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建好基地创名牌推进茶叶产业化

2021-03-04 12:34:52热度:124°C

嵊州市地处浙江省东部,总面积1784平方公里,七山一水二分田,全市辖28个乡镇,1148个村,总人口73.8万人,是中国茶叶之乡和全国珠出口基地县。全市现有茶园面积12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基地面积1.5万亩;年产茶叶1万吨以上,其中名茶2800吨;年加工出口珠茶3万吨,创汇4000万美元以上;农民来自茶叶产业的总收入达2亿元以上。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已对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茶叶产业已真正成了我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广大农民的致富产业。

一、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为我市加快茶叶产业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我市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湿润,常年平均气温为16.4℃,10℃以上有效积温为5166.2℃,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299.1mm,山区多云雾,十分适宜茶树生长,所产茶叶香气馨郁、滋味醇和,经久耐泡。以我市茶叶为主加盟拼配的天坛牌3505特级珠茶还在1984年8月西班牙马德里举办的第23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大会上获金质奖。大自然母亲的恩赐,为我市发展茶叶生产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同时,也赋予了我市茶叶生产的悠久历史。据史料记载,我市茶叶的种植、采制和饮用,起始于汉代,流行于晋代,到了唐朝,已成为浙东著名的产茶大县,在元、明、清各个朝代,“剡溪茶”历来都是朝廷贡品,“泉岗辉白”茶在清末就被列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抗战以前,茶叶年产量创造了5000吨的历史记录。

建国后,特别是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市茶叶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得到了更快发展。到目前,全市28个乡镇均有茶叶种植,1148个村中有90%的村产茶,茶园面积、茶叶年产量、名茶年产量、珠茶出口总量、良种场繁育基地面积等方面均居全省第一,有的甚至全国第一,并基本形成了全国珠茶加工出口中心。

二、名牌战略和龙头带动战略的实施为我市加快茶叶产业发展找到了突破口。针对当前茶叶产业化程度不高、市场发育不完善、茶农增产难增收的现状,市委、市政府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要求,着力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从而为我市加快茶叶产业发展找到了突破口,形成了新一轮发展高潮。

一是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围绕打响越乡名茶的牌子,先后召开了茶叶产业化座谈会和产业发展研讨会,开展了商标征集活动,组织了“越乡杯”名茶炒制大赛和名茶评比活动。在提高茶叶品质、改进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了茶农的质量意识、品牌意识、精品意识,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知名度,增强了市场竞争力。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已成功地开发了龙井、辉白、毛峰三大类数十个品种的名优茶。其中“桂岩雾尖”、“泉岗辉白”在1995年第二届农博会分获金、银奖,“泉岗辉白”、“金钟茶”获省级名茶证书,“舜皇云尖”、“幸福银针”、“幸福辉白”在’98中国北京国际名茶、茶制品、茶文化展览会上均获“名茶推荐产品”,“越乡龙井茶”、“麦饭石龙井”、“幸福银针”获省一类名茶称号。

二是积极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围绕实现茶叶加工增值这一目标。近几年来,我市坚持“谁有能力谁奉献”的原则,打破所有制、地域界限,积极兴办了一大批带动性强、辐射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拉长了产业链。在珠茶生产上,形成了以浙江省三界茶厂为龙头的58家精制茶厂,年加工珠茶出口量约占全国珠茶出口量的50%。其中浙江省三界茶厂每年投放给茶农的茶叶收购款高达1亿元以上,所注册的“三界”牌商标也被评为省第二届著名商标。在名茶生产上,新成立了嵊州市越乡茶业有限公司,统一负责越乡名茶的质量、包装、标饰等工作,确保“越乡”名茶具有过硬的质量保证,切实维护品牌信誉,把全市的名茶生产纳入了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三、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为我市加快茶叶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了五个方面:一是抓良种推广。早在1983年,我市就根据无性系良种名茶“迎霜”的生长特性和品质特点,在崇仁镇应桂岩村进行了大胆试种,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此基础上,市委、市政府抓住机遇,通过蹲点指导、政策扶持,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茶农发展无性系良种名茶的生产积极性。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推广无性系良种茶园1.5chinatea万亩,良种茶投产面积达1万亩,产值达6000万元,占茶叶总产值的四分之一。二是抓典型示范。茶农应陈德,承包1.6亩茶园,运用科学的肥培管理,采用合理的采摘方法,98年亩产名茶317.5公斤,亩值近2万元,每亩净利10668元。在这些典型示范下,全市涌现了一大批亩产值超万元的高效典型。如崇仁镇连片5000亩无性系良种名茶基地中的3000亩生产茶园,今年春茶一季总产名茶300吨,平均亩产达100公斤,亩产值达7000元,预计今年茶园亩均产值超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这在全国都是十分罕见的。三是抓技术培训。在每年春茶采摘开始之前,层层举办名茶炒制技术培训班,积极培养炒制能手,不断提高名茶炒制质量。在今年越乡杯名茶炒制大赛中,一等奖获得者所炒制的名茶现场拍卖价高达每公斤15568元,从而使广大茶农对名茶炒制质量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提高名茶炒制质量的积极性。四是抓茶机推广。自我市发明珠茶炒干机后,在全国范围内首先实现了珠茶加工的全程机械化,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近年来,我市又对名茶机械进行了积极的研制和创新,并取得了较大成效。目前,嵊产“叶峰牌”名茶机械已被省农业厅列为机制名茶建设工程的重点推荐产品,有效地减轻劳动强度,缓解劳力矛盾,提高炒制工效,促进名茶生产的快速发展。全市拥有名茶炒制机已达2300余台,年产机制名茶900吨以上。五是抓质量标准。制订了越乡名茶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对茶叶采摘、炒制、包装等各个方面都作出了具体规定和要求,从而防止了粗制滥造现象的发生,确保产品有过硬的质量保证,切实维护了产品信誉。

四、市场网络的完善和农民贩销大军的崛起为我市加快茶叶产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要使茶叶产业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并实现增产增收,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大力开拓市场,不断提高我市茶叶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为此,我们着力抓了两个方面。一是依托基地建市场,采用多方筹资、多元投入的方针,在重点产茶乡镇和集散地建立了12家名茶市场。这些市场的建立和完善,真正对茶叶产业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并致富了广大茶农。如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嵊州市名茶市场,在交易旺季时,每天进入市场的购销人员高达5000人次以上,日成交量高达40吨,成交额达500万元左右。二是组织农民闯市场,农民是开拓农产品市场的主体,也是加快发展茶叶产业的主体,为了使广大茶农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胜利者,我们一方面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为目标,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成立了全市茶业协会,积极为广大茶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另一方面,通过采取政策上倾斜、政治上关心、资金上扶持的相应措施,大力培养农民贩销队伍,建立了一支近万人的茶叶购销大军。他们走南闯北,为不断开辟国内外茶叶市场立下了汗马功劳。如名茶贩销大户俞香瑞,年贩销名茶达15吨以上,贩销额达100万元。正是有了完善的市场网络和农民贩销大军,我市的茶叶得以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目前国内销地市场已遍及10多个省市。尤其是在山东滕州,“正宗嵊州新茶”享有极高的声誉,一些消费者甚至到了非嵊州茶叶不喝的地步,茶叶创意设计茶叶茶氨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