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四年成为全国最大绿茶基地省
中国茶网资讯:五百里茶廊绿绕黔北,千万仞茶山香飘云端!10月15日以来,记者兵分几路,深入茶区,不论是在湄潭、凤冈的田畴大坝,还是在丹寨、贵定云雾缭绕的山巅,只见绿油油的茶树丛顺着山脉“流淌”,修剪一新的茶园如同女孩的“刘海”般整齐,新老茶园处处生机盎然。
省农委负责人告诉记者,自2007年出台《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以来,我省不断加大投入加快茶叶基地建设,一年一个新跳跃,茶园面积已从2006年的102万亩发展到目前的283万亩,到今年底全省茶园面积将逾300万亩,完成了一个完美的“四级跳”,4年间将成长为全国最大绿茶基地省!
资金整合茶乡就是新农村
“是国家的扶持政策让我拥有了几亩绿色银行”。凤冈县土溪镇大连村村民曾令辉自豪地带记者参观他家的3亩茶园。3年前,他种3亩茶只交180元的茶苗费,政府补贴了450元苗款和75公斤有机肥,种茶投入并不多。
近几年来,我省的茶农都享受到与曾令辉相似的扶持待遇。凤冈县连续两年制定了50条扶持政策,从地方财政收益中不停追加资金助推茶产业,今年已增至2400万元。道真自治县按每亩330元全额补贴新建茶园农户苗款和70元的保水剂。湄潭茶农除上述补贴外,还可得到有机茶园认证补贴等。丹寨县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措施,鼓励农户、企业和县外资金投入茶产业。
为解决茶农、茶企融资难,各地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办法。凤冈县为1.54万亩茶园确权颁证,成立了农村产权服务中心和富民现代农业担保公司,为9.6万农户评级授信额12亿元,已向农户提供担保贷款4.74亿元,还积极协调金融部门降低贷款利息扶持茶产业。道真自治县对规划的茶叶加工厂及茶园建设贷款给予贴息,把国土整治项目安排在茶区实施。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茶区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已具新农村雏形。湄潭县去年总计投入资金2.61亿元加快茶叶基地建设和改善茶区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道真自治县电力部门对茶区线路进行农网改造,水利部门安排项目资金同步建设茶园灌溉渠系,购买茶园机械及加工设备也可享受农机补贴。务川自治县整合资金确保茶区水、电、路畅通和茶青交易市场配套,高规格建设配套基础设施。
2007年以来,我省发挥财政支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对茶产业的人才、科研、资金、基础设施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省级茶业专项资金累计投入1.41亿元,还把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5.1亿元用于支持茶业发展。撬动农户、企业等每年投入茶业达10亿元以上,年新建茶园以50万亩以上速度递增,占全国年新建茶园面积的一半。近300万亩茶园成为黔中大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坚强支柱。
企业进村学有榜样心踏实
7年前,记者在晴隆、凤冈等茶乡采访时,遇到的外地茶商都说贵州的茶园规模小、散、不规范。浙江茶商叶建林曾说他一个人就要收购好几个县的春茶。然而农民却担心种出的茶叶卖不掉。
时过境迁,记者在采访中看到,茶园犹如绿色的地毯盖在山头,铺在大坝,一栋栋白色的厂房标志着一个个现代化的茶叶加工企业已扎根我省茶区。在道真自治县宏福茶业公司玉溪镇桑木坝茶场,300亩连片茶园里灌渠整齐,一个个太阳能杀虫灯显示着这是一个无公害的标准化茶叶基地。道真已成功引进四川米仓山茶叶集团等企业,建成5间现代化茶叶加工厂,年生产能力达1300吨,带动该县每年新增优质茶园2万亩。
我省已注册茶叶加工企业521家,比2006年增加68%,积极引导企业和大户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农户发展茶园,让广大农户学有榜样,卖有去处。“以前种茶担心卖不掉,如今外省的老板都敢租我的地种茶、建厂,我自己当然也敢种。”正安县中观镇鲜光村农民宋聚强家有十来亩地,3年前把4亩地流转给外省来的种茶大户后,觉得种茶应该有“搞头”,他也跟着种了6亩。企业入驻增强了茶农致富的底气和信心,让茶农吃下“定心丸”。
