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发展生态茶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茶网资讯:绿水青山是民生幸福的靠山。建设民生幸福的生态省不仅是一种政治方略,也是一种道德责任。近年来,我省持续推进生态立省,一张蓝图绘到底,让森林覆盖率长年位居全国第一,涌现全国知名的“长汀经验”等先进典型。本期起,民生视点栏目推出“关注生态省建设”系列报道,记者深入一线探访生态省建设取得的经验,倾听民生,关注民意。敬请期待。
被誉为中国茶文化之乡的安溪,是我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813.67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面积达28.09%,位居22个水土流失重点县之首。
水土保持是生态建设的基础工程,历经水土流失之殇的安溪,有怎样的经验和教训,记者日前赴安溪探访
铁观音的“立体”种植时代
2月23日午后,大雨初晴。安溪县剑斗镇后山茶场,久违的阳光照得人暖洋洋,百亩“铁观音”已长出米粒大小的茶芽,茶场主人吴生泉夫妇绕着茶园查看了一圈,不时清理着沟渠内的淤泥。
“前几天雨下个不停,却只是沉积了些泥土,若是以前茶树又会被冲毁。”1999年,吴生泉承包下后山茶场时,这片老茶园无渠也无沟,雨水多了排不出,晴天时又蓄不住水。
2008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旱灾让500亩茶园因缺水死了300亩。这年吴生泉经济损失达70万元。镇政府带着专家来到茶场,告诉吴生泉必须进行生态茶园改造。于是,一部分茶山被退茶还林,山顶、山腰、山脚按照“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原则套种各种树木,以恢复生态多样性;400亩茶山修了前埂后沟,每亩“铁观音”还配建2个蓄水池。
“茶园改造后蓄水保肥,茶树长势好,不仅品质好,年产量也从原来的1.5万公斤提升至2.5万公斤。”吴生泉说,在肥料、人工等成本上升的情况下,他保持着每年30万-40万元的稳定收入。
在安溪,以茶园为主的坡耕地有60万亩,约占全省五分之一,许多茶农曾因茶致富,但一轮又一轮的开垦热潮后,曾经的青山绿水变得千沟万壑,铁观音则因供过于求价格走跌。于是,安溪人开始意识到,一味扩大茶园面积,不仅不能获得更大收益,反而得不偿失,许多茶农开始走上“立体”种植之路。
走在龙门镇洋坑村铜锣山间,万木葱绿中透出数片光秃的“红色”。安溪丘陵含沙量大,表皮很容易受侵蚀而“褪皮”、“崩塌”,形成“崩岗”的特殊侵蚀地貌。
2009年,村民陈世哲在这片荒山上建起了集茶叶、养殖、沼气、果蔬为一体的珍山农业综合示范场。他在猪舍外搭建沼气池,将沼液注入土壤恢复肥力,接着种茶、植树、养花、栽菜,几年过去了,曾经一片荒凉的地方,九成已经披“绿”,茶叶长势也愈发看好。
“青山就是‘绿色银行’,珍惜就有回报。”陈世哲算了笔账,今年出栏6000头生猪、年产茶1500公斤,纯收入可达200万元。
“铁观音是安溪的支柱产业,但茶园开垦造成的各种损失,让我们深深体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应当相辅相成。”安溪县水保办主任林万法说,目前安溪已禁止新开垦茶园,遏制无序开发、毁林种茶等行为。
据统计,自2006年以来,安溪县累计投入2500多万元,建设生态茶园12万亩,退茶还林1500多亩,有效减轻了水土流失程度。
石材行业叫停之后
从铜锣山远眺,附近另一座山上一片“白茫茫”的景观煞是抢眼。“那个地方叫狮子寨,外地人见了还好奇怎么福建有雪山呢!”调侃间,洋坑村村支书陈志伟坦言,这儿原是一家采石场,被勒令关闭后,废弃的山石堆砌在山坡上,让附近村民忧心不已。
石材行业曾是安溪的传统支柱产业,鼎盛时期年产值超过20亿元,年纳税超过1个亿,同时也让安溪生态环境愈发脆弱。
“全村周边共有5个采石场,多次开采,不仅破坏了山地植被,还污染水源、农田,严重影响村民生产生活,为此闹出不少纠纷。”陈志伟说,洋坑村有500亩农田,有100多亩经常被泥石流淹没,至今无法恢复。
去年3月,安溪县出重拳整治石材行业,73家石材矿山企业、544家石材加工企业、93家小型加工企业(点)被全面关闭取缔,在全省率先实现石材行业全退出。
“叫停”之举合乎民心,但“叫停”之后忧患未除。
“那些采石企业遗留下来的碎石谁来处理?毁掉的林地还能修复吗?”望着山上那片“雪山”,陈志伟开始担心上百户村民如何安然度过即将到来的汛期。
对此,安溪县水保办有关人士表示,目前他们正在争取资金,抓好石材矿区迹地治理规划,力争逐步修复矿区植被。
警惕新水土流失现象
安溪生态茶园改造、石材矿区整治的故事告诉我们,先“破坏”后“治理”,无论从时间、还是金钱上付出的代价都太昂贵。
“十一五”期间,全省已投入10.6亿元资金,增加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810万亩,但闽江、九龙江和晋江上游地区仍存在大面积的严重水土流失区,部分已治理的水土流失区生态依旧脆弱、容易反复,水土流失治理之路任重道远。
“这些年,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问题正日益突出。”省水保办主任阮伏水告诉记者,当前建设项目导致的新水土流失现象不断上升,一些生产性建设项目没有落实“三同时”制度,大面积扰动和毁坏原有山林地貌、植被,弃土弃渣随意向河溪倾倒,水土保持工作面临很大压力。
一朝坏木、百年难复。对于人为造成的新水土流失,阮伏水呼吁要首先停止破坏,然后尽快人工修复,还要注重后续管护,而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探索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通过政府推动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等方式,避免新水土流失侵蚀绿色家园。
茶叶图片美图茶叶检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