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湖南:黑茶出安化

2021-03-04 10:54:13热度:188°C

中国茶网资讯:从台湾来到湖南省安化县东部的小淹镇,何建是为手中这支签有“华堂”二字的千两寻根。

与这位茶艺大师一道而来的还有好友曾至贤,后者是台湾知名茶文化学者。10年前,正是曾至贤的极力宣传,曾经誉满“丝绸之路”的黑茶,在沉寂了半个多世纪之后,再度走出历史云烟笼罩的茶马古道。

千两茶是安化黑茶中的特色品种,以每支()茶叶净含量合老秤一千两而得名。它在上世纪50年代曾绝产。然而,2000年之后,千两茶的名气却越来越大,登上了日本、韩国、台湾地区以及整个东南亚收藏者的茶台。

两人决定在安化黑茶的谱系中追寻千两茶的足迹。

明清时期的安化,小淹镇至东坪资江沿岸百里之内,逐渐形成了江南、黄沙坪、东坪、小淹、苞芷园、酉州、边江、鸦雀坪八大茶镇,拥有三十多个茶叶专用码头,三百多家茶号,十万茶工。“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流传的诗歌正是当时茶业兴旺的写照。

黄沙坪为八大茶镇中最显赫的一站。黄沙坪位于安化辰山东北麓,资江中游南岸。宋代时,黄沙坪仅有几户人家,后因茶业发达,将一个黄沙坡和乌刺蓬逐年开发成为一个小集镇而得名。鸦片战争前,黄沙坪主产黑茶;清道光至民国初,茶业加工以红茶为主。黄沙坪就此成为安化黑茶、红茶加工和出口的重要口岸。

明清茶业兴旺时,常有茶行35家,最盛时期多达52家。清政府为了保护茶商,曾派军队驻黄沙坪一桥之隔的桥口。永泰福茶号的一位90岁的老茶人回忆,民国时期,黄沙坪资江沿岸不到1.5公里的沿线就有13个船码头,其中9个主要用来装运茶叶。

许多大的茶号,如三德玉、晋记、永泰福、宝聚昌、宝聚庆等等,都踩制千两茶。当时一个踩卷师的工价是一天一个银洋,一个银洋当时可购一担白米,薪酬之高,不输今日的高级白领。

黄沙坪许多人靠薄本微利起家,做成了大老板。山西人、陕西人、甘肃人,都已到此生根发芽;福建人、广州人也越过南岭北上,由湘江入资江沿水而溯到黄沙坪开铺立肆,经营茶叶。在这里,山西人、闽南人、广东人和湖南宝庆人、安化人一道,共兴公益,建立起带有本地色彩的庙宇、楼阁,如福建风格的天后宫、山西风格的关帝庙、江浙风情的洞宾楼……成就了这个古镇昔日的繁华。

就在黄沙坪古镇,何、曾二人拜访了镇上百年老茶号永泰福的当家人李胜夫,他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安化千两茶生产工艺”的传承人。看到“华堂”千两茶,他认定这是出于上世纪50年代安化白沙溪茶厂,恰是千两茶绝产之前的幸存之物。

于是,二人迫不及待奔赴安化白沙溪茶厂。已经建厂70年的茶厂座落在小淹镇资江南岸一个依山傍水的地方。小淹镇位于安化县东部,是安化最古老的茶镇之一。

如今,白沙溪茶厂是国家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确定的边销茶定点生产企业,千两茶再度成为茶厂主产。据说八年前,白沙溪库存的一支千两茶被一位日本客商以近200万元人民币买走,去年,这支茶在某拍卖会上以近5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

在这里的茶厂博物馆中,一张老照片让两位大师顿时欣喜,他们在照片上看到了一位老茶工的名字:李华堂。想来,手中这支千两茶定为老人所做。

李华堂现已83岁,是安化解放前就开始制作千两茶的老茶工中惟一在世的。李华堂老人住在小山村中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木屋中,他紧紧地拥抱两位从台湾远道而来的客人。

老人说,在19521958年,白沙溪茶厂出品了三百多支“千两茶”,每支茶上都签有为首制作者的名字。因为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制作千两茶,自己从未读过书,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所以他制作的千两茶都是由别人代书签名。

五十多年过去了,看到两支千两茶上不同的“华堂”字迹,老人仍能一眼认准哪个是车间主任写的,哪个是会计写的。

何建为老人泡上一支“华堂”。丝丝红色茶汤从茶块中散发开来,仿若命运被无情抽离。杯中这支千锤百炼的“茶王”,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流光岁月,在茶人的心中,已经不再只是千两的份量。

茶叶会上瘾茶叶的卖点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26943647 36470326 03262658 26581872 18721986 19861618 16182715'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287443) and MATCH(title) AGAINST('26943647 36470326 03262658 26581872 18721986 19861618 16182715'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