为了发挥茶企的龙头作用,正安县对每家茶企给予20至40万元补助,引得省内外投资者纷至沓来,今年将投产的新茶企就有10家,预计5年内全县茶企将超过百家。在茶企带动下,正安县已新建高标准茶园12.2万亩,今冬明春准备再建2万亩新茶园。该县耕地面积只有2.3万亩的乐俭乡,已建成茶园1.6万亩。
凤冈县土溪镇野鹿盖山原本是草比人高的荒山。2007年,贵阳茶商租赁荒山种下了2000亩茶树。该县采取租赁建园、分包经营、以厂带户、股份建园等多种方式,引进和组建本地茶企在规模经营中各显神通,蜂岩镇云峰茶业公司“租赁流转、优先用工”等模式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该县已初步有8个茶叶产业带,10个茶叶专业村,全县茶园达22.19万亩,建成了西南地区最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
丹寨县加大对黔丹硒业有限责任公司和添香园硒锌茶厂生产能力的培育,引导和鼓励合福(台湾)茶业公司深入茶农和基地,培育和壮大黔东生态有限公司和华阳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带动全县发展标准化茶园3.2万亩。预计今年茶叶总产量可达750吨,茶叶总产值有望突破4000万元。
良种推广一捧茶青抵半背包谷
务川自治县黄都镇云丰村农民杨再凡回忆起今年第一次出售茶青时激动得哭了。“一捧茶青19块钱,抵得上半背包谷。”近年来,大力推广无性系良种茶园和改造老茶园快速助茶农致富也是我省农民种茶积极性高涨的一个主要原因。
阳光下,整齐的茶树顺着山丘起起伏伏,如同涌起的波澜一般。行走其间的人,更像是一朵朵小小的浪花。湄潭县永兴镇连片的万亩茶园是我省著名的老茶区,经良种改造后已变成了一个叫“茶海”的旅游景点。像这样连片的良种茶叶基地,在湄潭比比皆是。全县28万亩茶园中无性系良种茶园达26.76万亩,占96%。
据专家介绍,无性系良种茶园产量高,3年即可投产。近几年来,我省新建的茶园基本是无性系良种茶园,基地建设严格实行茶树良种化、基地规模化、技术标准化、环境清洁化和生产机械化。湄潭县规划了5条茶叶产业带,对老茶园进行有序改造,对比后让茶农尝到良种茶园的甜头,使全县茶园面积从4年前的10万亩上升28万亩,基本实现农业人口人均1亩茶。
质量保证奠定绿茶大省基础
凤冈县负责人告诉记者,2008年为了扩建万亩茶园,农民在荒山上除草手上的皮都掉了一层,因为县里规定不准采用化学制剂,担心除草剂破坏了土壤环境影响茶叶质量。
我省的生态环境、土质、水质和空气都极适宜茶叶生长,丹寨县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全省首家茶叶现代良好农业示范基地县,凤冈县是全国有名的富锌富硒茶之乡等,这为发展茶产业提供了先天的基地优势。
“绿茶基地大省并不意味着是必然的绿茶大省,那是茶叶产量、质量、品牌和价格等方面的综合,要建设绿茶大省必须从基地建设这个源头抓起,把好原料关。”有关茶叶专家认为基地建设是茶园生命线和竞争力的保障。我省决定加大茶产业发展力度以来,21个茶叶重点县的建设任务繁重,但为了保证建园质量和为建设绿茶大省奠定基础,各地在建园之初就特别重视茶叶质量安全监管。
务川自治县按照干部盯茶农、人盯模范茶园的机制,严格按无公害标准管护,严禁使用高毒、高残农药和违禁肥料,从源头上把好茶叶质量安全关。大力提倡“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无公害茶园建设模式,使全县茶园全部按无公害标准生产,绿色食品茶面积占60%以上,有机茶认证面积占40%以上。
为了防止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急功近利大量施用化肥,各地积极聘请科研院所和大学专家为茶产业把脉,利用各种培训机构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和茶农,指导茶农和茶企高标准生产。道真自治县与西南大学建立技术合作关系,推行先进种植技术,开展硒锶茶叶品质和茶叶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使全县无性系良种茶园达74%,6500亩通过有机茶产地认证。还利用县农广校茶叶中专班培育农村青年,择优选择部分毕业生进入茶叶专业村,开展茶叶技术辅导,提高茶园除草、施肥、修剪管理水平。
为了确保基地质量,各地大力鼓励和支持茶叶企业、协会申报无公害生态茶、绿色茶、有机茶的产地和产品认证,引导农民着力提升茶叶质量。余庆县小腮镇春井村苦丁茶生产基地已被列入国家地理保护产品基地,该县被命名为“全国第二批无公害农产品(苦丁茶、绿茶)生产示范基地县遵义市已获得有机、绿色和无公害认证的茶园分别为4.6、0.9和3.7万亩。
龙天茶叶茶叶店包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