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茶叶应加强品牌建设
中国茶网安溪站讯:近日,笔者专访了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夏涛博士,浅谈国内茶叶及徽茶的发展。
国内茶叶形势利好,注意产能过剩隐患近年是中国茶叶发展的高峰时期,无论是产量、面积、消费等指标都不错,出口很好,消费者对茶叶的认知等都向好的方向发展。近年国内经济好转以后,茶类结构优化,普洱、红茶、黑茶等活跃起来,形势利好。各大产茶省份都把茶叶当做富民产业,茶叶种植面积不断增加。
不过,国内茶叶虽然形势看好,却也有一定的问题需引起重视。茶叶生产的提速,一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也会出现产大于销的局面。一些地方在面积上有冒进倾向,茶叶种植面积增长很快,如果产量都能采下来的话,将远远大于消费量。
夏校长认为,种茶面积增大,产能非常大,而消费却缓慢增长。“未来五年,会出现一个产能超过消费的矛盾,产能过剩的矛盾会显现。”夏校长呼吁,茶叶发展应在十二五规划的指导下,稳步推进,实现稳定增长。
其次,国内茶叶尽管表面非常辉煌,但产业小、散、弱等乱象较为普遍。千家万户种茶,千家万户卖茶。一些中小企业根基不牢,品牌开拓能力不强。改善小、散、弱的现象,应培育强势企业,强势品牌开拓市场的能力更强。由于国内市场培育的时间很长,现在产值超过10亿的茶叶大企业不多,强势企业较为缺乏。
再次,茶叶质量安全问题也应引起重视。由于茶叶监管部门多,市场监管难度大,安全生产压力很大,市场缺少抓手。消费者选择茶叶应尽可能选择一些品牌,从正规渠道购买,保证安全。
徽茶地位高,但市场化程度低徽茶历史悠久,在中国产茶省份中地位较高,其中中国十大名茶中,安徽就有四个,是公认的产茶大省。
安徽地区是生产绿茶的典型代表,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区被称为绿茶金三角,适合生产高端绿茶。不过,很多人却更认可江浙一带的高端绿茶。徽茶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不高,产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
与全国形势相比,茶叶企业小、散、弱现象在安徽表现得更为典型。徽茶在整个市场化开拓方面滞后于沿海地区。市场化程度低,文化宣传、品牌建设不足等,使得徽茶的市场培育期较长。此外,政府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也是徽茶市场化程度低的原因之一。
那么,如何提高市场化程度呢?“重点在企业,企业是市场主体。”夏校长表示,徽茶形势很好,很多徽茶企业的成长让大家看到了希望,如黄山毛峰以及六安瓜片的一些企业等,正因为这些企业的努力让徽茶至今处于不错的位置,使徽茶在国内市场仍然保持了较好的业绩,几大茶叶还在不断扩展。
产业要做大做强,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安徽十大名茶的一些企业已经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下一步,政府应加强品牌建设,突出和进一步挖掘徽茶优势资源。当前,政府部门的工作比以往更重视茶叶产业发展,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政府部门的工作,夏校长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可以将一、二、三产业结合起来。企业主要应做好宣传,加大市场推广力度,重视对消费者的引导,使其产生忠诚度。”
茶叶不是奢侈品,做强要靠大企业传统产业在转型过程中,整个市场组织化程度低,门槛低,按照小农经营的固有模式很难形成良性循环。对于基础薄弱的茶叶产业来说,总体一二三产业连接并不牢靠,有长远的路要走。
茶叶要走产业化之路,只有加强组织化程度建设,培育一些大企业等,市场主体推行产供销一体化。形成科学化形式,靠大的企业。
此外夏校长表示,茶叶应是富有文化的健康饮品,也是大众化消费产品,并非奢侈品。一些地方文化和整个产业已经背道而驰,太急功近利,把茶叶产品的一些本质东西丢掉了。如天价茶叶,以及一些人为炒作、包装、宣传过度等。
对于茶叶来说,培育品牌及规范市场是个很长的过程,企业应在做好产业之后赋予其文化的灵魂。一定要做老百姓能喝得起的。
最后,夏校长希望茶业专版,应以茶产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正确引导、实时宣传,传播茶叶文化、助力徽茶的发展。
众厦茶叶茶叶晾青