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竞争加剧榕部分茶叶店玩“变脸”

2021-03-02 19:22:40热度:126°C

中国茶网福州站讯:如果你留心福州的茶叶市场,就会发现,不少传统的叶门店正悄然“变脸”成为高端会所,有和艺术品结合的、有和餐饮结合的……在市场竞争压力下,福州的茶商们各出奇招,纷纷寻找新的营销模式,将传统主流的茶叶“门店”模式向“高端茶叶会所”延伸。

茶叶会所迎合高端社交需要

清铧名茶目前在福建约有30个门店,其中,位于省政府对面的一家门店,外表看起来与左邻右舍的其他茶叶门店无异,但走进去一看却别有洞天。沿街的一层只是小小的门脸,顺着楼梯往上,整个二层约有600平方米的空间被装修成艺术品收藏会所,房间内陈列着字画、玉器、寿山石等。

清铧名茶负责人林清修说,这是他在探索新营销模式上的一个“试点”:将艺术品与茶叶营销相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里很多元素是密切关联的,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分子,爱书画玉器的,大多数都对茶有感情。茶叶消费和艺术品收藏这两类人群有共同属性,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能够互相挖掘消费诉求,拓展消费市场。”林清修说。

“不少茶商开始尝试从单纯的门店模式向会所模式转变。”三和名茶企划经理苏先生分析,这一方面是因为市场竞争的压力要寻求突破,另一方面也是迎合市场的需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喝茶环境的要求更高,希望能有更好的氛围,得到更多的精神愉悦感。北方的茶馆模式给了南方茶叶市场一些借鉴,但是南方的茶叶会所又有所不同,更高端,更凸显商务会谈的功能。”苏先生说。

目前,三和也在尝试会所模式,旗下名为“铁观音生活馆”的高级茶叶会所已在泉州安溪开业,后续还将陆续在各地布点。

如果说上述茶商在新营销模式上只是进行一小步试探,而“熹茗茶叶”则走得更远,甚至完全摒弃了当下仍是主流的门店模式。

该公司目前在福州没有设置任何门店,取而代之的是三家名为“熹茗会”的大型会所,例如湖东会所,占地1000平方米以上,和普通茶叶门店相比,称得上“气势磅礴”。

福建熹茗茶叶有限公司的总策划陈兴文说,现在全国茶叶市场的主流还是门店模式,但是门店的选址大都在比较繁华的沿街地段,租金贵。而“熹茗”一般选择在相对低成本地段,例如写字楼内,会所营销模式为“买茶叶送包厢”。

陈兴文认为,现在茶叶消费者对空间体验感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对饮茶模式有了更高要求,不少商务人士也选择把商务洽谈场所放在高端茶叶会所。

“福建一带以‘功夫茶’为代表的饮茶模式有着比较深刻的传统士大夫情结,和北方茶馆不同,仪式感较强,适合比较高端的社交需要。这也是高端茶叶会所的市场需求所在。”陈兴文说,目前茶叶市场还属于粗放阶段,尚未有真正的品牌之争,大家在营销模式上的各自探索,是竞争压力带来的“渠道”之争的激烈体现。福建的饮茶模式未来可能会在中国成为主流。那时候可能多数茶商的营销模式就会被今天看来的小众模式所“绑架”。

成本回报受质疑

虽然茶商在玩“转型”,但也有人对茶叶会所模式并不看好,认为是“赔本赚吆喝”。

“会所大多是贴本经营,不仅茶商,很多企业都有做会所,但是主要是为了做品牌宣传,不是真正卖产品。我就认识几家茶叶店老板,他们在江滨一些地方都有开会所,当然不是以卖茶叶为主要目的,就是给朋友提供交际场所,然后也是广告招牌,给路过的人看,起到宣传作用。”一位业内人士说,“高端会所经营成本很高,来的很多都是朋友、熟人,真正的消费者不多,赚钱是不可能的,都是贴钱做宣传。”

目前的门店模式仍然是中国茶叶市场的主要营销模式,门店数量的多少大致体现了茶企的规模与实力。

越来越多茶叶门店的出现,也就意味着市场饱和度的增加。福州海峡茶叶交流协会副秘书长郑江闽表示,福州市场的茶叶消费量并不大,但福州在全国茶叶市场有着超然的地位。“古代六大茶类,福建闽江流域的茶就占了其中之四。自古以来福州作为福建的政治文化中心,谁在福州市场站稳了脚,谁在茶叶市场就有话语权。”

近年来福州茶叶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业内人士透露,目前福州茶叶店大约超过一万家,“每年有20%到30%的替换率,也就是说有两成到三成的淘汰率。”

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一些有实力的茶商开始尝试一些新的营销模式,例如超市模式、电子商务模式。

“超市和电子商务模式,其实都不适合中、高端茶叶消费人群,这些人在购买时更看重体验感,希望能够感受到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关联,这也是茶商尝试会所模式的原因。”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根据目前市场需求的评估,高端茶叶会所在三五年内的成本回报不容乐观。

知乎茶叶茶叶中的茶多酚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