶馆的发展也引起了党和国家及社会各界的关注。
中国茶业历史悠久,起源于神农,兴盛于唐宋。千百年来茶的种植,使用技术不断演进、提高,茶文化研究不断深入,各种茶的历史文化典籍,著作丰富多彩。但在民国时代滑入衰落期,这个行业真正的恢复发展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的改革开放新时期。
作为茶叶消费和市井文化的一种载体,茶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晋南北朝。茶馆正式形成在唐代,经历了宋代、元明时期、清代到近代的几个发展阶段,伴随着茶产业走过了1700年的历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开,茶农有了属于自己的茶园,生产积极性高涨。1979年全国茶园面积达到105万亩,茶叶产量连年增长。
1984年中央1号文件放开茶叶等农特产品的流通。中国茶业经济管理体制开始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转变。茶叶流通由过去的单一渠道向多渠道转变,城市零售网点广泛铺开。此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茶叶都是由产区生产加工,销区拼配、批发,最后由副食品公司茶叶科批发给茶叶店。
来源:互联网
陶罐茶叶醴陵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